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尹小隱
“裸條”揭開了誰的疤?
文-尹小隱
這樣的青春,
讓人心疼,
也讓人五味雜陳。
裸條借貸事件鬧得軒然大波。竟然有放貸者在接受采訪時露出一副委屈的表情:借給她們錢大多數(shù)都不會還,只能拿那些圖片和視頻再去賣錢。在這個邏輯上,放貸者就成了糧商,需要錢的姑娘們則成了剛剛成熟的高粱。一條特別接地氣的產(chǎn)業(yè)鏈就這樣浮出了水面。
這事出了,就少不了有看客指責高粱們不潔身自好,給壞人留下染指的空間。在這種“性騷擾是因為你穿得騷”的直男癌思維里,用裸條的方式出售自己青春的年輕人,自然被罵活該,不少主流媒體“哀其不幸怒其不爭”:誰讓她們不懂自尊自愛,破罐子破摔?
但你是否注意過一個細節(jié):裸條事件里面的絕大多數(shù)受害者是大學生。試問,一個步入歧途的裸條女生背后,是否有一所不那么負責任的學校,和一個不夠那么道德的環(huán)境?裸條事件,讓我們有機會再去揭一揭那些疤。
在國內(nèi),最能讓年輕人體驗放任自流感覺的地方,恐怕就是大學了。如今有些大學,在面對學生的時候,既沒有吸引力,也沒有說服力,一管就死,一放就亂的“怪邏輯”,依然有效,指鹿為馬的“怪現(xiàn)狀”,照樣橫行。當教授都變成了老板,當老板都變成了教授,你拿什么去言傳身教?在這種空氣里,個別年輕貌美的女大學生們,不必等灰手和黑手伸過來,恐怕自己就會去找。
青春能被社會標價,因為青春原本無價。對某些女生而言,白天白裙飄飄,晚上黑絲妖嬈,輾轉(zhuǎn)于書本和酒杯。與做禮儀和導購相比,這只不過是另一種“勤工儉學”而已。這樣的青春,讓人心疼,也讓人五味雜陳。
有人會說,大學生已經(jīng)是成年人,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但問題是,我們的教育很少教這些。從小學到中學,我們的教育回避了許多問題,怕這些問題的討論會破壞孩子的心靈。于是,等到孩子上了大學,被當作成人看待,其精神上依然還是孩子,并不懂得如何應付這個光怪陸離的世界。從沒學過游泳,就被扔進深水區(qū),會出現(xiàn)什么情況,自不必多說。
學校已經(jīng)如此難副其名,來自社會的影響只能更讓人擔心。
道德總是比法律更討人喜歡,因為在底線之下總是還能變出底線。當網(wǎng)紅被普遍當做一個風光的職業(yè),從精英到草根都能得到點贊,就別怪女孩子們繼續(xù)探索新的人生空間。與那些真正骯臟齷齪、見不得光的交易相比,用自己的顏值和身體去賺錢,折射出現(xiàn)實的吊詭與復雜。
如果一個女孩子對社會早已失望、對自己早已無所謂,那么自然覺得除了錢,誰都不值得相信。來錢快,就是王道,其他的都是扯淡。及時行樂,活在當下。寧愿流淚,也不流汗。即使你看不慣這種三觀,又有什么立場來教訓她?
個人的選擇永遠都不是問題,有問題的是這種缺乏反思的選擇,變成了一種具有傳染性的風氣。無論是裸聊、裸條、直播、陪侍,其實都是一回事,都是社會的陰影在不斷覬覦、侵蝕、吞嚼著青春,讓它從不染一塵,變得無比風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