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思佳,古津賢
(天津醫(yī)科大學醫(yī)學人文學院,天津 300070,yansijia0609@163.com)
·器官捐獻倫理·
人體器官捐獻者人格尊嚴維護的倫理思考*
鄢思佳,古津賢**
(天津醫(yī)科大學醫(yī)學人文學院,天津 300070,yansijia0609@163.com)
維護人體器官捐獻者的人格尊嚴有重要意義,針對人體器官捐獻中可能存在的三個方面的問題,即捐獻登記階段潛在捐獻者可能面臨親情綁架,臨終階段有尊嚴的生活難以保障,捐獻后對捐獻者的遺體及其近親屬缺乏人道主義的照顧,從理論方面進行分析并提出應堅持的三個原則,即自主性原則、尊重原則、人道主義原則。
人體器官捐獻;供體;人格尊嚴;倫理原則
我國人體器官移植起步相對較晚但發(fā)展速度較快,歷經(jīng)了50多年的發(fā)展,移植技術日臻成熟、移植項目不斷增加,對供體器官的需求急劇增多,但我國供體器官來源卻存在巨大缺口。人體器官捐獻是我國供體器官的唯一合法來源,只有注重維護人體器官捐獻者的人格尊嚴,才能獲得社會的信任和支持,從而增加人體器官捐獻的數(shù)量,進而促進醫(yī)學科學研究和醫(yī)療事業(yè)的發(fā)展。本文對人體器官捐獻三個階段可能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解決這些問題應堅持的倫理原則。
人格尊嚴是指人們基于自己所處的客觀要素如社會地位、環(huán)境,家庭關系等形成的對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的認知和尊重,是人的社會地位的組成部分[1]。人格尊嚴有二重性,它既具有“人之為人”的普遍性,人作為社會主體應當被承認和尊重,這也被認為是最高的社會價值;又具有“我之為我”的特殊性,人的尊嚴感伴隨著人類的產(chǎn)生而產(chǎn)生,人享有尊嚴就意味著能夠被他人尊重、認可,能夠有尊嚴地生活。我國《憲法》第38條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進入現(xiàn)代社會,越來越多的領域注重維護人們的人格尊嚴。
2.1 捐獻登記階段:人體器官(潛在)捐獻者面臨親情綁架
生活中,人們總是習慣性地站在道德制高點對他人的行為進行評價。雖然我國人體器官捐獻一直強調自愿無償原則,但人體器官捐獻者尤其是活體人體器官捐獻者有時會面臨親情綁架,陷入選擇的不自主狀態(tài)。假設,在一個核心家庭中唯一的孩子需要獲得捐獻的器官才能挽回生命,而作為父母中只有一方和孩子配型成功而且適合做活體器官捐獻,恰好這一方又不愿意捐獻自己的器官,那么此時她或他該怎么選擇?生活中總有某些原因使人體器官潛在捐獻者不愿意捐獻自己的器官,但鑒于活體人體器官捐獻者與被捐獻者的親情關系,擔心自己的真實想法付諸實踐后引起家庭關系的不睦,讓他人知道了還可能會引發(fā)輿論的轟炸,在重重顧慮下將面臨道德綁架,如何尊重捐獻者的想法,尤其是在道德的兩難情境時運用好自主決定權顯得格外重要。
2.2 臨終階段:人體器官捐獻者有尊嚴的生活成為奢望
