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新疆兵團軍墾民間文學成因與特質探析

      2017-01-28 07:42:33侯夢瑩
      民俗研究 2017年3期
      關鍵詞:軍墾戍邊民間文學

      薛 潔 侯夢瑩

      新疆兵團軍墾民間文學成因與特質探析

      薛 潔 侯夢瑩

      軍墾民間文學是兵團各族軍墾兒女在屯墾戍邊生活中親身實踐、口耳相傳、集體創(chuàng)造、集體傳承和集體享用的大眾文學形式及精神食糧。新疆流傳的古屯墾傳說故事是兵團軍墾民間文學成因的根脈,軍旅文化傳統是兵團軍墾民間文學成因的特質,黨政軍企合一的準軍事化組織是兵團軍墾民間文學成因的制度保證,兵團五湖四海人的原籍文化與新疆本土文化的相互影響和交融是軍墾民間文學成因的合力之作。通過研究,理出脈絡,貫穿主線,把握精髓,將對守望精神家園及實施文化強邊工程大有裨益。

      兵團;軍墾民間文學;成因

      軍墾民間文學是兵團各族軍墾兒女在屯墾戍邊生活中親身實踐、口耳相傳、集體創(chuàng)造、集體傳承和集體享用的大眾文學形式及精神食糧。其前可以追溯到古屯墾傳說故事、戰(zhàn)爭年代的槍桿詩、紅色歌謠等,大量的民間文學作品是軍墾人在亦軍、亦農、亦工的生產勞動與生活實踐中集體創(chuàng)作、傳承下來的。

      1984年5月,國家文化部、國家民委、全國藝術科學規(guī)劃領導小組和中國民間文學研究會聯合發(fā)出《關于編輯出版〈中國民間故事集成〉、〈中國歌謠集成〉、〈中國諺語集成〉的通知》,發(fā)起、倡導在全國開展民間文學(民間故事、歌謠、諺語)的搜集、整理和編纂工作。為此,新疆建設兵團各師(局)組織、培訓6900名采集員深入各師團、連隊、車間、牧場等,開始了對兵團民間文學的普查、搜集和整理工作,歷時8年,共采訪59萬多人次。1992-1993年,10個師局先后正式出版或內部刊行民間文學三套集成,計21冊、500多萬字,這其中兵團民間故事有2萬余篇。

      面對這樣一批規(guī)模浩大、基礎厚實、形式多樣的民間文化財富,需要對其脈絡加以理清,如其是怎樣與古代保邊衛(wèi)國、國家統一主題一脈相承的,又是怎樣繼承軍旅文化傳統而形成濃郁軍墾特色的民間文學的,又是怎樣薈萃、交融形成多元一體的兵團民間文學的?基于此,本文將從古屯墾文化根脈、軍旅文化傳統、黨政軍企合一的組織管理形式、多元文化相交融的視角,對此問題加以具體分析。

      一、古屯墾傳說:兵團軍墾民間文學的根脈

      “屯墾戍邊是中國幾千年開發(fā)和保衛(wèi)邊疆的歷史遺產。中央政府在西域新疆大規(guī)模屯墾戍邊始于2000多年前的西漢,以后歷代沿襲。”①中國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歷史與發(fā)展》,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1頁。古屯墾傳說故事,是古代屯戍西域的將士與各族人民在維護祖國統一、邊疆穩(wěn)定和抵御外敵侵略斗爭中傳述至今的英雄傳說故事和精神文化遺產。

      在阿勒泰、塔城、北屯一帶各族人民心目口耳中流傳的屯墾英烈傳說,是一部歌頌自漢以來戍邊西域的將士抗擊外敵侵略、維護國家統一的民間口頭文學,至今依然為兵地各族職工群眾所傳頌和講述。

      2007年始,十師原文聯主席杜元鐸一行三人用70天時間,兩上阿勒泰,三到烏魯木齊,四進干休所,跑了石河子、五家渠、吉木乃、哈巴河、福海等地五個縣市,采訪了150余名老八路、老軍墾、農牧工,收集了大量的口述和實物資料,整理出4本共30余萬字的采訪筆錄,梳理成以屯墾英烈傳說為主題的《屯墾英烈譜·火鳳凰之歌》,并成功列入兵團級非遺名錄。

