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成人之道
    ——冠禮的教育功能及現(xiàn)代價值探析*

    2017-02-25 07:00:49延瑞芳
    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7年6期
    關鍵詞:加冠冠禮禮儀

    延瑞芳

    (湖南大學 岳麓書院,湖南 長沙 410082)

    成人之道
    ——冠禮的教育功能及現(xiàn)代價值探析*

    延瑞芳

    (湖南大學 岳麓書院,湖南 長沙 410082)

    冠禮是我國古代的成人禮。從冠禮舉行前的筮日筮賓,正禮時的三加、取字,到冠者拜見國君、鄉(xiāng)大夫、鄉(xiāng)先生,都是圍繞“青年成人”這一主題而展開。儀式既體現(xiàn)了對青年外在儀容舉止的要求,也注重對其道德品行的訓示,具有文明傳承、倫理教化和人格養(yǎng)成等方面的教育功能。冠禮儀式流程設計合理、嚴謹、周密,有利于因時制宜地進行創(chuàng)造性繼承和轉化。其象征性符號和言語動作所體現(xiàn)的成熟的生命意識、個體與群體意識,有助于人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冠禮;成人禮;禮儀;道德;教育

    冠禮是我國古代男子二十歲時舉行的成人禮*關于男子加冠的年齡,先秦文獻中說法不一。例《禮記·曲禮上》:“男子二十,冠而字?!薄豆攘簜鳌の墓辍罚骸澳凶佣凇!薄蹲髠鳌は骞拍辍窌x侯言:“國君十五而生子,冠而生子?!薄盾髯印ご舐浴穭t有:“天子諸侯子十九而冠,冠而聽治,其教至也。”綜合眾說,筆者依《禮記》所言,以二十歲為舉行冠禮的標準年齡。。個體從孩童到成年人的轉變,不僅是生理上的成熟,更是心智上的成長和道德上的自覺。儒家在《禮記·冠義》中開宗明義:“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1](P489)表明青年加冠后開始擁有獨立人格,在享有成人各種權利的同時,也逐漸承擔對家庭、社會和國家的義務與責任。

    《禮記·內則》記載了周代貴族子弟舉行冠禮前所應接受的教育:“八年,出入門戶及即席飲食,必后長者;始教之讓。九年,教之數(shù)日。十年,出外就傅,居宿于外,學書計;衣不帛襦袴;禮帥初,朝夕學幼儀,請肄簡、諒。十有三年,學樂誦《詩》,舞《勺》。成童,舞《象》,學射御。二十而冠,始學禮,可以衣裘帛,舞《大夏》,惇行孝弟,博學不教,內而不出。”[1](P209)古人八歲開始學進退應對之禮節(jié),循序漸進地接受日常生活中一些基本行為規(guī)范的訓練;二十歲成為士君子階層的一員,學習治理國家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踐行修齊治平、內圣外王之道?!洞蟠鞫Y記·保傅》云:“古者年八歲而出外就舍,學小藝焉,履小節(jié)焉;束發(fā)而就大學,學大藝焉,履大節(jié)焉。”[2](P407)《尚書大傳》亦言:“十有三年,始入小學,見小節(jié)焉,踐小義焉;年二十,入大學,見大節(jié)焉,踐大義焉?!盵3](P56)冠禮作為青年成人的象征,既是對之前兒童少年教育的考核和驗收,也是進入大學“明明德”階段的開端,在古代禮樂文化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依據(jù)《儀禮·士冠禮》和《禮記·冠義》等經典文本,在對冠禮主要儀式和禮節(jié)進行解讀的基礎上,分析冠禮所具有的文明傳承、倫理教化和人格養(yǎng)成等教育功能,深入挖掘并彰顯其時代價值,以期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禮儀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有所借鑒和啟示。

    一 冠禮主要儀式和禮節(jié)

    《儀禮》主要是記載先秦一些禮典儀節(jié)的禮書。禮典即典禮的組織者和主持者通常稱為主人,被邀參加或與主人處于對等地位的稱為賓,主賓雙方不斷進行儀式、行為的互動,共同完成某一活動。冠禮主人即受冠者的父親是活動的組織者,但并不為其子加冠,主持加冠的是特意邀請的正賓。冠者是冠禮的主角,一切儀式、人員都圍繞 “冠者成人”這一中心和主題而展開。

    (一)冠禮前的準備

    1.筮日、戒賓

    冠者加冠之前首先要確定冠日,也就是舉行冠禮的日期。主人和筮人、宗人等有司身穿朝服,按約定的時間在主人家宗廟門前集合。在主管禮事的宗人監(jiān)督和見證下,三位筮人在廟門中依次用蓍草占筮后選出最近適宜舉行冠禮的吉日,報告給主人。

    戒賓即告賓。冠日確定后,主人上門告知同僚、朋友為其子舉行冠禮的消息,邀請他們參加。冠禮屬于五禮中的嘉禮,賢良者按慣例先推辭表示難以勝任教導之責,經主人再次請求后才答應到時出席。

