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紅
【摘 要】在當前初中語文小說教學過程中,大部分教師將教學模式局限于應試的層面,教學主要以思想感情的分析、段落的劃分為主,而這樣的教學方式無法體現(xiàn)出一篇小說的作用,對學生學習的幫助也不大。為此本文以初中語文小說教學為例,探究全面分析小說的方法。
【關(guān)鍵詞】初中語文 課堂教學 小說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2.130
初中階段的學生面對很大的學習壓力,而老師在初中階段尤其是臨近中考時壓力也很大,一方面是因為應試的壓力,而另一方面是因為初中階段的學習任務重,所學習的課文相較于小學難度上有了很大的提升。比如在初中階段選取了多篇魯迅先生的小說,他的小說以難懂聞名,初中學生雖然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語文功底,但要學習這類小說還有很大的難度。而另一方面,魯迅的小說本就蘊含了一定的深層含義,如果思維不夠開闊,那么學習的小說內(nèi)含就變得更難。除了小說本身較難分析之外,很多老師的教學方法較為單一,分析一篇小說時有固定的模式。對此本文主要針對這樣的教學現(xiàn)狀,探究初中語文小說教學的正確途徑。
一、初中語文小說教學現(xiàn)狀
(一)缺乏對名家小說的閱讀,導致學生的小說理解能力不足
當前初中學生的閱讀普遍以電子書為主,選取的小說大多是網(wǎng)絡小說,這一類小說大部分只是為了迎合讀者的口味,故而其文學性并不高,閱讀這一類小說,對于學生的語文水平并不會有太大的提升。我國的許多著名的小說作品,和市面上熱銷的或是網(wǎng)絡上點擊量高的通俗易懂的小說不同,學生閱讀有所難度,進一步導致了學生對傳統(tǒng)小說缺乏閱讀興趣,這是因為學生沒有足夠的閱讀興趣,他們的閱讀能力也就難以提升,語文水平也就較低。故而在教學中,老師要干涉學生的閱讀,包括推薦閱讀書目,幫助學生培養(yǎng)閱讀習慣等。
(二)教學死板,缺乏對小說人物的深入探討
在當前初中語文小說教學過程中,老師的教學方式主要是針對中考,所以老師講的內(nèi)容也只是考試的考點,主要是將小說進行分段,分析小說的中心思想?!拔囊暂d道”,分析小說蘊含的道理是正確的做法,但比這更重要的是要分析小說的人物,讓學生學習到人物描寫的方法,從而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而這正是初中語文小說教學過程中缺乏的,很多老師不注重對人物的分析,導致對小說的講解停留在表明,無法深入。事實上,寫事是為了寫人,任何小說通過故事最終描寫的都是故事里的人物,要么是弘揚這個人的品格,要么是對之進行批判,這也正是一篇小說在文字表面看不到的東西,也是教學中老師忽視的內(nèi)容。
(三)教學忽視對小說環(huán)境的分析,無法掌握小說的內(nèi)涵
任何一篇小說都離不開環(huán)境的描寫,以《西游記》為例,猴王出世時的環(huán)境是在花果山,是一個鳥語花香、山清水秀的世外桃源;大鬧天宮時的場景是在天上,玉皇大帝的宮殿仙氣氤氳、宮弦悅耳。正是這樣的一個又一個的環(huán)境烘托出了不同性格的猴王,出世時是單純無知,對死亡恐懼;鬧天宮是胡作非為、膽大包天。所以小說里的環(huán)境是和小說內(nèi)涵包括小說的人物性格緊密相關(guān)的,而在當前初中語文小說教學過程中,老師忽視了對環(huán)境的分析,那么在學生心目中縱然故事內(nèi)容精彩,故事的背景卻是一片空白,也無法對小說進行深入的探討。
二、初中語文小說教學途徑
(一)鼓勵學生拓寬閱讀量,進行讀書活動,列出必讀書單
初中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閱讀網(wǎng)絡小說已經(jīng)是極其普遍的現(xiàn)象,而這對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語文水平的提升是不利的,所以老師要給學生推薦閱讀書目,拓寬學生的小說閱讀面,而拓寬學生閱讀渠道較為重要的方法就是教材內(nèi)容延伸法。并且在推薦閱讀書目方面老師要格外重視,能夠做到千挑萬選,像四大名著、魯迅全集、沈從文小說等,包括路遙、賈平凹的小說都可以鼓勵學生閱讀,而外國小說家的作品也應該是閱讀的一部分,包括杰克·倫敦、茨威格、卡夫卡等。比如說,在講到魯迅的《孔乙己》時,老師就可以讓學生閱讀魯迅的其他小說;當講到都德的《最后一課》時,老師就可以給學生分享部分都德的其余小說。除此之外,還可以組織讀書活動,鼓勵學生閱讀,并且定期分享讀書心得,并做讀書筆記。老師還可以在教室里張貼出一份對班級學生要求的必讀書單,老師要精選好的書籍鼓勵學生閱讀,閱讀不僅可以陶冶情操,還能提升學生對小說的理解能力,老師應當引起重視。
(二)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重視對小說人物的分析
當前初中語文小說教學中教學方法比較守舊,主要是以應試為主,這對學生的應試有一定好處,但對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語文水平的提升卻是沒有好處的,所以老師要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注重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同時,人物是一篇小說的關(guān)鍵因素,所以對人物的分析也就顯得很有必要。以《西游記》為例,這本小說作為“四大名著”之一,在我國文學史上的地位是極高的,其中對于學生而言爭議最多的就是豬八戒,很多學生都認為豬八戒懶惰、無能、推卸責任。而事實上,這就是對小說人物分析不夠明確的表現(xiàn),其實在《西游記》里,孫悟空在降服豬八戒時曾大戰(zhàn)了幾百回合,最后孫悟空也沒能真正在武力上使豬八戒屈服,可見豬八戒其實并不是無能。
(三)掌握小說環(huán)境,分析小說內(nèi)涵
小說的環(huán)境一般情況下是與人物的心理描寫相對應的,對小說的節(jié)奏、基調(diào)有著重要的作用,而在教學中,老師往往忽視對環(huán)境的分析。以都德的《最后一課》為例,小說的開始和結(jié)束都講到了“普魯士士兵”,主人公“我”開始時覺得這些士兵比“分詞用法”可愛多了,而結(jié)束時候再一次提到了普魯士士兵,卻寫“韓麥爾先生站起來,我覺得他從來沒有這么高大”。之后是對“我”的老師韓麥爾先生的描寫,“他轉(zhuǎn)身朝著黑板寫了幾個大字:法蘭西萬歲。然后他呆在那兒,頭靠著墻壁,話也不說”小說前后提到學校周圍的侵略者士兵與學校的法語老師作對比,將愛國主義思想推向高潮,也生動地描寫熱愛祖國的老師韓麥爾先生。
三、總結(jié)
在初中語文小說教學中教學方法主要是首先劃分段落,按照開端、發(fā)展、高潮、結(jié)局來給一篇小說進行分段,其次是分析小說的中心思想等。這樣的教學方法死板、教條,導致學生的小說鑒賞力無法提升,同時,學生的學習效率也難以提升。本文基于此教學現(xiàn)狀,探究了小說教學的途徑,首先是要拓寬學生的閱讀量,鼓勵學生多閱讀,其次是改變教學方法,并且能夠注重對小說人物的分析,最后是讓學生意識到環(huán)境描寫在小說中的作用。除此之外,老師要能夠大膽創(chuàng)新,敢于實踐,如此才能更好地提升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