      屯墾英烈傳說《火鳳凰之歌》(又稱《屯墾英烈譜·火鳳凰之歌》)分上、下兩卷。上卷主要講述古屯墾英烈傳說故事,代表作為《為誤失的國土》《殺盡黃毛賊》和《巴奇赤匪幫的末日》。*參見中國民間故事集成·新疆卷編輯委員會:《中國民間故事集成·新疆兵團卷》(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出版社,2014年,第224、225、227頁。《誤失的國土》講述清末中國邊防站站長馬鐮刀因寫一紙條被沙俄騙取55.5平方公里國土,馬憤然率兵摸過界河,砍殺沙俄邊防站官兵,并自認愧對祖宗和朝廷,面向祖國東方自盡;《殺盡黃毛賊》傳頌布倫托海屯民起義抗擊沙俄侵略者,奪回土地,分給無地的漢、哈薩克、回、蒙古等各族群眾;《巴奇赤匪幫的末日》講述民國時期沙俄白衛(wèi)軍入侵阿山,阿山各族人民聯合起來打擊、殲滅侵略者,勝利收復阿山的歷史。這些英烈傳說,傳述了一代代遠離親人、遠離故土、為國戍邊的官兵和屯民,團結當地各族人民,與侵略者進行殊死斗爭,保家衛(wèi)國的英雄事跡。

      古屯墾傳說故事是千百年來一代代駐守西域的屯墾英烈們前赴后繼、為國戍邊的感人事跡的寫照,是中華民族精神、崇高愛國主義精神在各族民眾心目中播種、口耳里流傳的杰作。這些傳說故事,就像天山的青松根連根,深深植根于沃土,在新疆各族人民的心目中生根發(fā)芽、開花結果,為后人敬仰和傳頌,代代相傳,激勵著一代又一代戍邊人,并由此成為兵團民間文學成因的根脈。

      1949年9月,新疆和平解放。“十萬大軍進天山,且守邊關且屯田”,中國人民解放軍拉開了新中國保衛(wèi)新疆、建設新疆的序幕。黨和國家實施屯墾戍邊戰(zhàn)略決策,是自西漢以來歷代中央王朝、各族人民為致力于祖國統一而戍守西域作為千古之策的繼承和延續(xù)。根據老軍墾的講述,從1950年開始,中國人民解放軍騎兵第七師的將士們浩浩蕩蕩地分批從駐地奇臺出發(fā),一路槍不離身,馬不停蹄,風餐露宿,與匪作戰(zhàn),直至目的地西北邊陲的阿勒泰。征衣未脫的將士們一邊剿匪平叛,一邊開荒生產,亦軍亦農,屯墾戍邊。從1950年3月駐阿部隊在阿山腳下的巴里巴蓋拉開軍墾第一犁,到1959年農十師成立,至1962年“伊塔事件”發(fā)生,軍墾戰(zhàn)士又奉命趕赴邊境第一線,實行代耕、代牧、代管的“三代”任務。處于哈巴河、吉木乃縣邊境前沿的185團、186團就是在這樣特殊嚴峻的歷史背景下承擔艱巨任務應運而生的邊境團場之一。

      正是基于屯墾戍邊的生產勞動和生活實踐,十師軍墾人用實際行動續(xù)寫出屯墾英烈譜《火鳳凰之歌》承古啟今、繼往開來的下卷——《偉大的公民》《永不移動的界碑》和《國土在我心中》的屯墾戍邊新篇章。如同郭沫若筆下集香木而自焚的鳳凰,以“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zhàn)斗,特別能奉獻”的軍墾精神,傳承著“割不斷的國土情,難不倒的兵團人,摧不垮的軍墾魂,攻不破的邊防城”的主題思想,傳述著“我家住在路盡頭,國門就在房背后。國境線上種莊稼,界河邊上牧羊牛”*農十師文聯主席杜元鐸1998年采錄、整理創(chuàng)作,發(fā)表于《文聯通訊》1998年第4期。的軍墾人戍邊勞動的真實生活。這些朗朗上口、口耳相傳且流傳甚廣的軍墾歌謠,表達了軍墾人的壯志和情懷。