    2.筮賓、宿賓、宿贊

    冠日前三天,主人和筮人、宗人等像筮日一樣舉行占筮儀式,確定主持冠禮的正賓和協(xié)助正賓的贊冠者,再次上門告知。正賓和贊冠者都是冠禮活動的重要參與人員,尤其是正賓,應該是禮儀風范、道德人品和處事能力都足以為青年人榜樣的長者。

    3.為期

    舉行冠禮的前一天傍晚,主人、兄弟和執(zhí)事人員約定舉行冠禮的具體時間,并派人通知賓客。

    按照古代宗法制度,兄弟應指冠者五服之內的男性親屬。據(jù)《儀禮·喪服》:“年十九至十六為長殤,十五至十二為中殤,十一至八歲為下殤,不滿八歲以下皆為無服之殤。”年至二十意味著順利長大成人,可以娶妻成家、繁衍子嗣,為宗族的壯大增加新生力量,因此冠禮不僅在宗廟中舉行,而且族人也會參加。

    (二)冠日舉行的禮儀活動

    1.陳器服、即位、迎賓

    (1)陳器服:清晨,執(zhí)事人員在宗廟內陳設冠禮所需要的器物服飾。禮器、物品、服飾擺放的位置和場所都有專門的規(guī)定,不可錯亂。

    (2)即位:一切安排好后,主人身穿玄端服,站在宗廟堂前阼階即東階的左邊,正對著堂上東序墻的位置,面朝西,等待賓客的到來。兄弟們身著玄衣按照身份、年齡次序站在主人的東南方。將冠者身著童子所穿的采衣,在堂內東房面向南站立,等待加冠。

    (3)迎賓:舉行冠禮的時辰將到,正賓和贊者來到主人家大門外。主人聽到擯者通報后出大門迎接,向正賓行再拜禮深鞠躬拱手兩次*再拜:拜兩次。歷代禮學家對“再拜禮節(jié)為拜兩次”基本沒有異議,但對“拜”的形式與動作眾說紛紜。拜泛指時為先秦行禮的統(tǒng)稱,詳見《周禮正義》中關于《春官·大?!贰熬虐荨钡淖⒔?孫詒讓:《周禮正義》第八冊,中華書局1987年,第2007-2010頁)。錢玄《三禮辭典》(江蘇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555頁)解釋“拜”為“先跪而拱手,頭俯至于手,與心平”,在此處有點講不通。先秦無桌椅,人們多為跪坐。周禮重文尚質,除喪禮外,一般跪應鋪席,門外如何鋪席?后世的跪拜雖是由跪坐發(fā)展而來,但不會特意為拜而跪。再拜是《儀禮》中相見時的通行禮節(jié),迎賓、送別多見?!盾髯印ご舐浴吩唬骸捌胶庠话荩潞庠换?,至地曰稽顙?!闭玖r的拜應類似于現(xiàn)在的深鞠躬,但手不是在兩側,而是雙手相拱后彎下腰的一種行為。、向贊冠者拱手表示感謝,賓和贊者還禮。主賓之間互相謙讓著走過大門、廟門和堂前的東西三級臺階,每逢拐彎處就拱手行禮,然后分別站在宗廟正堂的東西兩端。如有其他觀禮的賓客,此時也應陸續(xù)到來,在堂下西階旁和主人家兄弟相對而立。

    2.始加、再加、三加

    正賓首次為冠者戴上緇布冠,稱為“始加”,這是冠禮正禮的第一個節(jié)目?!岸Y義之始,在于正容體、齊顏色、順辭令……故冠而后服備,服備而后容體正、顏色齊、辭令順?!盵1](P489)這個節(jié)目中的所有儀式都很重要,每一步都有深刻的寓意,并不是只為冠者戴冠那么簡單。我們可以把“始加”分為四個環(huán)節(jié):冠者束發(fā)、賓執(zhí)冠作祝、賓為冠者加冠、冠者易服示容。

    (1)束發(fā):冠禮所有參與人員就位后,將冠者從東房走出,在堂上東邊事前鋪好的冠席前站定。正賓向將冠者行揖禮,請將冠者端直跪坐于席上。贊者在其旁邊為將冠者梳發(fā),用緇纟麗(黑色布條)束起。

    (2)執(zhí)冠作祝:將冠者頭發(fā)束起后,正賓走下西階,到庭院中洗手以示潔凈。主人隨之從東階下堂,準備陪同正賓。正賓謙辭請主人留步,主人向賓對答,認為理應陪同,于是正賓盥手后兩人行一揖一讓之禮再重新升堂。正賓在冠席前跪坐為將冠者扶正緇纟麗束帶,端正其儀表。然后正賓轉身走到堂前西階,下階一級;手持緇布冠的執(zhí)事登上西階一級,面朝東把冠交給正賓。正賓右手執(zhí)著緇布冠的后端、左手執(zhí)著冠的前端回轉,步履舒緩、容貌舒揚,向將冠者示范士君子在公眾場合所應具備的容儀和風度。正賓走回到將冠者席前站立,面向將冠者致以祝福。

    祝辭為:“令月吉日,始加元服。棄爾幼志,順而成德。壽考惟祺,介爾景福。”[4](P88)大意是:“月份和日子都很吉祥,為你穿加君子初始之服。要漸去幼稚之心,培養(yǎng)你的成人之德。祝你長壽吉祥,以有厚福?!?/p>

