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靜
摘 要: “對分課堂”教學模式是由復旦大學張學新教授融合講授式課堂與討論式課堂的優(yōu)點,提出的新的教學思路和教學方法。本文通過對《防火防爆技術》課程進行“對分課堂”改革,明顯解決了原有傳統課堂講授出現的諸多問題,大大強化了教學效果,也證明了該方法是當前高校教學改革可借鑒的有效方法和途徑。
關鍵詞: 對分課堂 防火防爆技術 教學改革
近年來,中國高校課堂問題增多,學生上課不聽講、玩手機甚至逃課的現象屢見不鮮,課下作業(yè)一味依靠網絡“百度”,更有部分學生對查取的資料連最基本的加工吸收都不愿進行,相反,教師的教學負擔重、效果弱,壓力巨大。在網絡和新媒體的沖擊下,傳統講授式課堂更顯枯燥乏味,課堂改革呼聲不斷。復旦大學教師教學發(fā)展中心特聘研究員、心理系博導張學新教授研究指出講授式課堂學生參與不積極、不主動,是因為學生被動接受,沒有機會參與。研討式課堂給學生討論的機會,有助于提高學生的主動性,但是老師講完,立刻讓學生展開討論,學生對所講內容尚未理解、吸收不足,沒有時間思考,更難有新穎的看法,也很難展開有效的討論。張教授融合講授式課堂與討論式課堂的優(yōu)點,提出“對分課堂”新思路,對傳統課堂教學進行根本性變革。
1.“對分課堂”教學模式概述
對分課堂打破了傳統的一貫教師講授形式,把一半課堂時間分配給教師講授,一半分配給學生討論,師生“對分”課堂,更重要的是采用“隔堂討論”,講授和討論在時間上錯開,學生有一定時間自主學習,進行個性化的吸收學習,學生有備而來,討論效果好,課堂氣氛熱烈,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顯著提高。這樣,對分課堂的教學過程在時間上清晰分成三個過程,分別為講授、內化吸收和討論,可以調動和發(fā)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減輕教師教學負擔,提高教學質量,強化教學效果。此模式已經在很多高校進行了試點,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防火防爆技術》教學模式及存在的問題分析
《防火防爆技術》課程是化工安全專業(yè)的一門專業(yè)基礎課程,對后續(xù)的專業(yè)學習起到重要的引導鋪墊作用,課程學習中要求學生熟練掌握燃燒爆炸基本原理,防火防爆技術與基本措施,危險化學品火災爆炸事故的應急處置方法,火災與爆炸事故現場管理等內容知識。傳統教學過程中一直是教師講授,在重要知識點處插入典型的事故案例進行強化。但是隨著信息化技術的影響,此門課程存在的教學方面問題變得日益明顯。
首先,該課程內容均依據現有理論學說及各類國家規(guī)范或行業(yè)規(guī)范編寫制定,課程內容整體偏向于文字表述,對于高校學生來說,上課前就形成了學生自己都能看懂文字,認為老師無非就是復述一遍,聽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明顯降低。其次,以往課程教學中教師會根據學生聽課情況及知識點分布,適當插入典型事故案例,既調動學生注意力,又符合本門課程的特點,在事故中發(fā)現共性及個性,加強理論知識的應用。但是隨著學生人手一部的智能手機,各類新聞已能第一時間獲取,學生對這些教師精心篩選的案例失去了新鮮感,并且從專業(yè)層面滿足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狀態(tài)。
多種原因最終形成該門課程變成了學生眼中的“雞肋”,而對于教師進行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又是不可缺少科目的局面。
3.“對分課堂”模式在《防火防爆技術》中的應用
3.1《防火防爆技術》對分課堂設置
《防火防爆技術》共有40學時,每周兩學時,授課班級學生有36人,分為6個學習小組。分組時結合學生宿舍分布及學習成績差別綜合考慮,每組選出一名組長負責,同時利用班級已有的QQ群進行課下交流討論。第一周第一學時,教師介紹課程性質、內容設置、擬采用的教學方法及考核方法等,講授緒論部分。第二學時,教師講授燃燒基本原理,同時預留作業(yè)。指出學生需要獲取資料的范圍及途徑,完成讀書筆記、發(fā)現問題,并且提出觀點,課下可以通過QQ群進行交流。第二周提交作業(yè),第一學時前半節(jié),以小組為單位,學生自行溫習已講授內容,展開討論,互相答疑,并盡量回答教師布置的作業(yè),同時發(fā)表自己對相關問題的見解,教師從全局上把握學生討論節(jié)奏和氛圍。第一學時后半節(jié),教師與學生互動討論,解答學生的疑惑,評選出優(yōu)秀的讀書筆記。第二學時,教師進行下一節(jié)新內容的講授,以后各周授課均遵循此方法和規(guī)律進行。
3.2課程考核形式
本門課程期末考核成績計算包括試卷成績及平時成績兩部分。期末考試為試卷閉卷考試,占總評成績的60%,平時成績占總評成績的40%。平時成績包括個人讀書筆記質和量、作業(yè)提交、小組匯報、討論參與度、觀點提出等方面,將學生調動起來主動參與到教學過程中。
4.教學效果及結論
該課程實行“對分課堂”模式教學后,課堂氛圍得到了明顯的改善,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明顯提升,增加了學生自主動腦的機會,不再是單純的老師點名、講授的形式,而是讓學生分擔討論、集體交流,解決不當的問題再交由老師講解。這樣使每一個學生都在動口、動手、動腦,彼此交流意見、想法,氣氛熱烈。
教師只需把握精要,把其他內容均留給學生,備課量顯著減少,不必再為了集中學生注意力而進行“表演性”教學。分組討論中教師只需在各組間巡回督促,不介入討論。因此,在對分課堂中,機械性教學減少,指導性教學增加,教師角色由覆蓋內容、灌輸知識,變?yōu)橐龑W生學習,真正做到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與此同時,教師要加大知識儲備和積累,要不斷跟進學科研究前沿,才能跟得上學生的節(jié)奏,保證各環(huán)節(jié)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張學新.對分課堂:大學課堂教學改革的新探索[J].復旦教育論壇,2014,12(5):5-10.
[2]陳瑞豐.對分課題:生成性課堂教學模式探索[J].上海教育科研,2016(3):71-74.
[3]李艷花,姚宏.“對分課堂”在《旅游市場學》教學中的應用與反思[J].教育教學論壇,2016(4):232-233.
[4]李欣.對分課堂:有中國特色的大學教學新方法[J].學周刊,2016(10):16-17.
[5]李永安.我國大學課堂教學的改革策略[J].中國高等教育,2013(5):33-35.
[6]張卓玉.教師職業(yè)的邊界[J].教育家,2014(3):116.
[7]余清臣,徐蘋.當代課堂教學模式改革的實踐內涵:一種反思的視角[J].教育科學研究,2014(01):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