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敏
摘 ? ?要: 在英語專業(yè)課程中介入新的教學方法,其目的是有效地強化學生的學習效果。在英國歷史和文化課程中,除了擴展學生的文化知識面,還應該與英語的基礎技能相結合,這就要求任課教師既保證教學的時間和內容,又能將語法的內容輸出給學生,促進學生能夠完善個人的英語綜合素質,在課程實施時間范圍內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本文以英國歷史和文化課程為例,分析隱性語法教學的實效性,討論該教學法在文化課程中運用的可行性。
關鍵詞: 隱性語法教學 ? ?運用 ? ?英國歷史和文化 ? ?策略
一、引言
對于剛踏入大學校門的學生而言,大學的學習體系與之前中學的相比是大相徑庭的,但是殊途同歸,學習的目的都是為了完善個人的知識結構,提高個人的綜合素質,為將來進入激烈競爭的社會打下基礎。英語專業(yè)的學生對專業(yè)的要求要達到聽說讀寫四個基本技能的深化提高,語言的學習重點在于表達,口頭和書面兩種方法都是語言運用提供行之有效的溝通交流方式。其中,組織語言的基礎除了詞匯就是語法,目前我國高校英語專業(yè)的語法教學大都采用以形式為中心的明示性語法教學[1]。明示性語法教學可以專門安排語法課程或者在課堂教學中設置相關語法點為教學的重點目標,教學過程中注重語法規(guī)則的概念、定義的解釋,以及構成規(guī)則、常規(guī)運用和特殊用法,再到反復練習糾錯等。這樣的教學方式無疑會造成教師的講解偏于機械化,只注重知識點的產出,忽略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心理接受反饋,以至于導致課堂氣氛沉悶,授課內容乏味枯燥,學生死記硬背語法規(guī)則,運用于考試中,對于知識點的靈活表現缺乏操控性。因此,明顯性語法教學強調對語法規(guī)則進行有目的的學習,以便于能夠高效而準確地運用語言[2]?,F實的英語專業(yè)技能課程逐步被文化課程取代,通過擴大閱讀的面增加閱讀量,讓學習者在自然的語言環(huán)境中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在潛意識中運用已有的語法規(guī)則組織語言從而達到有效交流。在泛讀材料的選取中,采用暗示性語法教學對學生額語法水平進行主觀干預,達到教學效果的強化。
二、教學的理論依據
在語法教學過程中,對隱性語法與顯性語法的教學在現實中并沒有完全區(qū)分開。教學方式的實施注重于看學生對知識點的學習效果。二語習得中,學習者除了對二語的學習運用之外,還可能受到母語的遷移影響,因此教學中,任課教師在語言輸出過程中,以對二語的語法規(guī)則顯性輸入為主。學者Thornbury就認為:顯性語法的教學模式把重點放在語法規(guī)則進行有目的性較強的學習,以求在完成教學后,學習者能夠高效準確地使用語言并細化到每個成分[3]。在課堂上,教師往往會直接導出語法規(guī)則,介紹運用并舉例,接著用鞏固練習作為檢測學習結果的手段。這種方法針對性明顯,但是會對學生的認知情緒和學習能動性造成影響,使得課后在語法規(guī)則的使用上不能得心應手。例如:口語中表示:你想要什么?從結構上看,這是一個簡單的特殊疑問句,教師教授課程時會采取標簽式語法規(guī)則:特殊疑問句+一般疑問句+問號。一般疑問句要根據句子中謂語動詞的形式確定變形后的句型,最終得出例句:What do you want?交際中這個句子可以滿足句意的表達,語法結構上也符合,What是特殊疑問詞,do you want是肯定句You want的一般疑問句句式,在習慣交際中,這個句子采取的形式為:What would you like?或者What do you feel like?不難看出顯性語法教學的死板性。在隱性語法教學中,教師設置語言交際的場景,在交際中導出使用的句型,讓學生自己觀察分析,在整個學習的過程中,學生是中心,教師只是整個活動的監(jiān)督者,指正在語言交流中認識的不足和謬誤。因此Bialystok指出:隱形于法輸入是重在發(fā)展語言交際能力,課堂的教學不僅僅表現為知識的輸出,還要注重知識的輸入,讓學習者產生交際所需要的控制力和能動性[4]。學生能夠在交際活動中在無意識狀態(tài)下接觸語法規(guī)則,在表達方式上打破單一的造句轉向發(fā)散性創(chuàng)造性思維,更加貼近新型語法課程教學的要求。
三、英國歷史和文化課程中隱性語法教學的運用
(一)課程簡介
英國歷史和文化課程是英語專業(yè)一年級開設的專業(yè)課,是學院CBI課改的課程之一,課程設置的要求是從中國學生的實際出發(fā),多方位、多角度向讀者展示英國的歷史和文化。課程的主要特點:第一,將歷史和文化分開教學,文化現象的產生不是偶然,從管理史發(fā)展的脈絡,都能找到文化的根源,課程的上半部分主要以英國的歷史發(fā)展為基礎,將歷史斷代,梳理不同階段中的主要事件和人物;下半部分側重找出其出處和發(fā)展的歷程,再加以材料作為基礎在閱讀中鞏固學生已有的知識背景,幫助學生建立閱讀的思維模式,自覺形成理解模式,使學習的最大效能優(yōu)化。
