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粵婷
摘 要:未成年人是未來社會的主人,肩負著國家和民族賦予的建設和諧社會的偉大重任,感恩教育必須要從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尚未形成的他們開始,我們有責任也有義務讓“知恩、感恩”之花開放在每個青少年的心田。
關鍵詞:感恩;家庭;學校;社會
中華民族自古就有“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投之以桃,報之以李”等感恩文化精髓。但隨著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fā)展,人們的價值觀、道德感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青少年是未來社會的主人,肩負著國家和民族賦予的建設和諧社會的偉大重任,感恩教育必須要從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尚未形成的他們開始,我們有責任也有義務讓“知恩、感恩”之花開放在每個孩子的心田。
一、感恩的定義
所謂感恩,就是要感謝別人給予自己的恩德。感恩包括三個層次:一是認知層次,擠認識和了解自身所獲得的恩惠和方便;二是情感層次,是在認知層次基礎之上,從心里產生的一種溫暖、幸福的情感,從而產生想要匯報的沖動;三是行為層次,即在將要回報的沖動轉化成為回報或是施恩的行為,并形成習慣。感恩是每個人一生都應掌握的生活哲學,生活中的一切美好事物都值得人們欣賞和感激,只有心懷感恩,才能做一個善良快樂的人。感恩不僅僅是每個人應該具備的基本道德準則和起碼的素養(yǎng),而且也應該成為社會普遍的道德要求和心理品質。
二、青少年感恩現狀分析
現在很多孩子的道德品質和思想觀念嚴重被現實社會不良風氣感染,不懂得珍惜和感恩。一些孩子總是拿父母提出的要求作為籌碼進行交換,有些要求用勞動換取錢財,有些是用成績來換禮物,似乎自己所有應做的一切都是在替父母做一樣。有些孩子花錢如流水,整天光顧校門口的小店,買些無用的玩具,不懂體諒父母掙錢的不易。更有甚者,任性偏執(zhí),不懂得謙讓別人,以自我為中心,遇到一點不稱心的事就大發(fā)雷霆,又哭又鬧。有很多孩子對整日照顧自己的爺爺奶奶呼來喝去,沒大沒小。和教過自己的老師打照面,不但沒有行禮,連一句“老師好”都懶得說。中小學生的感恩意識薄弱,現狀令人憂心。
三、青少年感恩意識差的原因分析
1.父母的失職
在家庭教育方面,很多父母對感恩教育缺乏理解,只要孩子的學習成績好,其他都不重要。加之現在大多數家庭只有一個孩子,父母和老人對孩子都比較溺愛,久而久之,孩子組件認為自己學習是給父母看的,父母對他的關愛都是理所當然的。孩子思想品德的引導和教育杯家長忽視,孩子一點也不理解、體諒父母。另外,部分家長自身的感恩意識差,要求別人很多,回饋別人很少,對別人的恩情無論大小,很少言謝或從不言謝。對待長輩大呼小喝,常常抱怨生活,無感恩和孝敬之心。與兄弟姐妹關系不和諧,斤斤計較。父母對孩子太嚴厲刻薄,動輒打罵,是孩子整日生活在恐懼與無趣中。
2.社會風氣影響
孩子對于父母的辛勞一無所知,卻受到社會上追求奢華、虛榮的不良風氣的影響。經常聽到孩子在攀比吃穿,家庭條件差的孩子甚至埋怨父母沒有給自己創(chuàng)造優(yōu)越的條件,不讓父母到校參加家長會。隨著人們精神生活領域不斷擴大,各種媒體、網絡給提供的思考文題的參照與過去大不相同,什么“寧愿坐在寶馬里哭,也不坐在自行車后面笑”這些扭曲三觀的真人秀節(jié)目越播越火。這兩年,扶起摔倒的老人反被訛的事件不斷占據各大新聞頭條,于是人們開始懷疑“好人有好報”的說法,遇事繞道而行,甚至教育孩子不要輕易去扶摔倒的老人,不要輕易相信他人。社會變得越來越冷漠,人與人只有猜疑,沒有信任!于是乎,全國上上下下掀起了一場關于“老人摔倒了該不該扶?怎么扶?”的討論,助人為樂本該是多么自然的一件事情,居然還要討論,真是可笑,更可悲!
3.學校教育失職
當前許多學校,只注重知識的傳授,關注分數的高低,卻忽略了對學生的感恩教育。中小學生不了解傳統(tǒng)文化,不孝不敬、不體諒父母和長輩,見到老師漠然視之,見到朋友如同路人。思想品德教育沒有落實到位。
四、提升青少年感恩意識的途徑
1.創(chuàng)造良好的感恩環(huán)境
營造一種積極向上的感恩環(huán)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把各種人際互動情境或社會生活情鏡作為感恩的素材,使中小學生的心靈受到感染,激發(fā)他們的感恩情懷。對中小學生進行感恩祖國的教育,讓孩子知道祖國強大、富有,才有我們現在安定的生活和學習環(huán)境??炭鄬W習科學文化知識,傳承振興中華民族希望的火種和接力棒,長大后報效祖國。以母親節(jié)、父親節(jié)、教師節(jié)為契機,開展各種體諒父母的艱辛,感謝老師的教誨以及回報社會等活動,在校園和家庭內營造濃濃的感恩氛圍。在家中,父母也要給孩子營造一種環(huán)境,自己要首先孝敬父母,將感恩教育融入生活。
2.父母樹立感恩模范
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最大的,孝敬老人,夫妻恩愛,善待孩子,對家人朋友多一分諒解、寬容,少一分抱怨、仇恨,對家庭多一分責任、承擔,少一分推卸、倦怠,給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和諧溫暖的生活環(huán)境。在日常生活中教會孩子答謝所有給過自己幫助的人,對清潔工、服務員、同學、朋友、父母等都要心存感恩之心,做到知恩必言謝。
3.學校加強感恩教育
學校有意識地在語文或思品課中滲透感恩教育,在教材里編入一些感恩題材的課文;組織學生觀看《暖春》、《孝子》、《感動中國年度十大人物》等系列感恩題材影片;教會學生傳唱《母親》、《天之大》、《愛的奉獻》等“感恩教育”歌曲;開展關于名人感恩的小組討論活動,舉辦感恩為中心的作文大賽;以班級為單位,召開“感恩教育”主題班會,開展“同學如手足”、“大手牽小手”等活動,為同學或班級做一件有益的事,掀起同學之間互幫、互助、互學、互進的熱潮,增進師生、生生的感情。
4.借助媒體宣傳感恩文化
媒體是新時代影響最廣最快的平臺,可在電視節(jié)目中多插播些以感恩為主題的公益廣告,播放名人感恩事跡,以真實的案例提升可信度。減少負面輿論導向,營造積極向上的社會氛圍,引導青少年向善。
五、結語
感恩教育不僅關系著青少年本身的健康成長,而且也關系著和諧人際關系、和諧社會的建立。這是一項漫長而艱巨的教育工程,需要家庭、學校、社會三方擰成一股繩合力推動,方可讓“知恩、感恩”之花開在每一位青少年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