臨終階段人的生活就是一系列連續(xù)不斷的喪失,衰老、脆弱、無助,恐懼、沮喪、憂傷乃人之常情,再堅強豁達的人在死亡面前也無法高傲與從容[2]。臨終階段的人處于生命旅程的最后一個階段,不管其壽命借助于現(xiàn)代先進的醫(yī)療技術被如何地拉長,由“生”到“死”就像“日出”必有“日落”一樣勢不可擋。人生的最后一道考題是如何面對死亡,如何更好地迎接生命的終點。我們從未對傳統(tǒng)醫(yī)生的職責(讓患者盡量多活一段時間,哪怕是一分鐘、一秒鐘)產(chǎn)生懷疑,然而有些治療對于臨終階段的人來說意義不大,而且高額的醫(yī)療費用給親屬帶來巨大壓力。醫(yī)藥有其自身的局限性,醫(yī)務人員常常把生老病死認為是一個個需要克服的臨床問題。然而醫(yī)學再怎么發(fā)展也無法阻擋死神的到來。社會人員尤其是醫(yī)學界人士應該正視衰老與死亡,人近黃昏,他們所需要的不僅僅是醫(yī)藥治療和所謂的安全保護,他們更需要有意義的生活,在當下情形下盡可能自主、快樂、擁有尊嚴的活到生命的終點[3]。
2.3 身后階段:對捐獻者的遺體及其近親屬缺乏人道主義的對待
生活中對他人捐獻的遺體或者人體器官極端不尊重的畢竟是少數(shù)人,大部分的人還能對人體器官捐獻者報以最基本的尊重,但是我們缺乏對捐獻者的遺體及其近親屬的人道主義的對待。比如人體器官捐獻者死后,怎樣處理捐獻者的遺體。若不保護死者的人格尊嚴,不僅有損近親屬的追思之情,而且有損社會人倫[4]。對死者的不尊重往往也侵害其近親屬的人格利益。正如康德所說,“他的繼承者都有責任去維護他的名聲,就像維護自己的權益一樣。因為這些沒有證實的言語可能威脅到所有人,他們死后也可能遭受被同樣對待的風險。”[5]逝者已逝,為了讓死者安息也應該給予其親屬人道主義的對待,如以什么樣的形式、什么地點、什么時間開追悼會、寄托哀思等。
3.1 自主性原則
作為現(xiàn)代生命倫理學的核心原則——自主性原則,是指尊重每個有自主能力的人,包括意志自主和行動自主,基于個人價值判斷做出的理性選擇以及據(jù)此選擇采取相應的行動。自主決定權尊重個人的獨立與自由,又強調個人的理性與擔當。人體器官捐獻者行使自主決定權要其做出的決定符合自己意愿的同時又較小的損害自身利益。生活中存在這樣一種情形,在由父母孩子組成的核心家庭中,孩子需要獲得捐獻的器官才能挽回生命,且父母中只有一方和孩子配型成功,如果這一方不愿意捐獻自己的器官,那么我們該如何維護其自主權呢?首先,我們要懂得作為父母的家庭倫理僅僅是承擔一定范圍內的責任和義務,比如尊老愛幼,關心體貼家庭成員的物質、精神、心理需求,而不是為了子女去做超道德要求的事情,社會輿論不能強迫人們做出超道德的犧牲。其次,為了避免不必要的親情綁架,設置一套清晰的審查捐獻者是否真實自愿捐獻的程序極其重要。第一,要充分告知。把相關情況以易懂的方式告知潛在捐獻者,不管其是否愿意捐獻器官,都必須落實告知義務。法律設定告知義務的全部價值在于保障捐獻者的知情權與自主決定權,充分尊重每一位捐獻者的自主與尊嚴,同時兼顧了醫(yī)患雙方的利益(知情后捐獻者可以積極主動地參與醫(yī)療活動,彰顯其人格尊嚴;充分告知后為醫(yī)務人員摘取器官的侵害行為提供正當?shù)睦碛?。人體器官捐獻者行使自主決定權的前提是充分的知情權,而知情權對應的是醫(yī)務人員的告知義務,對于捐獻器官的相關信息,比如手術方案、手術效果、存在風險以及愈后可能出現(xiàn)的情況等,應以捐獻者能理解的方式充分告知。第二,要征求潛在捐獻者的意見,解答其疑惑。如果其不同意捐獻則程序終止,如果其同意捐獻再為其做配型的相關檢查。堅持自主性原則,不能欺騙、脅迫、誘導他人做出捐獻的意愿。心理學研究表明,一個人做出初步的行為后,可增加其實施目標行為的概率,也就是常說的“邁入門檻”(the foot-in-the-door)式誘導依從性操控[6]。