      正是有著幾代兵團人在邊境屯墾戍邊、亦軍亦農的生產生活實踐的鐵的事實,1994年,中哈兩國確定,原206平方公里的爭議區(qū),203平方公里正式歸入中國版圖。這就是軍墾人為堅守國家利益高于一切的信念而履行屯墾戍邊使命所作出的不可磨滅的貢獻。

      二、軍旅文化:兵團軍墾民間文學的特質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前身,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zhàn)軍第一兵團第二軍和第六軍*第二軍前身為湘贛蘇區(qū)工農紅軍第六軍團,參加過中央蘇區(qū)第五次反圍剿和長征,抗戰(zhàn)時期改編為八路軍一二九師三五九旅;第六軍前身為黃麻起義的光山獨立團,參加百團大戰(zhàn)、平型關戰(zhàn)役后,在延安組成新四旅參加了保衛(wèi)延安等重大戰(zhàn)役。的大部、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十二兵團的全部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五軍的大部。有著悠久而光榮的革命傳統的英雄部隊,革命精神源遠流長,至今在新疆建設兵團中仍流傳著老紅軍傳下來的紅軍歌謠,如黃麻起義二首:

      《小小黃安》:小小黃安,人人好漢。銅鑼一響,四十八萬。男將打仗,女將送飯。

      《暴動歌》:暴動,暴動!工農打先鋒。拿起刀和槍,一同去進攻!暴動,暴動!哪怕土匪兇。拼出一條命,勇敢向前沖!暴動,暴動!天下歸工農。再不當牛馬,要做主人翁!暴動,暴動,共產黨指引,前仆又后繼,革命定成功!*采錄者:徐金石;采錄時間、地點:1992年5月于五家渠;流傳地區(qū):農六師五家渠。

      這兩首歌謠產生于黃麻起義期間,展現了我國第二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時期,我黨我軍廣泛發(fā)動群眾、星火燎原的壯闊情景;堅信有中國共產黨的指引,革命定能成功。后來這支隊伍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三十一軍第九十一師,即兵團第六師的前身。

      抗日戰(zhàn)爭歌謠《紅軍歌謠》(九首)*中國歌謠集成·新疆兵團卷編輯委員會:《中國歌謠集成·新疆兵團卷》,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出版社,2015年,第190-192頁。是老紅軍湯伯年同志在長期戰(zhàn)斗生活中收集的,反映了各個革命時期紅軍戰(zhàn)士的艱苦生活和戰(zhàn)斗經歷。其中《地雷》歌唱道:“我的大鼓是英雄,開花爆炸顯威風。鬼子敲響我的鼓,迎面朝天回東京”,表現了我軍機智勇敢與敵作戰(zhàn)的戰(zhàn)斗氣概。這組歌謠至今在兵團第二師軍墾戰(zhàn)士中廣為傳揚,生動再現了兵團第二師的前身——八路軍一二九師三五九旅在抗日戰(zhàn)爭中的戰(zhàn)斗業(yè)績。三五九旅、新四旅和教導旅是踐行戰(zhàn)斗隊、宣傳隊、播種機的優(yōu)秀代表,一組《三五九旅之歌》就是軍旅文化傳統的典范:

      我們是鋼鐵的三五九旅,經受了長期的革命考驗,高舉著毛澤東的旗幟,為解放全中國而戰(zhàn)。我們經過了二萬五千里長征,堅持了八年的抗戰(zhàn),從黃河北打到長江南。我們開辟了南泥灣。保衛(wèi)過民主圣地延安,像鐵樣的硬,像鋼樣的堅。在祖國遼闊的大地上,勝利進軍,勇往直前。*演唱者:于紅忠;采錄者:喻魯沙;采錄時間、地點:1992年1月30日于阿克蘇市;流傳地區(qū):一師師部駐地阿克蘇市。

      六師開篇的戰(zhàn)斗歌謠就是由進疆部隊攜帶而來的部隊軍歌、槍桿詩等,如《挺進歌》以雄赳赳、氣昂昂的戰(zhàn)斗氣勢,以急切救出水深火熱的西北各族勞動人民的魚水般情誼,唱響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向西北、向新疆進軍的戰(zhàn)斗號角。

