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麗娟
[摘 要]思維導圖的產生與發(fā)展,為高中英語語篇教學提供了有價值的資源,它對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強化理解與記憶力、培養(yǎng)有序規(guī)劃的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應用能力具有重要意義,而思維導圖的綜合應用策略更為其價值的實現(xiàn)提供了可能。
[關鍵詞]高中英語 思維導圖 教學 應用
[中圖分類號] G633.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16)330030
思維導圖以其結構明顯、層次清晰、直觀性強、思維拉動的特征被廣泛運用到各學科教學中。高中英語語篇內容比較復雜,需要體現(xiàn)交際能力和語言知識的獲取,學生在學習中既要針對知識概念的掌握,又要關注語篇的整體意義,使得更多的語篇閱讀與理解在知識概念的掌握中不斷得到推進,而思維導圖的運用恰恰為目標的實現(xiàn)提供可能。
一、思維導圖的含義
思維導圖是由20世紀70年代的英國學者東尼博贊所創(chuàng)設的,它是大腦思維的外化,具有讓大腦通過一種獨特的方式,對大腦整個范圍皮層結構進行駕馭,然后再通過符號、箭頭、數(shù)字等信息源外顯出各種生動而形象的隸屬關系的結構圖。由于通過導圖結構的反饋,人的學習思維便有了不斷的活動標向,容易重新并反復修正學習內容或過程,實現(xiàn)知識的鞏固和提高。因此,思維導圖被廣泛運用于各個學科的教學中。
二、高中英語習中思維導圖運用的原則
1.興趣性原則
對思維導圖教學的運用,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的求知欲望和興趣特點,讓學生能從自身的興趣和愛好出發(fā),既要遵循教材文章的內容,又要突破教材的限制。讓學生有發(fā)揮個性和潛能的機會,并自覺形成搜集素材信息的習慣與能力,思維也將會逐步得到拓展,知識的掌握能力得到提高。
2.綜合性原則
積極引導學生自主思考,自主繪制導圖,在這個過程中實現(xiàn)動手、動腦、溫故知新,并有所創(chuàng)造,通過聽、說、讀、寫的信息輸入和輸出,穩(wěn)步提升語言的理解和應用能力、動手實踐的操作能力等綜合性能力。
3.規(guī)劃性原則
為了掌握系統(tǒng)的知識信息,學生要在思維導圖的引導下構建英語知識信息中心與層次知識的聯(lián)系,那么在思維導圖的繪制過程中,學生就要根據英語材料的情況和實踐需要,進行知識信息的組織、分析、搜集、整理、思考等活動。實現(xiàn)整體的布局和規(guī)劃,才能形成完整的、系統(tǒng)的思維導圖,長期的實踐經驗積累必將培養(yǎng)學生有序的規(guī)劃能力。
4.理解與記憶原則
思維導圖具有工具性的作用,能夠有效打開學生組織語言的思路,并且能夠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抽象的問題具體形象化、枯燥的內容趣味化。所以思維導圖有利于學生思維的展開,強化信息的記憶,增強了英語學習的理解能力。
三、高中英語思維導圖的運用策略
1.自主閱讀與分析
確定閱讀語篇,如高中英語必修4 Unit 2 “A Pioneer For All People”,組織學生分組討論語篇的結構,然后通過經驗和技巧快速閱讀文章,實現(xiàn)對文章信息的大概理解,促進學生文章閱讀能力的提升,進而促進其對語篇整體結構的全面分析??焖匍喿x后,教師引導學生對語篇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等進一步討論與分析,并在此基礎上繪制思維導圖。由于文章接近學生的生活,學生可以暢想自己的見解,在思維導圖的基礎上展開交流或演講,這對于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使其有效掌握知識很有幫助。
2.信息的深層理解
通過自主閱讀與分析,學生對文章的整體會有較全面的了解,知道了上例文章敘述的是關于袁隆平對世界水稻事業(yè)的貢獻以及個人生活中具有的道德品質。作者首先以科學家和農民兩個身份的聯(lián)系,逐步進入農民科學家立志于農民事業(yè)、扎根于解決農民生活的重要資源——水稻的研究,并為全世界解決了水稻科學發(fā)展的課題,做出了卓越的貢獻。盡管如此,他并沒有滿足于科學家的榮耀,而是以高尚的情操,對待樸實的生活。
3.掌握詞匯與句式要點
教師引導學生對文章從宏觀的視野進行理解,分析文章的結構、段落、寫作手法、寫作風格,促進寫作思維能力的提升。同時,教師還要對文章的核心詞匯與語句進行剖解,通過融會貫通、聯(lián)想記憶等活動讓學生獲得詞匯與句式舉一反三的效果,根據需要,把文章中的重難點通過思維導圖的方式連接并得以呈現(xiàn),從而增強學生的記憶。
4.課外延伸
思維導圖建立以后,其信息的關系與結構便非常清晰,學生只要根據導圖的信息內容回顧課文,就可以在反復中提高記憶力。同時,學生還要在思維導圖的應用中,根據過程的需要不斷修正思維導圖,讓自主學習得以充分的體現(xiàn)。
總之,思維導圖在高中英語教學中具有很高的應用價值,教師應該充分了解思維導圖的相關知識,積極引導學生掌握導圖的繪制與應用,最終實現(xiàn)英語教學質量的全面提高。
(責任編輯 黃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