    (3)加冠:致祝辭后,正賓坐下為冠者戴上緇布冠,然后起身回到堂上西端。贊者為冠者系好緇布冠的纓帶,冠者起身,正賓向冠者拱手行禮請他回房。

    (4)易服示容:冠者進房,脫去身上采衣,換上玄端服,系上蔽膝,并佩戴相應的飾物,然后回到堂上面向南站立,向在場眾人展示美好優(yōu)雅的儀態(tài)。

    再加、三加與初加的儀節(jié)大體類似。不同的是再加為冠者戴皮弁冠、穿皮弁服,正賓拿冠時需要下階兩級;三加是戴爵弁冠、穿爵弁服,正賓拿冠需要走下西階,祝辭也略有區(qū)別。

    3.賓醴冠者:正賓向冠者敬酒

    執(zhí)事人員在室門西邊、堂上正中為冠者鋪席,準備舉行飲酒禮。西周吸取商代末年貴族酗酒成風導致亡國的教訓,頒布《酒誥》,規(guī)定只有在祭祀、燕饗等禮儀場合方能飲酒[5](P131-134)。正賓向冠者敬酒,表示承認冠者成人,具有了祭祀和飲酒的資格。正賓揖請冠者入席,在冠者席西端面向南站立,然后從執(zhí)事人員手中接過盛有醴酒的觶請冠者飲用。贊冠者向冠者端上盛有脯醢的籩豆。冠者拜賓后在席正中坐下,左手拿觶,右手取肉脯蘸醬少許,在籩豆之間祭祀初造食物的先民;又用柶挹取醴酒三次,灑地而祭,紀念發(fā)明醴酒的先民。祭祀后冠者走到席西端重新坐下,嘗了嘗醴酒不飲完就把柶插入觶中,然后起身下席。冠者下席后把觶放在地上(脯醢旁),行禮向正賓致謝,再重新拿著觶站起來。正賓回禮答拜。

    賓向冠者敬酒時也有固定的語辭。醴辭為:“甘醴惟厚,嘉薦令芳。拜受祭之,以定爾祥。承天之休,壽考不忘?!?/p>

    4.冠者見母

    冠者穿過宗廟和寢居之間的闈門,面朝北拜見母親,獻上從籩豆中拿出的肉脯。母親先拜,接受兒子呈上的禮物;在冠者送上肉脯后又答拜,表示祝賀。

    冠者在取字即正式視作成人之前拜見母親而不是在其后拜見,意味著男子準備脫離家庭內院,走向朝堂和社會。母親在此處拜子兩次,不同于平時的母子禮節(jié),表明開始把其子作為成人看待,愿意接受兒子的供養(yǎng)并加以期許。

    5.賓字冠者:正賓為冠者取字

    正賓從西階下堂,面朝東。主人隨之從東階下堂,面朝西。冠者見母回來后站在西階的東邊,面朝南。正賓為冠者取字,冠者對答。

    命字的祝辭是:“禮儀既備,令月吉日,昭告爾字。爰字孔嘉,髦士攸宜。宜之于假,永受保之,曰伯某甫?!辈疄殚L,排行為仲、叔、季的冠者,取字的辭令也大致如此。

    《禮記·冠義》曰:“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薄短垂稀吩唬骸坝酌?,冠字,五十以伯仲。”男子有表字之后,除了國君和自己的父祖外,其他人一般都不能直呼其名而需要稱之以字,表示尊敬。古代士人成年時即使沒有舉行加冠儀式,也要取字,這種傳統(tǒng)一直持續(xù)到民國時期。

    6.冠者見兄弟、贊者及姑姊

    冠者見在場兄弟、贊者,兄弟、贊者對冠者拜兩次,表示祝賀;冠者答拜,表示感謝。冠者入闈門見姑姑和姐妹,禮儀同見母親時一樣,只是手中沒有肉脯作為禮物。

    7.冠者拜見國君、鄉(xiāng)大夫和鄉(xiāng)先生

    冠者脫下爵弁服、換上玄端服,拿著禮物拜見國君、鄉(xiāng)大夫和鄉(xiāng)先生。

    冠者舉行了成人禮,初次以士的身份拜見國君,穿的是常禮服玄端服而不是為天子、諸侯助祭時的最高級禮服爵弁服?!笆家娪诰?,執(zhí)摯,至下,容欲蹙……士大夫則奠摯,再拜稽首,君答一拜。”[4](P174)見國君時越走近朝堂下,容貌要越加恭敬。冠者把禮物放在地上后再拜稽首,稟告已經成人,將會承擔為人臣的責任。國君一般不必向士還禮,但因為與冠者加冠后初次相見,故一拜,約以君臣之道。

    “士見于大夫。終辭其摯。于其入也,一拜其辱也。賓退;送,再拜?!盵4](P170)鄉(xiāng)大夫和鄉(xiāng)先生在冠者進門后行一拜禮,感謝冠者光臨。冠者退出告辭時,鄉(xiāng)大夫、鄉(xiāng)先生向冠者行再拜禮作別,不同于士相見送到大門外而是在門內,體現(xiàn)了因身份等級的不同帶來的禮儀差別。他們拒絕收下冠者帶來的禮物,因為不像同爵位等級的君子相見一樣還要帶著禮物去回拜來訪者,也有不敢以公謀私、僭越國君之意。