      挺進,挺進!向渭北,向西安,向西北高原大進軍!那里的窮苦老百姓,多年來受著災難與痛苦,早盼著人民解放軍去解放他們。挺進,挺進!向西北,向蘭州,向新疆大進軍!那里的窮苦老百姓,多年來受著災難與痛苦,早盼著人民解放軍去解放他們。挺進,挺進!向新疆大進軍!*演唱者:岳云芳;采錄者:徐金石;采錄時間、地點:1992年5月于農六師五家渠;流傳地區(qū):農六師五家渠。

      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北野戰(zhàn)軍中廣泛傳唱的《進軍大西北》描述了解放軍從夏到秋,從陜西、寧夏、青海、甘肅節(jié)節(jié)勝利,一直到凱歌進新疆的戰(zhàn)斗歷程:

      五月里來大進軍,扶風打了個漂亮仗……八月里來月光明,解放軍打下了蘭州城……十月里來秋風涼,慶祝新疆和平解放……*農八師·石河子市民間文學集成編委會:《中國歌謠集成新疆卷·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八師·石河子市分卷》,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75頁。

      在天山南北屯墾戍邊生活中流傳的軍墾題材傳說故事,內容豐富多彩:有國家、兵團領導人關心和深入墾區(qū)的動人故事;有指戰(zhàn)員們戰(zhàn)勝困難、以苦為樂的生活趣聞;還有軍墾官兵互幫互愛、親如一家的融融之情。它真實地反映了兵團集愛國主義、英雄主義、集體主義于一體的軍墾勞動生活實況。

      《周恩來改詩》講述了周總理1965年7月來石河子接見上海支邊青年、激勵支青“甘為軍墾人”的故事;《“野人”見首長》故事的流傳,謳歌了王震將軍與為了防止蚊群叮咬而渾身糊滿泥巴的軍墾戰(zhàn)士的親情,反映了戰(zhàn)士們保衛(wèi)邊疆、鏖戰(zhàn)荒原、艱苦卓絕的生活;《伙食比賽會》講述炮連連長受到通訊連智抓野豬的啟發(fā),參加了葷素俱全的伙食比賽的故事,贊揚了官為兵想、知難而上的部隊優(yōu)良傳統。*參見農八師·石河子市民間文學集成編委會:《中國歌謠集成新疆卷·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八師·石河子市分卷》,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9、36頁。還有《把這盆水端回去》《師政委吃瓜》《公共洞房》等故事的流傳,贊揚了官兵一致、互敬互愛的融融之情;表現了首長不搞特殊、廉潔自律的榜樣力量;反映了軍墾戰(zhàn)士、支邊青年新婚夫婦為他人著想,自覺輪流居住“公共洞房”(地窩子)的艱苦而愉快的生活。*薛潔:《兵團軍墾民間文學的民俗文化闡釋》,《民俗研究》2001年第4期。這些極具代表性的軍墾故事,篇篇浸透著傳承軍旅文化傳統、富有軍旅文化色彩的特質。

      軍墾歌謠是軍墾戰(zhàn)士在發(fā)揮戰(zhàn)斗隊、工作隊、生產隊和宣傳隊的屯戍生活中集體創(chuàng)造的。軍墾歌謠繼承了軍旅文化傳統,內容全部以軍墾為主體,涉及面廣泛,包含了軍墾戰(zhàn)士在拓荒生產、建設家園、兵地民族團結等屯墾戍邊事業(yè)中所表現出來的亦軍亦農風范和開拓進取品格?!秹ɑ母琛繁磉_了開荒種地搞生產、萬古荒原建家園的雄心壯志,以“殺敵不怕流血,生產不怕流汗”結尾,表現了戰(zhàn)士們把荒原當戰(zhàn)場、克敵制勝、亦軍亦農的生活。《戰(zhàn)斗生產學習歌》唱道:“春季里來暖洋洋,人民戰(zhàn)士出營房。三大武器不離身,槍、镢、鋼筆都帶上……”*農八師·石河子市民間文學集成編委會:《中國歌謠集成新疆卷·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八師·石河子市分卷》,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5-6頁。當時部隊三大任務是保衛(wèi)邊疆、開展大生產運動和學文化,故人人隨身攜帶槍、、鋼筆這三件寶。這是濃郁的亦軍亦農學文化的屯墾戍邊責任感的自然表露,真實地記錄和傳揚了軍墾戰(zhàn)士保邊衛(wèi)國、亦軍亦農、勞武結合、屯墾戍邊的創(chuàng)業(yè)歷程和奉獻精神,表現了軍墾戰(zhàn)士的堅定信念、神圣職責和頑強意志。

