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怡然
2月28日一早,盡管北京刮起了7級大風,但在北京大學秋林報告廳外卻排起長龍,吸引如此眾多人士前來的是一場名為“閑事與雅器:宋人的生活與器用”的學術(shù)論壇。為配合正在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shù)博物館熱展的“閑事與雅器”古代珍品展,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特別邀請了海內(nèi)外眾多學者,相聚未名湖畔品茶論道。然而,讓主辦方始料未及的是,能夠容納三百人的論壇報告廳被圍得水泄不通,講臺前、過道上、通道里滿是席地而坐的聽眾。那么,這個學術(shù)論壇究竟有何魔力,競能引來如此高的人氣?論壇嘉賓們又如何將唐宋雅事娓娓道來?
鄧小南
北京大學歷史學系
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
宋史研究會會長
宋代文化:雅俗鑒資 新舊參略
兩宋時期的社會環(huán)境是復(fù)雜多變的,既有和平時期也有戰(zhàn)亂時期,因而,憂患和輝煌是交錯并存的。在整體環(huán)境下,士人群體、生活內(nèi)容和藝術(shù)品位的多元化都成為了當時非常典型的社會現(xiàn)象,如此便讓我們看到了宋人生活里面的一體多面、合雅相依。其時,雅騷之趣與正位之聲并存,世俗的降化和文人化并存,市井作品里面也可能充溢著書卷的氣息。在文學、藝術(shù)和社會生活當中都有這樣一種雅俗情趣,這實際上給當時的文壇和整個文化生活都帶來了一種新的氣息、新的趣味、新的活力。
簡約,是宋代藝術(shù)的重要特點之一,這一觀念貫徹在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無論是繪畫、瓷器或是日用品,都滲透著簡約之美。但與此同時,我們也可以在磁州窯和其他一些窯口的產(chǎn)品中看到非常世俗化的器物,比如帶有“忍”、“招財進寶”、“清風明月”等文字的器物。這樣的大俗、大雅的并存與融通,非常生動地體現(xiàn)了貫穿于兩宋的一種特殊的文化風情。
在雅與俗的背后,宋人其實有一種“游于藝”的美學趣味,并在“志于道,拒于德,依于仁,游于藝”的整體精神追求中得到了升華。就像朱子說的,“游于藝”使得當時“日用之間,本末踽踽,而內(nèi)外交相養(yǎng)”,也就是說通過這樣的文化實踐、文化涵養(yǎng),人得以達到一種很崇高的文化境界,而這就是宋代文人的一種精神追求。
揚之水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
茶鐐擔子:出行在外如何烹茶
煎茶和點茶都是兩宋時代的飲茶方式,前者是將細研成末的茶投入滾水煎飲,后者則是預(yù)先將茶末調(diào)膏于盞中,然后用沸水沖點。
士大夫之間的飲茶活動有三個層次,與大眾飲茶也有交叉,不外乎是方式與器具的不盡相同。如果是兩個人飲茶,往往用煎茶的方式;如果是在宴會上飲茶,就用點茶的方式。另有日常生活出行時也帶酒茶,普通人用保暖的杯子帶茶,而文人和官員就帶一部茶鐐擔子,隨時加熱烹茶。
茶鐐擔子是一組茶湯熟水用器。從《出行圖》可見,出行時主人騎馬上,一人挑茶鐐擔子,前有裝炭火的爐子和煮水器,后有燎籠承茶具。一人持水管,一人負茶床,一人負交椅。宋代煎茶用石雕或瓷制的銚子、鐺,下面以風爐加熱。而隨著生活習慣的變化,茶器也變成了長流或短流的湯瓶,置于燎爐(也稱為方爐)之上加熱。
不同等級的人用的茶鐐擔子也不盡相同。以宋徽宗賜蔡京出入金銀從物為例,屬于茶湯器具的有金鍍銀燎籠一副,湯茶合子二具,各勺子全,大湯瓶二只,中湯瓶二只,湯茶托子十只,好茶湯瓶一只,熟水楹子一只,撮銚一只,湯茶盤各二十只。而普通士人用的可能只是簡單的瓶、盞、爐。出行之時,高規(guī)格的茶鐐擔子也是儀仗的一部分,路人見了就知道應(yīng)當避讓。從茶鐐擔子這一件事物我們就可以看出,宋人的茶事無論階級身份,都是生活中最基本的一個需要。
秦大樹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