    8.醴賓、酬賓、送賓、歸俎

    主人用醴酒酬謝賓客,向正賓行一獻之禮,贊冠者作為副手輔助正賓。在場執(zhí)事人員都參與飲酒,以慶祝冠禮的順利舉行。主人又贈送給賓一束帛和兩張鹿皮作為酬勞。

    禮畢,主人將賓客送出大門外,行再拜禮作別。主人又派人將醴賓時俎案上的牲肉送到賓家中。

    從上述整個典禮的流程可以看出,冠禮一個環(huán)節(jié)接著一個環(huán)節(jié),環(huán)環(huán)相扣,每個環(huán)節(jié)都有特定的儀式和行為,莊重有序、繁而不雜。這種精心而獨特的設計,蘊含著豐富的禮學思想,在家庭、社會和國家的共同參與下,一步步引領青少年從孩童過渡到成人,實現(xiàn)角色的轉變和轉換。

    禮儀是調整社會成員在現(xiàn)實生活中相互關系的準則,具有普遍性;在實際操作時,會因為身份地位、各地習俗、社會發(fā)展等具體情況的不同而有所變通,有其特殊性。冠禮也是如此,比如冠者父親已經去世,則由其伯叔或兄長代替;三加后賓向冠者行飲酒禮時不用醴酒而用醮酒。春秋、戰(zhàn)國時期禮制下移,士階層擴大,不一定去見國君;諸侯、天子加冠四加或者五加,禮儀更隆重等等。根據(jù)史料記載,我們可以得知歷史人物舉行冠禮時的特殊情況,也可以推知冠禮的核心流程如三加、取字、見尊者都是大體遵行的。

    廣義的冠禮可以包括笄禮。古代男子成年要束發(fā)戴冠(帽),故稱加冠;女子成年則要盤發(fā)插笄(簪),故稱及笄。傳統(tǒng)中國“男主外、女主內”的分工模式,使女子成人多與婚姻、家庭相關,一般不延伸到社會領域。《禮記·內則》言:“女子十年不出,姆教婉娩聽從,執(zhí)麻枲,治絲繭,織纴組纟川,學女事,以共衣服。觀于祭祀,納酒漿、籩豆、菹醢,禮相助奠。十有五年而笄,二十而嫁?!盵1](P209)《儀禮·士婚禮》云:“女子許嫁,笄而醴之,稱字?!编嵭ⅲ骸霸S嫁,已受納征禮也,笄女之禮,猶冠男也。使主婦、女賓執(zhí)其禮?!盵4](P146)按照鄭玄的說法,女子及笄禮由主婦組織、女賓主持,插笄后行醴禮,并取字。笄禮與冠禮儀節(jié)的相似,表明二者的功能及意義是一致的。

    古人多據(jù)《禮記·曲禮上》 “禮不下庶人”,認為庶人即平民無冠禮。實際“禮不下庶人”的主要含義應是庶人沒有議禮、議政的權利。庶人要服很重的勞役,沒有能力備辦像貴族一樣耗費金錢物力、儀式繁多的冠婚喪祭之禮,但并不是沒有禮儀,只是相對而言比較簡單。根據(jù)西周的宗法制度和社會結構,庶人也是華夏氏族的成員,到了年齡需要束發(fā),需要服兵役,享有一定的政治經濟權利?!抖Y記·文王世子》記載:“五廟之孫,祖廟未毀,雖為庶人,冠、取妻必告?!盵1](P149)《釋名·釋首飾》亦言:“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6](P158)平民應有比冠禮儀式簡單但核心價值類似的成人禮,戴的是頭巾而不是頭冠。

    二 冠禮的教育功能

    《儀禮·士冠禮》記載:“始冠,緇布之冠也。太古冠布,齊則緇之。”可見在傳說中的三皇五帝時期,人們就發(fā)明了帽子。原始社會末期至夏商時的巖畫、陶器、玉器和青銅器上也發(fā)現(xiàn)有人物束發(fā)戴冠的圖像?!肮钪泄诙Y也,夏之末造也。天子之元子,猶士也,天下無生而貴者也?!盵4](P100)至少在夏代末年,冠禮就已經產生。西周時期禮制成熟,奠定了我國古代傳統(tǒng)宗法倫理型社會的基本結構。為了彰顯華夏民族文質彬彬、德禮兼?zhèn)涞淖迦荷矸菁拔拿餍蜗?,統(tǒng)治者們在繼承夏商禮儀的基礎上改造并形成了系統(tǒng)的朝章國典、政教刑法,以滿足當時的政治和社會需要?!盾髯印と逍А酚小俺赏豕?,成人”語句,《大戴禮記·公符》載有周成王加冠時的冠辭。春秋戰(zhàn)國時期《儀禮》成書,禮制的實踐早于禮書的編修[7](P1-58)。作為禮之始的冠禮,其基本的儀式表現(xiàn)和行為模式在兩周時期就已在貴族階層確立與普及。新時期以來楊寬《“冠禮”新探》[8]、陳戍國《中國禮制史·先秦卷》相關篇章[9]、戴龐?!断惹毓诙Y研究》[10]等論著結合考古出土文獻、文化人類學等資料,運用“二重證據(jù)法”進行探究也說明了這一點。