      三、黨政軍企合一:兵團軍墾民間文學的制度保證

      2014年10月5日發(fā)布的《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歷史與發(fā)展》白皮書,明確了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職責和體制: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的中央組成部分。兵團承擔著國家賦予的屯墾戍邊職責,實行黨政軍企合一體制,是在自己所轄墾區(qū)內,依照國家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的法律、法規(guī),自行管理內部行政、司法事務,在國家實行計劃單列的特殊社會組織,受中央政府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雙重領導。白皮書為兵團的體制、性質給予了準確定位。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是在中國人民解放軍新疆軍區(qū)生產部隊的基礎上組建而成的,從一開始就與部隊分割不開,名正言順地、完整地保留了部隊的建制、番號和組織機構。所以,兵團一直保持著準軍事化的自上而下較健全的組織系統和管理系統,如兵團司令部建制14個師、各師管轄10多個農牧團場、各團下設20個左后的連隊,每一級都有自己的管理權限和職責范圍,同時要向上一級負責。

      兵團的前身是部隊,因此兵團還繼承了軍隊絕對服從黨的領導的傳統,所以兵團文化與生俱來就富有軍旅文化傳統。黨對軍隊有絕對的領導權威,同理,黨和國家對兵團這一準軍事化組織的管理也一樣擁有至上的權威。黨和國家對兵團賦予的是為國履行屯墾戍邊使命,兵團必須不折不扣地絕對服從。因此在這種大的政治環(huán)境背景下,黨政軍企合一的特點顯示出其權威和力量。長期以來,兵團準軍事化的組織機構,軍墾官兵的雷厲風行、言傳身教,基層民兵的正規(guī)訓練、耳濡目染,使之保持著高度的組織紀律性,自覺地履行著黨和國家賦予的屯墾戍邊使命,練就了一支特別能戰(zhàn)斗、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奉獻的軍墾大軍。保持部隊傳統,這在軍墾民間文學中都能得到印證,也為軍墾民間文學的形成提供了堅實的制度保證。

      四、五湖四海與新疆本土:軍墾民間文學的多元交融

      新疆是一個多民族地區(qū),在廣袤、富饒的大地上,現在共居住著50多個民族,是我國民族成分最多的省份。各族人民在歷史的發(fā)展長河中,勤勞智慧,創(chuàng)造了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各民族間在經濟生活、文化生活方面密切聯系,相互學習,相互促進,共同提高,增進了民族團結,活躍了各民族文化生活,推動了各民族文化的共同繁榮和發(fā)展。

      1950年代初,進駐阿勒泰地區(qū)的騎七師十九團(兵團第十師的前身),因部隊中的西北人多,原籍陜甘的秦腔就成為部隊戰(zhàn)士最喜愛的一種劇種,于是師秦腔劇團就將在阿勒泰一帶廣泛流傳的哈薩克族敘事詩《薩里哈與薩曼》改編成秦腔進行演出。《薩里哈與薩曼》詩,通過描寫可汗女兒薩里哈與可汗部下薩曼兩人哀婉動人的愛情悲劇,鞭笞了封建禮教和門閥等級制度,贊美了忠貞不渝的生死愛情,展示了哈薩克牧民對民主、自由、平等、幸福的理想和追求。

      哈薩克族敘事詩《薩里哈與薩曼》改編成秦腔為部隊官兵上演后,收到了極大的轟動和震撼效應。究其原因,一是讓部隊官兵通過喜聞樂見的秦腔藝術形式,從一個側面了解了當地哈薩克族的歷史文化與風土人情,滿足了戰(zhàn)士們渴望走進邊疆民族文化的精神需求;二是將哈薩克族敘事詩改編成秦腔,作為一次大膽地嘗試和吸收,開創(chuàng)了民族間文化交融的先河;三是使當地口耳相傳的少數民族民間文學,在以漢族為主的軍墾官兵中得以廣為流傳,充實和豐富了軍墾民間文學。

