鐘小紅+黎艷+梁鳳彩
摘要:目的 探討通過持續(xù)質量改進(CQI)提高血標本采集合格率,為臨床醫(yī)生提供準確的檢驗結果。方法 成立QCC活動小組,運用QCC手法監(jiān)控血標本的采集過程。結果 通過實施QCC活動,血標本采集不合格率從活動前8.64%下降至活動后3.64%。結論 QCC活動可明顯降低ICU患者血標本采集失敗的發(fā)生率,減少患者反復穿刺的痛苦 減少護理人員的重復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和護理質量,為醫(yī)療提供快速、準確實驗室結果,以盡早開始治療,提高的患者的滿意度。
關鍵詞:QCC;ICU;血標本;合格率;提高
QCC小組是由相同、相近或互補性質工作場所的人們自動自發(fā)地組成數(shù)人一組的活動團隊,通過全體合作、集思廣益,按照一定的活動程序,靈活應用科學統(tǒng)計工具及品管手法,來解決工作現(xiàn)場管理、文化等方面所發(fā)生的問題及課題[1]。隨著現(xiàn)代醫(yī)學技術的進步,診療過程越來越重視以實驗診斷為依據(jù)[2],血標本采集的正確與否及其質量好壞直接影響到檢驗的準確性,進而影響住院患者的臨床診斷和治療[3]。由于血標本送檢的不合格,不能為臨床醫(yī)生提供患者當前真實病情的檢驗數(shù)據(jù),無法正確診斷與治療,甚至耽誤患者的病情,引起不必要的醫(yī)療糾紛。為了提高血標本采集合格率,提高檢驗結果的準確性,我科于2013年3月成立QCC小組,以“提高靜脈血標本采集合格率”為活動主題,取得了滿意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收集我科住院患者2015年3月~4月324份靜脈血標本作為活動前組,2015年5月~6月379份靜脈血標本作為活動后組。標本均由經過專業(yè)培訓的護理人員采集,由培訓過的外勤工人負責送檢,檢驗科拒收或是回報溶血、凝血、標本量不足的為不合格標本。
1.2方法
1.2.1成立QCC小組 我科于2015年3月成立QCC小組,共有圈員12名,為自愿加入,均為護師職稱,成員平均年齡24.7歲,學歷為大專和本科。小組成員投票產生圈長,護士長認輔導員,召開圈會3~4次/月,1~1.5 h/次。圈會投票確定“護航圈”為圈名,涵義為:ICU的每一位工作人員視患者為親人,能思患者之所想,應患者之所求,感患者之所痛,解患者之所難,前方充滿艱難阻,我們每個人都早已揚起風帆,為生命護航,日夜陪伴患者左右,護送他們抵達健康的彼岸。
1.2.2確定主題 全體全員通過頭腦風暴,將護理工作中遇到的問題一一列出,并對提出的問題逐一就上級政策、重要性、迫切性、圈能力進行了評價,采用“5、3、1”評分法選出得分最高者未本次活動的主題-提高靜脈血標本采集合格率。選題理由是:減少患者反復穿刺的痛苦,提高的患者的滿意度;減少護理人員的重復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和護理質量;為醫(yī)生提供快速、準確實驗室結果,盡早開始治療。
1.2.3現(xiàn)狀把握 我科2015年3月至4月采住院患者324份靜脈血標本,不合格標本為28份,不合格率為8.64%。其中標本凝血20份,溶血7份,標本量不足0份,其它1份。
1.2.4目標設定 目標:血標本采集不合格率由活動前8.64%降到活動后3.64%。目標值=現(xiàn)況值-改善值=現(xiàn)況值-(現(xiàn)況值×改善重點×圈能力)=8.64%-(8.64%×96.4%×60%)=3.64%,改善幅度=(8.64%-3.64%)/8.64%×100%=57.87%。
1.2.5原因分析
1.2.5.1對ICU不合格血標本發(fā)生的各種原因進行分析,從護理人員、患者、送檢人員、物品準備四個方面進行研究、討論,繪制出了因果關聯(lián)圖,見圖1和圖2。根據(jù)二八法則,得出護理人員采血時間過長、反復穿刺、血液混勻方法不正確、采血技術不嫻熟、護理人員責任心不強、血液混勻次數(shù)和力度不當為標本凝血和溶血的真正原因。