    《禮記·冠義》有言:“敬冠事所以重禮,重禮所以為國本也。”作為國家和民族的棟梁,青年的成長關乎我國未來社會的發(fā)展方向。古人在近三千年前就意識到以禮育人的重要性。從“禮義之始,在于正容體,齊顏色,順辭令”,到“責成人禮焉者,將責為人子、為人弟、為人臣、為人少者之禮行焉”,體現(xiàn)了對青年禮儀修養(yǎng)和道德培養(yǎng)的雙重要求。這一思想貫穿到整個儀式流程中,使冠禮具有了文明傳承、倫理教化和人格養(yǎng)成三方面的教育功能。

    (一)傳承文明,彰顯中華民族禮儀之美

    《周易·系辭》云:“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盵11](P296)當中華民族開始邁入文明的門檻時,衣冠服飾就作為禮儀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了政治化的功用。先秦以冠名服,冠禮實際不僅是加冠,也包括易服,只是士君子在眾人面前脫衣不雅,故加冠后退回東房換穿與所戴之冠相配的衣服,并佩戴相應的佩飾。正賓祝辭中有“始加元服”“乃申爾服”“咸加爾服”,表明每次加冠易服都有不同的象征意義。上古時沒有絲帛,人們用白麻布做冠帽,染成黑色后稱緇布冠。周代日常佩戴的玄冠即由緇布冠發(fā)展而來,冠禮儀式上仍用緇布冠,寓意報本返始。皮弁冠是由鹿皮縫制的帽子,皮弁服為白繒衣裳,田獵、軍旅等場合所穿,暗喻武德。爵弁冠是紅色微黑(顏色像麻雀的頭部)的平頂冠,爵弁服為絲衣纟熏裳,比較大型的祭祀和婚禮親迎時的穿著。“三加彌尊,加有成也?!盵1](P489)“言語之美,穆穆皇皇。朝廷之美,濟濟翔翔。祭祀之美,齊齊皇皇。車馬之美,匪匪翼翼。鸞和之美,肅肅雍雍?!盵1](P255)“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盵12](P1827)“中華者,中國也。親被王教,自屬中國,衣冠威儀,習俗孝悌,居身禮義,故謂之中華。”[13](P626)正賓通過為冠者進容致辭、加冠取字等一系列的行為,把中華民族一些基本的禮儀觀念和規(guī)范,傳達給了新一代的青年。而冠者通過對特定儀容動作的演示,增強了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感,民族凝聚力也得以提升。

    (二)明于人倫,維持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與和諧

    每個人從孩童、青年到老年都要經歷不同的人生階段,在每個階段都會被賦予不同的角色,有著不同的要求和期待?!抖Y記·禮運》規(guī)定了古代社會賦予人不同角色變化時相應的倫理道德原則:“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十者謂之人義?!盵1](P159)冠禮把一個自由無拘的少年帶入禮樂文化場域的同時,也通過禮制體現(xiàn)了宗法社會對其責任成員的引導、規(guī)約和期望。

    在冠禮儀程中,父親在宗廟中為其子舉行冠禮,要先筮日、筮賓;邀請賓客的辭令是“某有子某,將加布于其首,愿吾子之教之也”,慎重其事。嫡長子加冠鋪席之處在阼階之上,即通常主人所在的位置,表明冠者今后將會代替父親主持家事、外參國政,決定家族的承繼、繁衍與興衰。正賓揖請將冠者入席,為冠者加冠后又向其行揖禮,三加后行敬酒禮。以長者、師者和賢者的身份主動先向晚輩行禮,這在其他禮儀場合是很少看到的。冠者加冠后拜見母親、兄弟、國君、鄉(xiāng)大夫、鄉(xiāng)先生時,眾人根據(jù)自己與冠者身份、關系的差異都給予了不同的禮遇和尊敬?!岸Y義之始,在于正容體、齊顏色、順辭令。容體正、顏色齊、辭令順,而后禮義備,以正君臣、親父子、和長幼。君臣正,父子親,長幼和,而后禮義立……故曰:冠者禮之始也?!盵1](P489)通過親者賢者立身以正、行禮以敬的儀式引導和教育,冠者深刻體認到成人之后與家族、國家在關系上的極大變化和密切聯(lián)系,從而在以后的生活實踐中履行自己的角色義務,承擔相應的倫理和社會責任。而整個典禮活動參與者各自身份和角色的確認,使彼此之間的倫理關系、責任意識得到鞏固和強化,社會機制得以有效、穩(wěn)定、和諧地運行。

