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蕊
摘 ? ?要: 基于語料庫的研究,依靠統(tǒng)計數(shù)字和語言實例得出結論,客觀性強,具有說服力。本文從詞匯層面對張培基和楊憲益、戴乃迭夫婦的英譯《背影》進行分析評價。
關鍵詞: 《背影》 ? ?詞匯 ? ?語料庫
一、引言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fā)展,語料庫語言學在語言研究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谡Z料庫的研究依靠統(tǒng)計數(shù)字和語言實例得出結論,客觀性強,具有說服力。本文以定量和定性研究相結合,選取《背影》的兩個英譯本,即張培基和楊憲益、戴乃迭夫婦的英譯《背影》,借助語料庫研究工具AntConc,從類符/形符比、高頻詞分布及特例分析等方面,對兩份譯文進行分析與賞析。
二、從詞匯層面賞析《背影》
《背影》(以下簡稱原文)是朱自清的早期散文,敘述的是作者離開南京,父親送他到車站上車的情景,其中對父親背影的描寫最深刻。作者用樸素的文字,把父親對兒女的愛,表達得深刻細膩。翻譯時,譯者應著重把握原文主題思想及其寫作背景。賞析材料分別選自張培基和楊憲益、戴乃迭夫婦的英譯《背影》。為了方便分析譯文,以下張培基英譯《背影》簡稱為張譯本,而楊憲益、戴乃迭夫婦的英譯《背影》則簡稱為楊譯本。
1.類符/形符比
類符/形符比,也稱行次比(type/token ratio,TTR),指的是文本中類符數(shù)和形符數(shù)的比率,是觀察語料庫中詞匯使用情況最常用的參數(shù)之一[1]。類符指語料庫文本中任何一個獨特的詞形;形符則類似于我們日常說的“詞”[2]。行次比反應語料庫中詞匯的豐富程度,即行次比越大,詞匯使用越豐富,反之則越少。用Antconc軟件分別對兩個英譯本進行類符、形符的索引,由于原文及譯文篇幅均較短,這里沒有采用標準化類符/形符比,而是類符/形符百分比。統(tǒng)計結果見表1。
表1 ? ?類符/形符比
從表1可以看出,在形符數(shù)量上,楊譯本為969,張譯本為1137;類符數(shù)量上,楊譯本為405,張譯本為463。因此,從詞匯數(shù)量上看,楊譯本在詞匯使用上簡單。其次楊譯本與張譯本的類符/形符比分別為41.80和40.72,兩個數(shù)據(jù)差別并不明顯,這與自建語料庫規(guī)模較小有一定關系,但在一定程度上顯示出在相同文字數(shù)量的情況下,楊譯本的詞匯使用相對張譯本更為多樣化,由于其詞匯的豐富和變化,可能使其譯本的閱讀難度大于張譯本。試看下面例子:
例1.原文: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親的差使也交卸了。
張譯本:In the winter of more than two years ago, grandma died and father lost his job.
楊譯本:That winter my grandmother died, and my fathers official appointment was terminated.
例子中,原文里的“差使也交卸了”,在翻譯中,張譯本使用簡單的表述“l(fā)ose...job”,符合我們日常口語用法,難度低,較于理解。而楊譯本則選擇有一定難度的書面語詞匯“official appointment is terminated”,尤其“terminate”這個詞語的選用,增加了閱讀難度,使譯文更具有書面特征,而這一點與原文既定的文體風格有所偏頗。因此,從類符/形符比的角度,可以認為張培基譯文比楊憲益的譯文更符合原文風格,口語化強。
例2.原文:父親說,“事已如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
張譯本:Father said, “Now that thingsve come to such a pass, its no use crying. Fortunately, Heaven always leaves one a way out.”
楊譯本:“Whats past is gone,” said my father. “Its no use grieving. Heaven always leaves us some way out.
