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樂
(塔里木大學人文學院,新疆阿拉爾843300)
中國少數(shù)民族學生三語習得研究綜述
趙樂
(塔里木大學人文學院,新疆阿拉爾843300)
通過檢索CNKI,從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外語教育政策研究、語際遷移研究、少數(shù)民族學生英語學習的非智力因素及學習策略研究、基于語料庫的少數(shù)民族英語中介語研究以及三語習得中的心理機制研究五個方面對30年來中國少數(shù)民族學生三語習得研究進行了梳理、總結。
三語習得;少數(shù)民族;中國
三語習得可以定義為語言學習者除了母語和第二語言之外,已經掌握或正在習得的一種或多種語言的習得過程[1]。三語習得的研究歷史可以追溯到1963年 Vildamen所做的一項學習多種語言的研究[2]。從20世紀末至今,三語習得研究已經是有著獨立理論根基和研究目的的新的語言學研究方向。三十多年來,三語習得研究蓬勃發(fā)展,日益成熟。
作者在CNKI全文數(shù)據(jù)庫中輸入“三語習得”進行檢索,共搜索到標題中含有“三語習得”的相關文章1634篇,包括期刊論文和碩、博士論文。2010年前的論文以質性研究為主,大多是總結三語教學經驗、語言描述和學生習得特點;2010年后,大量量化研究涌現(xiàn),更科學的方法和更可靠的數(shù)據(jù)被用于研究過程中。中國少數(shù)民族學生“三語習得”和“三語教育”的特點和存在的問題得以更清晰、更準確地挖掘、展現(xiàn)出來。經過梳理和分析,作者將這些文章總體分為五類: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外語教育政策研究、語際遷移研究、少數(shù)民族學生英語學習的非智力因素及學習策略研究、基于語料庫的少數(shù)民族英語中介語研究以及三語習得中的心理機制研究。
1.1 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外語教育政策研究
少數(shù)民族學生在開設外語課程時,要根據(jù)年齡是否適合、是否是平衡雙語者、外語語言類型是否相近、是否容易促進正遷移等有針對性地制定外語教育政策,要根據(jù)少數(shù)民族學生多語學習過程中的認知優(yōu)勢特征與外語教學的實際情況,開設與少數(shù)民族文化和語言相近的區(qū)域性外語語種,或采用鄰國語種“優(yōu)先”選擇的原則[3];要從個人需求和社會需求的角度分析、制定合理的外語教育規(guī)劃和策略[4]。
1.2 語際遷移研究
語際遷移是“三語習得”的熱門研究方向。龍?zhí)蚁?、蔡鳳珍等[5,6]從宏觀上分析了文化背景、語際遷移、L1、L3雙語教材空缺、學習者的語言學習水平、語言距離、語言熟練度、年齡、新近性等對三語(英語)習得的影響。
歐亞麗等[7]對少數(shù)民族三語中介語的語音、句法、詞匯等展開研究,發(fā)現(xiàn)在音系學條件下,第二語言地位在三語習得的語音遷移過程中決定源語言的選擇。
1.3 少數(shù)民族學生三語習得過程中的非智力因素及學習策略研究
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學好英語不僅取決于學習者的認知水平、思維方式、智商、性格類型等因素,還取決于一些非智力因素。原一川等[8]對少數(shù)民族聚居區(qū)少數(shù)民族英語學習者學習英語的態(tài)度、動機、策略等進行了研究。除了學習動機和態(tài)度對三語學習有影響外,其他情感因素如焦慮對三語學習也有重要影響[9],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除了有元焦慮外,還伴有學習方法、學習習慣、考試、交際、學習動機上的焦慮[10]。
在學習策略研究方面,研究者一般從詞匯、口語、聽力、閱讀等方面進行探討。詞匯學習策略研究的論文占了絕大多數(shù),口語、聽力和閱讀方面的研究論文很少,每個方面只有一兩篇,而語法研究方面的論文則沒有見到。研究發(fā)現(xiàn),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在英語詞匯學習元認知策略和認知策略的使用頻率上均高于漢族大學生,增強英語詞匯元認知與認知策略意識有助于提高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詞匯學習效率和詞匯記憶技能[11]。
1.4 基于語料庫的少數(shù)民族英語中介語研究