      兵團在亙古荒原上亦軍亦農,白手起家,與當地各族人民共同勞動生活,離不開當地各族人民群眾的支持和幫助。因此,在屯墾戍邊、開發(fā)建設新疆的過程中,整個構成了新疆以維吾爾族、漢族為主體的地方和兵團各族人民大雜居、小聚居、嵌入式居住的格局。這種兵地民漢的交往和文化的交融,在民間文學上則體現為多元交融。漢族人物傳說在少數民族中流傳,如老一輩革命家的傳說,在少數民族中廣泛流傳,生動反映了兵地各民族共建家園、不可分割的密切關系;卷本里許多故事被漢族和少數民族互為講述,如《賽里木湖的傳說》《賽里木湖的由來》;有漢族講述維吾爾族的傳說故事《沙漠的傳說》《真正的愛情》;有少數民族采錄者用漢文記錄的本民族傳說,如《麥蓋提的傳說》;有維吾爾族用漢語講述、在漢族中流傳的《葡萄的來歷》;有哈薩克族講述漢族的故事《金斧頭》,等等。

      這些民間故事,不論來自哪個民族,哪個地區(qū),或由誰來講述,其文化內涵都是教育人們團結和睦、與人為善、積極向上。它們的精神實質對于每一個民族來說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同時也反映了新疆兵團、地方各民族文化多元交融的態(tài)勢。

      結 語

      以上,我們從古屯墾文化根脈、軍旅文化傳統、黨政軍企合一的組織管理形式、多元文化相交融的視角,闡明了兵團軍墾民間文學的成因,即新疆流傳的古屯墾傳說故事是兵團軍墾民間文學成因的根脈;傳承軍旅文化傳統、富有軍旅文化色彩是兵團軍墾民間文學成因的特質;黨政軍企合一的準軍事化組織是兵團軍墾民間文學成因的制度保證;兵團五湖四海人的原籍文化與新疆本土文化的吸收影響是軍墾民間文學成因的多元交融之作。而探討、分析兵團軍墾民間文學的成因,理出脈絡,把握精髓,貫穿主線,可為提升兵團文化戍邊、實邊和強邊意識,為鞏固一個守望精神家園、可資傳承與弘揚軍墾精神的文化空間,為兵團向更高目標的方向發(fā)展——安邊固疆的穩(wěn)定器、凝聚各族人民的大熔爐、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示范區(qū),都有著深遠的意義。

      [責任編輯 王加華]

      薛潔,石河子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新疆石河子 832003);侯夢瑩,石河子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14級碩士研究生(新疆石河子 832003)。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西部項目“新疆屯墾社會民俗文化研究”(項目編號:14XMZ032)、文化部國家文化創(chuàng)新工程項目“兵團軍墾特色非遺的數字化保護與傳承創(chuàng)新教育示范”(項目編號:gjwhcxgcxm201405)的階段性成果。

      猜你喜歡
      軍墾戍邊民間文學
      兵團記憶
      綠洲(2023年5期)2023-12-04 08:57:14
      “民間文學研究”征稿啟事
      “民間文學研究”征稿啟事
      給戍邊烈士的一封信
      快樂語文(2021年27期)2021-11-24 01:29:20
      對聯與高校民間文學實踐教學
      活力(2019年22期)2019-03-16 12:48:04
      戍邊壯士歌
      草原歌聲(2018年4期)2018-04-04 05:19:26
      戍邊追夢
      北大荒的脊梁——《老軍墾》獲獎感言
      中華詩詞(2017年9期)2017-04-18 14:04:32
      呂永海:用執(zhí)著傳承兵團精神
      兵團工運(2015年8期)2015-10-29 01:37:16
      論民間文學的時間存在形式
      閱江學刊(2015年5期)2015-06-22 11:05:13
      隆尧县| 定南县| 新田县| 高陵县| 晋州市| 泗水县| 张家界市| 宜城市| 合川市| 铜川市| 高要市| 株洲县| 石渠县| 那坡县| 甘孜县| 都江堰市| 黑水县| 平南县| 宜都市| 光山县| 齐河县| 邵武市| 阳曲县| 崇信县| 西充县| 公安县| 台东县| 揭阳市| 咸宁市| 鄂托克前旗| 漾濞| 保靖县| 会东县| 罗城| 偃师市| 尉犁县| 项城市| 金秀| 禄劝| 保山市| 吴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