    (三)修身進德,注重理想人格的塑造

    “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故孝弟忠順之行立,而后可以為人;可以為人,而后可以治人也?!盵1](P489)“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應。能定能應,夫是之謂成人?!盵14](P20)人之所以能夠稱得上是一個成年人,在于他具備了做人做事的禮義原則,擁有基本的明辨善惡、是非的道德觀念和思維能力?!绊槧柍傻隆薄笆缟鳡柕隆薄耙猿韶实隆?,正賓每次為冠者加冠,祝辭中都有道德訓示,希望受冠者今后能以成人標準要求自己。大夫等尊者接見冠者時,也會對冠者有所教誨。春秋時晉國趙武加冠后,韓厥說:“戒之,此謂成人。成人在始與善。始與善,善進善,不善蔑由至矣;始與不善,不善進不善,善亦蔑由至矣?!盵15](P274-276)韓厥鼓勵趙武要見賢思齊,見不善而自省,以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品行。

    由此可知作為成年人不僅意味著在公眾場合中要有適宜、得體的儀容舉止,生活中處理好與父母、師長、同輩之間的倫理關系,也要注重自身德行的培養(yǎng)和獨立人格的塑造。立德樹人、親善近賢,這與《大學》所言三綱領、八條目的教育方向和目標是一致的?!按髮W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古人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盵16](P5-6)“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盵16](P242)大學之道即成人之道,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關系著自我人格的提升,也是家國天下的根本所在,是家庭和睦、社會和諧、國家穩(wěn)定的基礎。在心為德,施之為行;德誠于中,禮形于外。在古代思想家眼中,天下自修身始,而修身自冠禮始,冠禮之重要性可見一斑。

    三 冠禮的現(xiàn)代價值

    作為青年成人的標志,冠禮在先秦、秦漢時期是人們約定俗成的一項禮儀制度,在上層社會中普及。魏晉南北朝以來,由于北方游牧民族內遷所促成的民族融合,以及佛教、中西亞文化的傳入與傳播,人們交際禮儀、衣冠服飾及起居用具不斷變遷。傳統(tǒng)冠禮因儀式相對繁瑣僵化,已不適應當時人們的生活、世俗需要而逐漸衰微。唐代冠禮除作為皇帝、太子加元服親政的典禮外,平時少有所見,以致于柳宗元在《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感嘆“古者重冠禮,將以責成人之道,是圣人所尤用心者也。數(shù)百年來,人不復行”[17](P307)。兩宋司馬光、朱熹等人意識到冠婚喪祭諸禮對重構文化主流秩序的重要價值和意義,制定了《書儀》[18](P25-28)和《朱子家禮》[19](P889-893),試圖重振古禮,使社會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風尚。隨著程朱理學影響力的擴大,冠禮日益受到重視,在明代重回到社會生活之中,受到朝野上下的推崇[20]。明太祖朱元璋在位初年就修訂了從皇室、品官到庶人的冠禮儀節(jié)。與皇室禮典不同,有明一代庶人冠禮多行于家內正堂或宗族祠堂中,儀式上有些地區(qū)沒有遵行朝廷規(guī)定,而是和當?shù)仫L俗習慣相結合[21]。滿清入主中原,男子被迫剃發(fā)結辮,國人傳統(tǒng)發(fā)式和衣冠服飾也隨之改變。由于文化與政治的關系,統(tǒng)治者對冠禮不再提倡,社會上則仍然以民俗的形式有所延續(xù)。

    晚清以來以西方為代表的近現(xiàn)代文明的侵襲與沖擊,使中國逐步淪落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人們意識到傳統(tǒng)中國的落后面貌,開始不斷學習歐美的科學技術、制度理念和思想文化。救亡圖存與思想啟蒙成為20世紀的時代主題。辛亥革命以后,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者仿照西方的政治制度成立了民主政府,推翻了君主制度。傳統(tǒng)的國家禮制體系不復存在,禮樂文明也幾近中斷,冠禮亦不復行。在共產黨的領導下,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重新獨立自主,經濟得以發(fā)展;國家不斷走向富強的同時,文化的復興也逐漸提上日程。一百多年來的思想解放帶來精神文明領域的巨大變革,平等、自由、民主、科學等價值觀念深入人心,國人普遍接受了西方的現(xiàn)代禮儀、衣冠服飾和生活方式。在中西文化交鋒乃至交融、日益全球化的背景下,取長補短、與時俱進,這當然是必要而且是必需的。然而中國社會文化的轉型實踐證明不是向西方靠攏,而是立足于本民族文明的基礎上有選擇地學習、接受與吸收,革故鼎新、兼收并蓄、兼容并包,從而構建適應時代需要的中華文明體系。因此現(xiàn)階段提倡對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適度回歸與創(chuàng)造性繼承,也是必要且必需的。2017年年初,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lián)合印發(fā)了《關于實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工程的意見》,可謂應時而作、振奮人心,從戰(zhàn)略高度為國家精神文明的建設指明了方向。

    《意見》指出實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工程的主要內容之一為“加強國民禮儀教育。加大對國家重要禮儀的普及教育與宣傳力度,在國家重大節(jié)慶活動中體現(xiàn)儀式感、莊重感、榮譽感,彰顯中華傳統(tǒng)禮儀文化的時代價值,樹立文明古國、禮儀之邦的良好形象”[22]。冠禮作為古代的成人禮,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禮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傳承文明、倫理教化和道德養(yǎng)成等多方面的教育與社會功能,實有重提之必要。深入挖掘并彰顯其超越階層、時代局限的現(xiàn)代價值,對當前國民尤其是青年的禮儀、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導和借鑒意義,我們可從以下方面進行分析:

