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金波
騙子所鉆的空子,正是子女對獨居老人缺失的那份關愛。
前不久,一位朋友的父親去世。這位老伯在他確診重疾之后到離世的一年多時間里,買了八九萬元所謂“能治百病”的“保健品”。后來,我在微信朋友圈轉發(fā)了一個“老年人深陷保健食品騙局”的帖子,于是引來各種感同身受的吐槽。
如今,有些無良商家大打感情牌忽悠老年人購買“保健品”——多數連批號都沒有,很多老人被洗腦,兒女不讓買甚至鬧著要跳樓,更有老人明知被騙,卻心甘情愿。
為什么這些老人會對這樣的騙局如此“著魔”呢?
目前銷售騙局常用的手段,包括直銷、面銷、會銷。有一位相關部門的監(jiān)管人士,描述了騙子是如何忽悠老人的:那些“健康”講座現場,幾乎全是老年人,這些騙局一開始打免費的口號,免費給老人發(fā)一些掛面、雞蛋、牙膏之類的小禮品,每天都發(fā),一天三四場;然后再打親情牌,跟老人套近乎、“噓寒問暖”,有的帶老人坐大巴去燒香祈福,回頭還給每個老人求一串開光佛珠等等,在心理防線上打破跟老人之間的隔閡,拉近彼此的距離;在把老人感動得稀里嘩啦,獲取了老人的信任之后,這些騙子就開始以講座之名推銷了,“專家”用慷慨激昂又“權威”的語氣告訴老人,這些“藥”能治腦梗、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等各種問題,忽悠老人繳納一定的保證金,可以免費獲得半年或一年用量的產品,而且保證金還會在一定期限內全額返還……但交完錢之后,這些騙子就人去樓空,不知所蹤。有些騙子更猖狂,直接到老人家里明目張膽地推銷。
社會上所有的老人,當然都相對弱勢,也都容易被騙子盯上。不過,中國當下的老年人,確切地說,大致出生于上世紀四五十年代,他們經歷的時代,是其他年齡段的人很難相比的。時代躍進的過強張力,會給人帶來巨大焦慮和錯位感。
在所有變化中,城市化的影響尤其大。上世紀80年代前,中國也有大城市,但那時,即便在上海、北京,老人獨居空巢的情況也并不普遍。老年人空巢現象是隨著老齡化出現的,自本世紀以來越來越受關注??粘怖先说纳罘绞揭馕吨裁?,就不言自明了,結果更是普遍相同:他們缺乏溫情、缺乏關注,缺乏安全感。
而這些老人的子女輩——大概上世紀6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期間出生的人,面臨的經濟和競爭壓力更大,他們幾乎跟父母輩很少見面。這種現象不是一二線城市獨有的現象,連在縣城也是如此。有些外出打工的人,甚至幾年都不能和家中老人見上一面。
父母輩那里形成的巨大情感缺口,同時是知識信息的缺口。除了常規(guī)的解決方案,比如求助監(jiān)管,一個重要的辦法恐怕是向騙子“認真學習”。
“保健食品”的銷售憑什么能俘獲老人家的心?一方面是,人老了之后,必然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疾病,有的可能是常見疾病,老人又非常渴望自己能快點好起來,這就給了騙子可乘之機。更重要的是,空巢老人在情感上有很大的缺口,平時跟兒女溝通較少,沒啥共同語言,但騙子就不一樣了,他們“愿意”拿出時間陪老人說話,投其所好,有深入的“感情投入”,很容易“打動”老人,讓他們落入騙局之中。
所以,子女要?;丶遗闩憷先?,多跟老人溝通,陪老人一起鍛煉。再不行,就陪老人到正規(guī)渠道購買有品質保證又對癥的保健品。
“師賊長法以治賊”,映出的其實是身為子女的短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