例子中,張譯本和楊譯本在“好在天無絕人之路”的處理上方法一致,但是張譯本的字數(shù)明顯多于楊譯本。在張譯本,非常巧妙地加入“fortunately”。該詞的選用,可以看出譯者在翻譯的時候注意到,英漢兩種語言的差異,即英語是形合語言,需要使用關系詞顯現(xiàn)句子之間的邏輯關系。因此,“fortunately”使譯文表述更貼近英語母語表述習慣。由此可見,張譯本在該句話翻譯上,相比于楊譯本,更勝一籌。
2.高頻詞匯
詞頻指各詞形在文中出現(xiàn)的頻數(shù),詞頻統(tǒng)計是語料庫分析中一個基本的統(tǒng)計手段,在翻譯研究中使用詞頻統(tǒng)計對原文的用詞風格、譯文的用詞風格乃至文體進行研究有一定的幫助。同時,Hunston曾指出,“根據(jù)英語詞料庫統(tǒng)計,英語作為母語使用中頻率最高的前五個詞依次為the, of, to, and, a”[3]; Olohan指出“在英語翻譯語料庫中,前五個出現(xiàn)次數(shù)最多的詞依次為the, and, to, of, a”[4]。由此可見,文中使用Antconc對兩篇英譯本進行處理,統(tǒng)計高頻詞匯,截取較高的前15個詞,匯成表2。
表2 ? ?高頻詞匯表
從表2可以看出,楊譯本中使用頻率最高的前六位詞依次為“to,the,he,I,and,a”,與兩個語料庫統(tǒng)計的數(shù)據(jù)相差甚遠,且“of”的使用頻率僅排到第13位。這說明其譯本在符合英語表達習慣時候,受到漢語的影響,具有翻譯文本特色。張譯本中使用頻率最高的前六位依次為“the,to,I,and,of,a”,除to,and與英語翻譯語料庫中統(tǒng)計的排列順序相反之外,其余全部一致,表明張譯本更貼近英語翻譯語料庫,更符合英美人的閱讀習慣。另外,兩個譯本中位于前15位的高頻詞中有人稱代詞“he/him”,“I/me”,并且大量使用虛詞,說明兩個譯本小說類文體特征顯著。
3.同一詞匯的不同譯法
相同詞匯在不同語境下,不同譯者采用不同的譯法?!把蹨I”作為一條主線,在文中共出現(xiàn)4次,傳神地表現(xiàn)作者在不同時候流淚的不同情感。因篇幅有限,在此只選擇其中兩處落淚,做具體分析。
例3.原文:到了徐州見著父親,看見滿院狼藉的東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淚。
張譯本:When I met father in Xuzhou, the sight of the dis-orderly mess in his courtyard and the thought of grand-ma started tears trickling down my cheeks.
楊譯本:When I joined him in Xuzhou I found the courtyard strewn with things and could not help shedding tears at the thought of granny.
張譯用“ trickling” 一詞,形象地描繪出眼淚如一股細流,汩汩涌出,簌簌流下,生動地表達了作者既不忍看到父親的艱難處境,又懷念祖母的強烈情感。真實地再現(xiàn)了作者眼淚不受控制的情景,傳神地描繪出感人至深的親情。而楊譯本用“shedding tears”這一詞組,未添加任何的修飾成分,使人感覺在情感上不如張譯本表現(xiàn)得震撼感人。
例4.原文:我讀到此處,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馬褂的背影。
張譯本:Through the glistening tears which these had brought to my eyes I again saw the back of fathers corpulent form in the dark blue cotton-padded cloth long gown and the black cloth mandarin jacket.
楊譯本:When I read this,through a mist of tears I saw his blue cotton-padded gown and black jacket once more as his burly figure walked away from me.
這次落淚是在文章結尾處。張譯用“glistening” 一詞,除了從意義上再現(xiàn)了“晶瑩的淚光”,而且使其具有音美的特征,因為“glistening”一詞在發(fā)音上很像“晶瑩”一詞。而楊譯文中,用“a mist of tears”,雖表現(xiàn)出當時眼淚模糊了作者的雙眼,但并未體現(xiàn)出原文中的“晶瑩”一詞。
從上述對兩次落淚翻譯的比較分析可以看出,張譯本在選詞上更精準,譯文更生動,詞匯的斟酌更準確。
三、結語
經(jīng)過對兩個譯本的詞匯層面對比分析,發(fā)現(xiàn)張譯本以保持原作的口語風格為重,遣詞造句通俗簡潔,最大限度地再現(xiàn)原文信息,與原文風格更吻合。相對來說,楊譯本用詞則更豐富,句子結構更復雜,表面書面化程度高。
參考文獻:
[1]文秋芳,王克飛,梁茂成.中國學生英語口語筆語語料庫[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5.
[2]梁茂成,李文中,許家金.語料庫應用教程[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
[3]Hunston S.Corpora in Applied Linguistic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4.
[4]Olohan M.Introducing Corpora in Translation Studies[M].New York:Routledge,200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