瓶花之變:多種多樣的花瓶
瓶花之制的產(chǎn)生可上溯至晉時期的佛事供奉,及至宋代十分繁盛。宋人追求精致的生活,不同的香用不同顏色的爐,不同的場合、節(jié)令的花,也需不同形制、質(zhì)地、釉色、紋樣的瓶來插,這些成就了宋代花瓶制造業(yè)豐富多彩的局面。而花瓶樣式的豐富、使用人群的廣泛和社會功能的多樣,都開啟了前所未有的盛景。
這些花瓶中的一個大類便是仿古花瓶,包括銅壺、貫耳瓶、觚、尊等等上古時期的器型。在宋代特有的、由當時的文人士大夫開創(chuàng)和推動的、寓創(chuàng)新于仿古的文化運動和審美追求中,直接借用古老的青銅或玉質(zhì)禮器用于插花,體現(xiàn)了士人對古代禮器的推崇和欣賞。由此從借用逐漸發(fā)展到仿古和制造新器時,古器在當時的使用功能已經(jīng)不重要了,不論食器或是酒器,都完全服務(wù)于宋人對于賞花情景的需求。
還有幾種常用的器型。一是梅瓶,與我們現(xiàn)在常見的清代梅瓶不同,宋元梅瓶口齊而短頸,口徑之小僅與梅枝相稱,故稱梅瓶。還有一種是“矮梅瓶”,文獻中并沒有記載這種說法,日本學者稱其為爐瓶。與大梅瓶相比,這種瓶重心較低,比較適合置于桌上,而且制作普遍較為精美,適合裝飾和欣賞之用。第三種是膽瓶,狀如垂膽,長頸直口,可以說是宋元花事中使用最廣的器物,而且變化多樣,由膽瓶演變出的有玉壺春瓶、凈瓶等等形制。繁多的花瓶樣式表現(xiàn)出一個時代的樸素中不乏精致、簡潔中蘊含風雅的生活美學。
木村宗慎
日本茶道家
茶道家文化團體
芳心會主席藝術(shù)總監(jiān)
茶道境界:市中山居與胸中山水
“侘(wabi)”讀作“cha”,在日語里其動詞形態(tài)是指寂寞的、心里不是很順暢的這樣一個境界。但是在茶湯的文化世界里,它轉(zhuǎn)向了一個有著正面含義的詞匯,指在不“即物的”,或是沒有任何“物”的惟一依靠時對于“豐富”的追求。比如在宋代,是不是正因為物質(zhì)不是那么豐富,所以人們才可以更加反觀內(nèi)心,去追求內(nèi)心最根本的豐富與充實呢?中國文人經(jīng)常會追求和享受一種莫有的樂趣,日本人對此非常理解:通過山水畫的鑒賞來實現(xiàn)一種莫有的體驗。日本的茶人們從中國學來此法:躺下來,非常開心地去喝茶、看山水畫,仿佛自己就在畫中游覽生活一樣,此謂“胸中山水”。
日本茶室不僅是一間屋子,還包括一個庭院。對于日本古代茶人來說,這樣一個空間是和日常生活密切相關(guān)的,他們經(jīng)常在此冥想,藉此獲得讓自己煥然一新的體驗。茶室的壁龕是一個特殊的日本建筑空間,壁龕內(nèi)必有一幅掛軸、一件日式插花,這些裝飾往往十分簡素純真,用來表示人對于自然和時間的感悟。
此外還有一個關(guān)鍵詞是“市中山居”?!笆兄小奔创蠹移綍r生活于其中的世俗環(huán)境;而“山居”則指隱居山中的生活和精神狀態(tài)?!笆兄猩骄印笔且环N不可或缺的心境,飲茶則是達到這種心境的方式。日本茶人通過構(gòu)建“市中山居”的茶室空間,從外面的俗世走進小小的庭院,進入理想所憧憬的“山居”意境中,并由此進入茶的審美體驗,這樣就是日本茶人的茶道追求。
鄭培凱
香港城市大學教授
香港非物質(zhì)文化咨詢委員會主席
宋代拉花:如何欣賞點茶美學
飲茶可以說是宋朝的時尚。而點茶中的茶乳如同當代喝卡普奇諾拉花那樣,宋朝點茶看中的一點就是茶乳的形狀和顏色。當時人們會相互比賽,打出茶乳并評優(yōu)劣,也就是斗茶,不過這難度要比咖啡拉花高得多。
宋徽宗將點茶的核心總結(jié)為“碎玉鏘金,啜英咀華”。“碎玉”指的是碾碎茶團,而“鏘金”則是在高級的茶捻中制作茶末時發(fā)出的聲音。這里說的英華并非單純指茶中的精華,而是一種對審美境界的追求。宋人講飲酌之時,將茶湯倒進盞中,要讓沫餑均勻,循序漸進,色澤漸開,最后使沫餑均勻。這時點茶完畢,可以欣賞茶乳的顏色、形狀,最后喝下這沫餑。時人用英華、乳花、沫餑等指打出的泡沫,茶之精華薄的稱之為沫,厚的稱之為餑,輕浮的稱之為花,而其能達到的最高境界就是凝結(jié)成白蠟狀。這就是宋人從詩情畫意中想象出無限的華麗視覺美感。