在中國,較少使用語料庫來研究少數(shù)民族三語中介語,大部分是關于“建庫探析”、“建庫設想”的研究。由于國內還沒有一個專門針對母語不是漢語的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的英語語料庫,劉立、毛懷周等[12,13]闡述了建設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英語學習者語料庫的必要性及初步設想,黃信[14]從提供教學依據(jù)、豐富真實的教學資源、構建三語教學自主學習模式的角度提出了建設少數(shù)民族三語中介語語料庫的設想,但是這些研究都還處于設想和探究階段,還沒有進一步進行基于語料庫的實證性研究。2011年以后,國內陸續(xù)出現(xiàn)了一些基于語料庫的少數(shù)民族英語學習者中介語特點研究。
1.5 三語習得中的心理機制研究
三語習得中的心理機制研究,主要集中在詞匯習得研究,如三語習得時語義通達模式的研究[15]、詞匯選擇機制的研究[16]。未來研究應關注少數(shù)民族學生語言認知加工的異同比較、少數(shù)民族文字的加工特點、少數(shù)民族學生加工漢字詞的特點以及少數(shù)民族學生第三語言的加工特點及其影響因素[17]。
20世紀末至今,國內關于少數(shù)民族學習者“三語習得”的研究越來越多。從研究方法上看,由最初的內省、經驗總結到后來的問卷調查、訪談再到基于語料庫的統(tǒng)計分析,研究者正在用越來越科學、客觀的方法探尋“三語習得”的規(guī)律和特點。從研究內容上看,曾經在“二語習得”研究中受到關注的方方面面,如語言遷移、學習者情感因素、學習者學習策略、學習者中介語特點、三語或多語語言規(guī)劃等也都成為少數(shù)民族學習者“三語習得”研究的視角。但是依然存在以下一些不足。
(1)研究質量不高。關于少數(shù)民族三語習得研究的論文數(shù)量雖然成上升趨勢,但總體研究質量不高,鮮有在核心期刊上發(fā)表的論文,就連在學報上發(fā)表的論文也只占論文總數(shù)的30%。
(2)研究內容挖掘不深、內容重復較多,研究視角缺乏創(chuàng)新性。如語際間的正負遷移等研究大都淺嘗輒止,沒有達到像“二語習得”研究中針對某一點進行深度剖析挖掘的程度。在L1到L3、L2到L3的遷移研究中,只關注了正向的正負遷移過程,卻很少探究L3對L1、L2的反向遷移。在基于語料庫的研究中,很多研究還只是停留在設想、初探階段,真正的建庫并在語料庫基礎上進行的研究還很少,即使有些研究是建立在自建小型語料庫基礎上的,也存在著語料庫規(guī)模較小,資源有限,分類不全面的局限。另外,在少數(shù)民族學生三語習得態(tài)度、動機和策略的研究中,很多研究發(fā)現(xiàn)少數(shù)民族學生跟漢族學生的情況相近,這雖然反映了情感、策略等因素影響學生外語學習效果的普遍性,但也可能是研究者沒有真正發(fā)現(xiàn)少數(shù)民族學生“三語習得”在情感、策略因素方面的獨特特點。
(3)研究方法單調,缺乏科學性。目前的研究大多是定性研究,經驗總結,缺乏有數(shù)據(jù)、有說服力的實證研究、定量研究、定性定量相結合的研究,無法指導我國少數(shù)民族三語教學實踐。
在新的形勢下,我國少數(shù)民族雙語(民族語言和漢語)使用者將會以更加開放的態(tài)度走上世界大舞臺,成為三語甚至多語使用者,實現(xiàn)政治、經濟、文化的多元發(fā)展。由于少數(shù)民族語言的獨特特點,少數(shù)民族學生學習的外語種類可能更加多樣,為這一領域的教學與學習實踐提供更多的研究機會和方向。
(1)研究者可以通過對比我國少數(shù)民族語言與其他國家語言的特點,為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外語語種的選擇以及外語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論支撐,實現(xiàn)我國外語教學的多元化,改變以英語為主的外語教學局面。
(2)在針對三語的研究中,還可以關注歷時性多語研究、語言現(xiàn)象的比較研究以及從社會學、心理學、民族學、宗教學等方面進行跨學科研究。學習者往往傾向于從目標與類型接近的語言中吸取經驗,在未來的研究中,研究者可以重點關注語際影響要素、心理類型學(語言間的感官距離)和一語、二語因素對三語認知的影響以及三語對二語、一語的反向影響。
(3)由于三語或多語現(xiàn)象的復雜性、閾限性、廣布性,在展開研究時,要結合涌現(xiàn)論、系統(tǒng)功能理論、認知隱喻理論等語言學及心理語言學的知識,采用多種研究方法(如實驗、語料庫等),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對于我國少數(shù)民族外語學習者,“三語習得”的研究必將推動和促進我國少數(shù)民族外語教學的發(fā)展。
[1]Fouser R.Creating the Third Self:Pragmatic Transfer in Third Language Acquisition[C].The Irish Yearbook of Applied Linguistics,1994.49-58.