    首先,冠禮儀式設計合理、嚴謹、周密,有利于進行創(chuàng)造性地繼承和轉化。從冠禮舉行前的筮日、戒賓、筮賓、宿賓和為期,舉行時的三加、正賓向冠者敬酒,冠者見母后取字;再到冠者見兄弟、姑姊、國君、鄉(xiāng)大夫、鄉(xiāng)先生;直至最后主人醴賓、送賓,整個儀式流程環(huán)環(huán)相扣、前后呼應,莊嚴有序、有條不紊。先秦冠禮是家庭、社會和國家共同參與的針對青年的一項活動,其舉行的時間、地點和場景,以及典禮的組織、主持等禮儀參與人員都經過了慎重的考慮和安排。儀式過程中不僅有程序化的身體動作、象征意義的衣冠服飾,還有與之相匹配的形象演示和語辭訓誡,使冠者在與正賓等人的互動中,獲得真實而強烈的情感體驗,直觀具體地融入整體氛圍之中,身心得到陶冶和鑄塑。而儀式的程式性、加冠的次序性、固定的祝福語等標準化的行為模式,也使典禮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易于模仿和實行。人們可以把士階層冠禮作為范本,因時因地制宜,依據(jù)身份場合的不同和時代的變遷斟酌損益,制定出符合社會需要的成人儀式。根據(jù)史料記載,先秦諸侯冠禮是在“三加”之外加玄冕;天子則為“五加”,再加袞冕;庶人百姓則是“一加”,加布冠即頭巾。歷代太子或皇帝加元服親政之朝禮,還有朱熹在其家禮中制作的冠禮,他們加冠的儀法、場所、參與人員與先秦都有所不同,冠服也依照當時社會流行的正式服裝而穿戴,但基本的儀程都是依據(jù)《儀禮·士冠禮》。683年,日本天武天皇仿照唐朝禮制,制定了結發(fā)加冠禮儀,清和天皇(858-876年)在位時作為一項制度確定下來?,F(xiàn)日本皇太子德仁成年時仍要舉行加冠儀式,可見日本冠禮歷經千余年,至今未曾間斷[23](P331-332)。宋明以來,以程朱理學為代表的新儒學在東亞地區(qū)得到傳播。韓國的成人禮參照《朱子家禮》并結合本民族文化所制定[24](P174-181),至今亦有延續(xù),并有復興之勢。

    其次,深入挖掘冠禮思想的合理內核,有助于人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文化人類學的考察表明,成年禮在世界各民族的社會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多有存在。《孝經》有云:“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盵25](P4)與原始社會氏族部落往往會損傷肉體的成年儀式行為相比,冠禮在宗廟祠堂用美觀大方的衣冠服飾和文質彬彬的言語動作等象征性的符號來完成這一孩童到青年的過渡性禮儀,充分體現(xiàn)了人類自我身體意識、生命意識、個體與群體意識的覺醒和成熟?!俺赡瓿扇恕辈粌H僅是生理學意義上的,也具有社會學和倫理學意義。它是一個人生過程,既是某一個體、族群的追求,也是整個社會得以存續(xù)的共同需要。承認個人生命的存在及長成,承認個人的人格及作用,滿足個人對社會所要求的基本權利,為其成就理想目標提供必要的條件,這是群體對具體個體的義務和尊重。而個體在心智成熟期獲得獨立人格、享有在群體中生存與發(fā)展權利的同時,也簽訂了承擔責任、服務他人、維護秩序的義務契約。這是個人對所屬群體的認同和皈依,反過來也會協(xié)調與促進群體和社會的發(fā)展。在現(xiàn)代社會,個體與群體的社會契約通常以法律的形式來確立。我國《憲法》第三十三條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任何公民享有憲法和法律規(guī)定的權利,同時必須履行憲法和法律規(guī)定的義務?!盵26](P22)《民法通則》明確以十八周歲作為個體成年的開始:“十八周歲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可以獨立進行民事活動?!盵27](P4)早期的中國文明則是通過冠禮、婚禮、祭祀、鄉(xiāng)射、賜命、朝聘等禮儀制度來進行規(guī)約與引導,使其成為國家管理階層踐行治國理政之道時不可缺少的環(huán)節(jié)和程序,奠定并促進了中華民族主流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法律代表公義,禮儀崇尚道德。要求公民承擔守法、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社會責任,任何時代和國家都會以不同的方式有所表現(xiàn)。一個人的人生道路、生活方式、職業(yè)分工乃至思想觀點會有多種的選擇,但是注重個人身心的修養(yǎng)、妥當處理各種倫理關系、維護國家穩(wěn)定與社會和諧是每一位成年人所應具備的基本理念。周代正是以此為出發(fā)點,在青少年人格養(yǎng)成的關鍵階段,舉行蘊含中華文化及倫理道德元素的標志性活動,從而培養(yǎng)他們對家國天下的責任意識和擔當意識。

