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星+孟慶辰
摘要:目的 分析探討肺栓塞患者應用循證護理的臨床效果。方法 將56例肺栓塞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28例,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干預,觀察組患者實施循證護理模式,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護理效果及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結果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2.8%,明顯高于對照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 肺栓塞患者應用循證護理具有良好的臨床效果,能降低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提高治療效果,值得推廣使用。
關鍵詞:肺栓塞;循證護理;效果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s of pulmonary embolism in patients with evidence-based care. Methods 56 patients with pulmonary embolism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28 cases in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routine nursing intervention group was observed for patients with evidence-based model of care, clinical care and the effects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adverse events.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92.8%, significantly higher incidence of adverse events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 EBN pulmonary embolism in patients with good clinical effect, can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improv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it should be introduced.
Key words:Pulmonary embolism; Evidence based nursing; Effect
肺栓塞是各種栓子阻塞肺動脈系統所導致的一種病理和臨床狀態(tài),具有較高的死亡率[1],正確的診治護理十分重要。循證護理是目前臨床上新型的護理模式,本次研究以56例肺栓塞患者為研究對象,分析比較了常規(guī)護理和循證護理對肺栓塞患者的效果,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將我院2014年3月~2015年4月收治的肺栓塞患者56例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28例,其中對照組男17例,女11例,年齡48~75,平均(61.02±13.39)歲;觀察組男16例,女12例,年齡49~74歲,平均(61.43±13.20)歲。所有患者均經胸部增強CT 檢查確診為肺栓塞。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臨床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研究結果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干預,觀察組患者實施循證護理模式。
循證護理:①合理評估患者的病情,提出循證護理問題,如患者病情的觀察要點,抗凝,溶栓治療的護理等。②尋找循證支持。通過正規(guī)可靠的渠道來源,查詢相關的文獻資料,辨別其真實性與可靠性來評判是否可作為循證護理的證據,并與患者實際相結合,制定合理專業(yè)的護理計劃。③實施循證護理。對于胸悶、氣促、呼吸困難者,早期可給予鼻導管吸氧,根據患者具體情況調整給氧時間和給氧流量,流量一般為2~4 L/min;對于胸悶、胸痛者,疼痛較輕微可以通過注意轉移法減輕患者痛苦,如與患者聊天,播放舒緩音樂等,疼痛難以忍受應遵醫(yī)囑給予患者止痛藥物。密切觀察患者病情,全面了解其動態(tài)變化,制定合理抗凝,溶栓治療的護理方案,抗凝治療一般采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鈉,加用華法林,治療后密切觀察患者臨床癥狀,包括胃腸道、皮膚黏膜、齒齦及顱內出血等情況,以便及時發(fā)現患者病情變化。溶栓治療一般采用靜滴尿激酶,初始劑量為4400 IU/kg,靜滴10 min后以2200 IU/kg/h持續(xù)靜脈滴注12 h。護理人員在治療前應協助完成各項檢查,溶栓后密切觀察患者病情變化。
1.3效果評定 觀察記錄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的臨床癥狀及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效果評定標準:顯效:患者恢復健康或胸悶、氣促、呼吸困難等臨床癥狀得到大幅度改善,肺動脈收縮壓顯著下降,同時肺段缺損不低于0.50;有效:患者胸悶、氣促、呼吸困難等臨床癥狀部分消失或改善,肺動脈收縮壓有下降,同時肺段缺損不低于0.25;無效:患者胸悶、氣促、呼吸困難等臨床癥狀無改善,肺動脈收縮壓無變化,肺段缺損低于0.25。
1.4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均由SPSS 17.0軟件包處理分析數據資料,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兩組數據之間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經過階段性的護理治療后,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2.8%,明顯高于對照組(7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對照組6例患者出現皮下出血,4例患者發(fā)生便秘,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35.7%;觀察組2例患者出現皮下出血,1例患者發(fā)生便秘,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10.7%。觀察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
3 討論
肺栓塞患者臨床表現常為肺循環(huán)和呼吸功能障礙,具體癥狀例如惡心、呼吸困難、胸痛等,若未得到及時有效的護理治療,將嚴重危害患者生命安全。循證護理是將既往臨床經驗、科研結果、患者實際需求相結合的新型護理模式[2],能進一步提高療效,解決患者的實際需求。
本次研究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分別實施常規(guī)護理與循證護理,循證護理開展時首先全面評估患者實際情況,根據需要確定護理問題,而后搜索可靠文獻資料,尋找支持依據后制定護理計劃,最后實施護理方案,為患者提供優(yōu)質的護理[3-4],進一步提高對肺栓塞患者的治療效果。本次研究分別對兩組患者實施了常規(guī)護理模式與循證護理模式,研究結果表明,實施常規(guī)護理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為75%,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35.7%;而實施循證護理干預的患者護理后臨床總有效率為92.8%,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10.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表明循證護理模式能有效提高對肺栓塞患者的治療效果,還能夠抑制不良反應的發(fā)生情況。此外,循證護理在有效解決患者實際需求的同時,還能夠完善護理人員的專業(yè)知識,對護理技巧和應對經驗均有良好改善作用[5]。
綜上所述,循證護理在針對肺栓塞患者的治療過程中具有理想的作用,能夠顯著提升預后療效,抑制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具有良好的臨床效果,值得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鄭軍,程小燕,趙璇.循征護理在肺栓塞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2,9(11):70-72.
[2]張紅.肺栓塞患者應用循證護理的效果觀察[J].臨床醫(y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5,2(30):6311-6312.
[3]徐冬梅.循證護理在肺栓塞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J].吉林醫(yī)學,2014,35(30):6874-6875.
[4]錢德芳. 循證護理在急性肺栓塞急診救治中的應用[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3,11(06):318-319.
[5]邱叢莉,王菲菲,董覓佳. 循征護理模式在肺栓塞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中醫(yī)藥管理雜志,2015,23(20):98-100.
編輯/金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