(二)隱性語法教學在本課程中實施策略
英國歷史和文化課程的教學目標就是讓學生通過對閱讀材料的吸收和消化,從而了解英語,積累歷史文化知識,開闊視野,了解英國的歷史,深入學習英國的文化核心,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提高英語表達能力,夯實英語學習的背景知識,進一步提高文化交際的能力[5]。在單課的教授中,如果采用顯性語法的教學模式,則會造成與文化課程的教學原則相背離,在教學內容的某個知識點內容上停留時間過長,影響教學的進度。因此分析授課的內容結構不難發(fā)現,顯性語法教學需要場景和支撐內容,每一課的主題標題能為某個語法點服務,為隱性語法教學提供較好的學習環(huán)境,而語法規(guī)則和習練都可以在英國的歷史和文化內容中展開,在從陌生到熟悉的心理感知過程中,學生能夠逐漸感受到自己學習能力的提高而增強學習的自信心和動力。在具體的實施步驟中,可以以下幾種方式嘗試:
1.復述和口述歷史事件。
在一個單元課程完成之后,可以以任務教學反饋的形式向學生布置作業(yè)。學生可以用簡單的句型對歷史事件進行復述,在口述的過程中,要注意時態(tài)陳述的問題。時態(tài)的表達上要根據具體的語境中所發(fā)生動作的先后順序來確定。在基本句型的使用上,對五大基本句型的使用要嚴格按照語法規(guī)則實行,例如:(1)主語+系動詞+表語+其他;(2)主語+及物動詞+賓語+其他;(3)主語+不及物動詞+其他;(4)主語+及物動詞+間接賓語+直接賓語+其他;(5)主語+及物動詞+賓語+賓語補足語+其他。這五個句型在具體實踐中,學生可以根據已有的知識范圍重復使用,要求避免犯兩個動詞同時出現、主謂不一致、單復數不統(tǒng)一等錯誤。在此基礎上可以加強復合句的使用,原始句型為:主句+關聯(lián)詞+從句或者關聯(lián)詞+從句+主句的結構。在口語的表述中,學生的使用以簡單句為主,符合句的使用以賓語從句、狀語從句為主。在復述的過程中,首先要對基本史實掌握,表述順序為時間、地點、角色和意義。例如:以學生口試日耳曼征服(Germanic Conquest)內容整理為例:
There are three branch of Germanic group: Northern Germanic group, Western Germanic group, Eastern Germanic group, In 5-6Century. In Western Germanic group, three tribes got union, and then, they came to Britain. For this matter,three are main meaning on it. Firstly, the main body of British Nation got shape. Secondly, old English got the shape. Thirdly,the development of English.(公元5-6世紀,自印歐大陸的日耳曼部落的西支入侵英格蘭,日耳曼部落主體分三支,西支中盎格魯撒克遜和朱特入侵英格蘭。經過征戰(zhàn)后建立了自己的入居地。歷史事件中可以看出,盎格魯撒克遜朱特三個部落族群為英國民族的主體,盎格魯撒克遜語為英語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為英語被定義為印歐語系中日耳曼語族的西支提供了溯源。)從學生的口述中可以看出問題如下:(1)時態(tài)前后不一致,there are改there were;(2)單復數不統(tǒng)一three branch改為three branches;(3)用詞單一,got shape重復兩次使用,可改formed,came into being;(4)句子意義表述不完整,在史實陳述的結束部分沒有完全表達。修改后如下:
Germanic Conquest
In 5-6 Century, there were three branches of Germanic group: Northern Germanic group, Western Germanic group,Eastern Germanic group, In Western Germanic group, three tribes got union,and then, they came to Britain. For this matter,main meaning on it: Firstly,the main body of British Nation came into being. Secondly,old English got the shape. Thirdly, the development of English. English can trace back to this period, the language can be defined as Indo-European language family, Germanic west branch.