1.2.5.2血標本不合格發(fā)生的真因驗證 利用柏拉圖、冰山圖進行真因驗證,得出四條要因:①操作流程不夠具體,單人進行采血;②護理人員技術不熟練,培訓少;③護理人員不夠重視,沒有相應的獎懲制度;④護理人員責任心不強,采集后的血標本未再次確認合格就送出檢驗。
1.2.6制定對策與實施
1.2.6.1結合科室實際情況,修訂采血流程,雙人配合采血,采血者采血負責將血液注入試管,配合者負責固定穿刺部位,避免采血失敗,或是反復穿刺,采血時間過長,增加凝血或是溶血的幾率,并按壓穿刺部位壓迫止血。并對各層級護士進行培訓,尤其是新護士、輪轉護士、進修護士,考核合格后方可對患者進行采血。
1.2.6.2加強對護理人員血標本采集知識的培訓。告知護士分析前檢驗標本質量是檢驗與護理工作質量控制的薄弱環(huán)節(jié),是一普遍存在,但又未引起重視的現(xiàn)實問題[4-5]。針對存在的凝血、溶血、標本量不足進行相關培訓:①防止標本溶血,止血帶捆扎松緊適宜,避免怕打、擠壓穿刺部位,采血后注入試管時沿著試管壁緩慢注入,或是利用試管內負壓注入,不可用力直注入試管,同時不可劇烈震蕩試管。②規(guī)范采血順序,先采集血培養(yǎng)和需要抗凝的標本;③嚴格按照標本要求采集血量,避免需要抗凝的標本由于血量不足抗凝劑將血液稀釋引起結果異常。采集需抗凝的血標本時,采血注入試管后需將試管傾斜30°~40°,并來回緩慢顛倒3~5次,使抗凝劑與血液充分混勻。④標本采集后盡快送檢,如不能及時送檢的密封試管應放置于2℃~8℃冰箱保存,時間不宜超過2 h[6]。
1.2.6.3加強血標本采集后質量監(jiān)控,并將其納入科室一級護理質量控制檢查,N班責任組長負責監(jiān)控每日早上采集標本是否合格,合格方可送檢,如出現(xiàn)問題告知當事人存在問題與原因,提高采血質量與合格率,護士長不定時抽查。同時與護士績效掛鉤,提高護理人員責任心。
2 討論
2.1血標本采集不合格可引起檢驗報告不能及時、準確發(fā)出,影響患者的救治,甚至延誤搶救,導致醫(yī)患糾紛的發(fā)生。我科就血標本采集不合格居高不下這一問題,通過QCC活動,分析原因,制定對策,并實施,是血標本采集不合格率降至3.64%,完成活動目標。
2.2 QCC活動強調的是群體的智慧,小組成員在活動中提高了對護理問題學習、觀察、分析及解決的能力[7]。圈員在本次活動中實現(xiàn)了自身的價值,獲得了滿足感與成就感,提高了工作積極性,也增加了大家的凝聚力與團隊合作意識,提高了創(chuàng)新能力、科研思維能力及策劃能力,同時也提高護理質量,促進護理質量的持續(xù)改進。
參考文獻:
[1]劉庭芳,劉勇.中國醫(yī)院品管圈操作手冊[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1:1-3.
[2]樊敏華,周婭,郭淑紅.護士對常規(guī)檢驗項目認知情況調查分析[J]. 護理學雜志,2006,21(13):68.
[3]任定玉.規(guī)范血標本采集送檢流程的運用和效果[J].護理管理雜志,2009,9(7):27.
[4]郭文濤.如何做好微生物標本分析前的規(guī)范操作[J].實用醫(yī)技雜志,2009,16(10):796-797.
[5]張國慶.檢驗分析前質量保證與臨床科室的關系[J].國際檢驗醫(yī)學雜志,2009,30(3):310-311.
[6]徐菁,曹志剛.品管圈活動在減少不合格血液標本中的應用.蚌埠醫(yī)學院學報,2013,38(12):1695-1697.
[7]方桂珍.在護理人員中推行QCC活動的探討[J].護理研究,2008,22(4):1103-1104. 編輯/羅茗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