[2]曾麗,李力.對“三語習得”作為獨立研究領域的思考[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0,(2):6-9.
[3]曾麗.兒童三語習得中元語言意識的發(fā)展對我國少數(shù)民族外語教育政策制定的啟示[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1,(5): 748-755.
[4]王曉宏.從需求分析角度看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三語習得”[J].貴州民族研究,2013,(5):232-235.
[5]龍?zhí)蚁?景頗族學生三語習得中語際影響研究[J].貴州民族研究,2014,(2):183-186.
[6]蔡鳳珍,楊忠.L2(漢語)對新疆少數(shù)民族學生L3(英語)習得的影響研究[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0,(2):10-13.
[7]歐亞麗,劉承宇.語言距離對英語作為第三語言學習的蒙古族學生語音遷移的影響[J].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009,(4): 93-97.
[8]原一川,尚云,黃煒,等.云南布依族高中學生英語學習動機和策略實證研究[J].基礎教育外語教學研究,2008,(8):18-23.
[9]杜麗娉.非英語專業(yè)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英語學習焦慮的實證分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3,(2):141-144.
[10]徐宜良.少數(shù)民族預科學生英語學習焦慮的實證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3,(1):135-138.
[11]徐世昌.少數(shù)民族與漢族大學生英語詞匯學習策略對比分析[J].外語教學,2011,(4):57-60.
[12]劉立.少數(shù)民族英語學習者語料庫建設探析[J].大連民族學院學報,2010,(2):176-179.
[13]毛懷周,梁鳴.新疆少數(shù)民族學生英語語音語料庫設計研究[J].昌吉學院學報,2013,(5):56-60.
[14]黃信.少數(shù)民族多語語料庫:三語教育的新途徑[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4,(6):34-37.
[15]熱比古麗·白克力,聞素霞,雷志明.維-漢-英三語者三種語言語義通達模型的實驗研究[J].心理科學,2012,(2):287-293.
[16]崔占玲,張積家,顧維忱.藏-漢-英三語者言語產生中的詞匯選擇機制[J].現(xiàn)代外語,2009,(1):51-58.
[17]崔占玲,王德強.少數(shù)民族雙語者的語言表征和語言聯(lián)系[J].心理科學進展,2012,(8):1222-1228.
(責任編輯:朱 彬)
A Literature Review of the Studies of Chinese Minority Students’L3 Acquisition
ZHAO Le
(School of Humanities,Tarim University,Alaer 843300,China)
Through searching for correlative articles in CNKI,this paper summarizes data and gives a comprehensive overview about the studies of Chinese minority students’L3 acquisition in the past 30 years,including studies of foreign language policy in areas inhabited by the minority nationalities,studies of cross language transfer,studies of non-intelligence factors and learning strategies of minority students’English learning,studies of interlanguage of minority students’English based on corpus and studies of mental mechanism in L3 acquisition.
L3 acquisition;minority students;China
G752
C
1009-3583(2017)-0107-03
2016-12-04
趙 樂,女,河南西平縣人,塔里木大學人文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英語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