相比較第一次的內容,第二次的就能在表述上更加符合語法要求,意義上更完整,語法的平衡水平更好。
2.根據主題關鍵詞完成歷史事件的寫作。
授課時教師會根據上課的內容,將每個歷史事件整理提煉出關鍵詞并以任務形式布置給學生,學生要結合課堂認真聽講的內容,按照老師的關鍵詞串聯(lián)出整個事件的過程。在時間的描述中,對于語法的要求特別嚴謹,教師可以提出時態(tài),描述句型,容易出錯的語法點,讓學生能夠高質量完成任務。例如:教師給出主題:諾曼征服(Norman Conquest),線索:William →king(successor)→1066,Hastings→William &Harold→William won→1066,12,25 Westminster Abbey,William got the throne→House of Norman→English Language。
學生完成例文如下:
Edward the confessor (the king of England)had promised to William: William would be the king of England after his death. However, later, Harold was the king of England. William declared the war for the throne of England, he won in Hastings War. On 25th December, 1066, William got the throne in Westminster Abbey, the house of Norman set up. On the matter of language, the language was divided into two parts, French was adopted in upper class,and English language was popular in common British People. Therefore, a lot of French words in English Language.
從例文中不難看出,學生在書面表達中語法錯誤的量明顯少于口頭,并能夠將整件事件明了展現出來,句子與句子之間的銜接緊湊,規(guī)避了口頭表達中的錯誤。
3.借助影音文本內容,從聽抄中加強語法基礎。
在這項方式的實施中,學生按照要求觀看或者播聽相關的教學內容,當材料結束后,學生按照所聽道德內容寫出完整的句子,按照原句的內容加入語法點,進一步完善句式,例如:
(1)The Cambridge University has great fame all over the world, it has complete educational system. A lot of famous scientists had studied here...
(2)The Cambridge University,which has great fame all over the world, enjoying a reputation for its complete educational system, furthermore a lot of famous scientists had studied here and gave their fame to the university...
在兩個句子的對比中,不難看出,第二個句子在語法的結構上考察定語從句,讓學生能夠在比較中看出語法的差異,加大練習的力度,完善語法的系統(tǒng)整理。
四、結語
隱性語法教學是區(qū)別傳統(tǒng)英語語法教學,依托內容傳遞語法信息,創(chuàng)設交際情境達到強化教學效果的方法,在英國歷史和文化課程的教學中,通過對教學材料的學習達到精準語法信息,并運用于英語技能培養(yǎng)中,經過時間的推移,學生能夠體會到進步,并逐步適應新的教學方法,達到英語專業(yè)人才的培養(yǎng)目的。
參考文獻:
[1]Spada.N. Relationships between Instructional Difference and learning outcomes: A Precess-product Study of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J].Applied Linguistics,1997(2).
[2]Thornbury. S. How to teach Grammar[M].Edinburgh:Longman 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1999.
[3]Thornbury. S. Uncovering Grammar[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4]Bialystok. Ellen.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known and using Linguistic Forms[J].Applied Linguisic,1982(3):181-206.
[5]董曉波,英國歷史與文化概論[M].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P2.
云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基金項目:基于CBI課改中以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培養(yǎng)為導向的英國歷史和文化課程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15Y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