陸羽在《茶經(jīng)》中特別講到,飲茶可以達到醍醐、甘露的境界。甘露就是凝結(jié)的露水,是上天賜予的精華,而醍醐就是動物的奶乳提煉出的精華。茶的精華就是沫餑,所以我們就比較容易理解到,為什么沫餑打出這種白色是他們要追求的。宋人通過視覺聯(lián)想,將飲茶這種形而下的物質(zhì)享受,提升至形而上的審美追求,點茶就有了這種具神性的滋養(yǎng)功效,也就到達了極致。而啜和咀這英華也就是唐宋時期品茶的關(guān)鍵,是點茶美學背后真正的內(nèi)涵。
余聞榮
福建省爾雅茶文化史博物館館長
百變器皿:唐宋烹茶用什么
唐代煮水器名目很多,造型也很復(fù)雜。其中一種器物有三足、前有流,有的還帶柄,民間稱其為銚斗、焦斗或刀斗。此物的專業(yè)名稱叫做鐺,起源很早。鐺的造型有一個演變過程,最初與鼎是一樣的,后在南北朝出現(xiàn)了變化,再后來才出現(xiàn)了流和柄。鐺到了唐宋就很常見了,幾乎是文人必備的一件器物。無論是酒鐺、茶鐺,都經(jīng)常被隨行攜帶,用來溫煮東西。
而真正的銚斗專業(yè)名稱叫兜鍪,兜即頭盔,鍪是一種缽,用于東漢時的行軍打仗,有兩個耳可以立地,也可以吊起。延續(xù)到唐代,兜鍪的形狀不斷變化,器型逐漸變小,成為烹茶的器物。其實鐺、鍪、銚和我們熟知的釜都是形狀相似的器物,經(jīng)過演變之后就逐漸合一了。
類似的還有唐代主流的煮水器,現(xiàn)在通常叫做執(zhí)壺。然而這個名字直到明朝才有,唐宋之際叫湯瓶、茶瓶或注子。實際上這些名字都是指同一件器物,只是有不同的用途。值得一提的是,倒酒的注子在唐中期之后出現(xiàn)了有側(cè)柄的器型。與酒注類似的還有一種器物,執(zhí)手在瓶后面,叫偏提。
森達也
日本沖繩縣立藝術(shù)大學
美術(shù)工藝學部教授
異國寶藏:日本收藏的“唐物”
日本對陶瓷推崇備至,在14件國寶陶瓷中,有8件是中國陶瓷,其中4件為宋建盞,3件為宋元時期的龍泉瓷,1件為南宋吉州窯。
12世紀以前傳入日本的中國瓷器以白瓷、青瓷為主。12世紀后半葉到13世紀初開始出現(xiàn)宋建盞、吉州窯等器物。大約從13世紀后半葉開始出現(xiàn)了一些更精致的器物,日本人稱之為“唐物”,只有等級地位很高的人才能擁有。
日本收藏珍貴中國古瓷的主要來源包括15世紀末到16世紀初,一些貴族、將軍家族使用的曜變、油滴等建盞;室町時代曾派出十幾次遣唐使帶回了大量中國瓷器;15世紀末大名的收藏以及16世紀末德川家族的收藏等。值得注意的是,很多瓷器的年代并不屬于傳到日本的那一時期,往往是唐至元生產(chǎn)的器物,這說明日本藏家很可能是專門在中國搜集前朝的“二手”瓷器。
除了武士、將軍和大名外,寺廟也是日本高檔古瓷的重要收藏方之一。僧侶們以收藏的花瓶、香爐等物作為禮器使用,這與同時代中國寺廟的情況相似。同時,各個寺廟都對收藏的器物有準確完整的記載,可以清楚地知道在某一時期哪件瓷器在何處使用。由此觀之,日本對于中國瓷器的喜愛程度可見一斑。
袁泉
首都師范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
茶灑相對:唐宋生活習慣的變化
茶酒題材是宋元墓室裝飾與隨葬物的重要組成部分,見證了市井生活和茶具、酒具組合的變化過程。
在早期宋墓壁畫中,茶具與酒具隨意擺布,中間還混雜有一些日常用具和樂器。而發(fā)展到宋末至元代時,墓葬壁畫出現(xiàn)“茶酒并行”,茶具和酒具的陳設(shè)已經(jīng)完全成型并且制度化,以嚴格的左右對稱布局存在。據(jù)此還可推斷出殘損壁畫中各位置的器具是什么,也可推測進酒茶的對象為何人。而使用的器具也已固定下來:茶具使用茶盞、盞托、風爐、湯瓶等,酒具則相對復(fù)雜,包括溫碗、注子、勺、梅瓶、冰鑒等等。
茶酒具的制度化也帶動了日常陳設(shè)的變化。杯、盞、瓶、罐依其樣制組合,設(shè)位陳器于堂上,既追尊古制,又隨俗從宜。它們或陳列于神祗、祖先尊像、位牌前以為器用;或躋身于文人書齋中成為四般閑事的清供雅玩??梢哉f,壺瓶、盤盞中盛容的不僅是羹饌禮料和香花之實,更是宋元社會禮制建設(shè)和文化振興全方位、多層次深耕的物象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