    四 余 論

    綜上所述,我們在對先秦士冠禮的主要儀式和禮節(jié)進行解讀的基礎上,考察了其所具有的文明傳承、倫理教化、道德培養(yǎng)等方面的教育與社會功能,并對冠禮所蘊含的現(xiàn)代價值及意義進行了挖掘和分析。近年來我國一些地方的學校、社會團體和政府部門舉辦青少年成人禮的新聞不斷見諸媒體,說明人們認識到當前國民道德、禮儀乃至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在這些形式多樣、內容各有側重的活動中,其中有些過于強調集體主義,有些盲目復古,不能以人為本、尊重人格,似乎并沒有起到很好的效果。成人須先正己、成己;古代成人禮儀式注重父母、師長的親身示范、引導和熏陶。成人意味著成人之德;成人之道不在一時一地,而是在日常生活道德踐履中發(fā)展并成就自我。重溫先賢設計、制作禮儀時的思想智慧與成功經驗,對當前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不無啟迪。而在學術研究、調查論證的基礎上,積極探索符合現(xiàn)代社會要求的“冠禮”,是值得學界思考和關注的課題。

    [1] 陳戍國.禮記校注[M].長沙:岳麓書社,2004.

    [2] 黃懷信,孔德立,周海生.大戴禮記匯校集注[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

    [3] (清)王闿運.尚書大傳補注[M].北京:中華書局,1991.

    [4] (清)胡培翚.儀禮正義[M].清木犀香館刻本.

    [5] 陳戍國.尚書校注[M].長沙:岳麓書社,2004.

    [6] (東漢)劉熙撰、(清)畢沅疏證、(清)王先謙補.釋名疏證補[M].北京:中華書局,2008.

    [7] 沈文倬.菿闇文存[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8] 楊寬.古史新探[M].北京:中華書局,1965.

    [9] 陳戍國.中國禮制史[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

    [10] 戴龐海.先秦冠禮研究[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

    [11] 蘭甲云.周易通釋[M].長沙:岳麓書社,2008.

    [12] 李學勤.春秋左傳正義[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13] 劉俊文.唐律疏議[M].北京:中華書局,1993.

    [14] (清)王先謙.荀子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1988.

    [15] (戰(zhàn)國)左丘明.國語[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16]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

    [17] (唐)柳宗元.柳宗元集[M].南京:鳳凰出版社,2014.

    [18] (宋)司馬光.司馬氏書儀[M].北京:中華書局,1985.

    [19] 朱子全書:第7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

    [20] 周佳寧.明代冠禮的復興[J].文學教育,2015(12):144-145.

    [21] (清)張廷玉等.明史·禮志八[M].北京:中華書局,1974.

    [22]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實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工程的意見[N].人民日報,2017-01-26(06).

    [23] 宋瑞芝.外國宮廷文化集觀[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00.

    [24] 俞成云.韓國文化通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5.

    [25] (唐)李隆基注、(宋)邢昺疏.孝經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26]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S].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5.

    [27]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S].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3.

    TheWayofAdult——AnalysisoftheEducationalFunctionandModernValueoftheAncientCappingCeremony

    YAN Rui-fang

    (Yuelu Academy, Hunan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2, China)

    The capping ceremony is the ancient Chinese coming-of-age ceremony. The pre-ceremony divination of the auspicious day and the honorable guest, the threefold capping and styling at the ceremony, and the capped one paying respects to the monarch, township scholar-officials and township teachers are all carried out around the theme of “youth-to-adulthood”. The ceremony not only embodies the appearance requirements but also emphasizes the moral instruction for the one to be capped, with educational functions in cultural heritage, ethical enlightenment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The capping ceremony is designed scientifically, rigorously and thoroughly, and thus conduces to appropriate, creative inheritance and transformation. The mature life consciousness and individual-group consciousness reflected in the ceremony’s symbols, speech and action can help people establish the correct world view, outlook on life and values.

    capping ceremony; coming-of-age ceremony; ritual; morality ; education

    2017-07-06

    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傳統(tǒng)禮制及其現(xiàn)代價值(12AZD077);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古代禮學文獻整理與研究(13&ZD058)

    延瑞芳(1982—),女,山東莘縣人,湖南大學岳麓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三禮學、禮樂文化。

    K892.9

    A

    1008—1763(2017)06—0116—08

    猜你喜歡
    加冠冠禮禮儀
    古代男子的冠禮
    冠禮與笄禮
    為何舉行成人禮
    為何舉行成人禮
    百科知識(2021年6期)2021-03-30 18:57:36
    成年禮
    中國古代的冠笄之禮
    ?? ??? ???? ?????? ?? ??―????? ????
    乘車禮儀
    “冠禮”,古代男子成人的標志
    禮儀篇(下)
    中國漫畫(2016年3期)2016-06-20 06:32:48
    山东省| 潼关县| 通山县| 延寿县| 遂川县| 星子县| 泸定县| 习水县| 济宁市| 呼伦贝尔市| 时尚| 汉源县| 无为县| 阜康市| 临澧县| 普陀区| 航空| 顺平县| 陆丰市| 台中县| 吉首市| 喜德县| 乌拉特后旗| 弥渡县| 永吉县| 双流县| 黑河市| 乌兰察布市| 晋宁县| 紫云| 博湖县| 洱源县| 临朐县| 林西县| 平谷区| 麦盖提县| 秀山| 普兰县| 民乐县| 五河县| 合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