在人體器官(潛在)捐獻者尚未做出捐獻的意思表示時,要避免先做配型后引誘其捐獻的做法。第三,檢查結束后告知結果,如果配型成功,留24小時的再次考慮時間。如果不同意則終止程序,如果同意則簽訂術前協(xié)議。協(xié)議簽訂后準備手術前再給捐獻者一次提出撤銷捐獻的權利。檢查后不同意捐獻的,這時相關的醫(yī)療單位人員要及時給予潛在捐獻者必要的、專業(yè)的心理疏導,消除他們的疑慮。不論他們最后做出捐獻還是不捐獻都應當尊重、配合他們的選擇,尤其是當其不愿捐獻時,應為其提供必要的醫(yī)學理由,避免出現(xiàn)尷尬的局面。
3.2 尊重原則
醫(yī)學倫理的尊重原則指醫(yī)務人員要尊重患者及其做出的合理的選擇。尊重是什么,我們一般會想到尊重就是以禮待人、不干涉他人的私事。對于柏拉圖來說尊重是一種德性的義務。羅爾斯說尊重意味著我們愿意從他人的觀點、別人善的觀念來理解他們的處境[7]。在對尊重的界定中我們可以看到,尊重涉及主體與客體,是主體與客體之間關系的構建,在這種關系中主體從某種角度在特定的場景以特定方式對客體做出的回應[8]。尊重的內涵需要透過外在的行為來展現(xiàn),但不是外在行為能全部包容的。有這樣一些現(xiàn)象:某人的內心并不尊重對象,卻可以在外在行為中偽裝成很尊重的樣子。只有在對對象充分認知而形成理性判斷的前提下所自主生成的信念,表現(xiàn)于外在的行為才稱得上真正的尊重。人之為人,作為一種類群體,本能的應該得到他人的普遍尊重,而不應該像傳統(tǒng)規(guī)范視角下依據(jù)其社會角色、社會地位給予尊重,因為這種尊重是不對等的。尊重他人不是一種消極的不干涉,而是一種積極認知后的理性選擇。每個人都可以而且應該是有道德行為能力的人,在人與人的相互尊重中構建和諧人際關系。尊重臨終階段的人體器官捐獻者,就是站在捐獻者的立場為他們著想,對于臨終階段的人體器官捐獻者,尊重其人格尊嚴就是要其與親屬、醫(yī)護達成共識,加強對其身體、心理、靈性的關懷,以共同迎接生命的終點。第一,給予其身體的關懷。指醫(yī)務人員以精湛的醫(yī)療技術很貼心的醫(yī)療服務以及親屬的照顧來減緩疾病的惡化速度,緩解患者的痛苦,提高生命質量。第二,給予其心理的關懷指首先要維護其人性的尊嚴。盡管死亡隨時都可能降臨到患者身上,但對人性尊嚴的關照應該加強,至少不應該因為生命活力降低而削弱。對于尚未進入昏迷階段,仍具有思想和感情的,醫(yī)護人員和親屬應維護其個人尊嚴和權利,比如維護其體面的生活方式,保護其隱私,鼓勵其參與診療護理方案的制定以及死亡方式的選擇等[9]。其次還要減輕其心理的痛苦,給予足夠的人文關懷。當死亡不可避免時,人們最需求得到的是安靜、輕松的氛圍,親屬陪伴左右,這時可以在房間擺放鮮花、播放輕柔舒緩的音樂、與其親切地交談、尊重他遺愿等。第三,給予其靈性的關懷是指幫助其回憶記憶中的點滴美好,找到人生的意義。死亡來臨前,患者充滿了對死亡的畏懼、將要去哪里的困惑。這一階段給予其靈性的關懷極其重要,首先可以幫助患者樹立科學的生死觀,讓其平靜地面對死亡并對將要到達的世界充滿信心。其次在幫他回顧人生的旅程時,多回顧讓其覺得自豪的事情,讓其明白他的人生已無大憾,可以安心地離去。
3.3 人道主義原則
“人道主義”狹義的指文藝復興的思想主題,一般也說“人文主義”,后來泛指一切關注“人”,以人的價值、尊嚴、幸福為主旨的思想[10]。古希臘哲學家普羅泰戈拉提出“人是萬物的尺度”把哲學研究的對象從自然神靈轉向人,蘇格拉底說“認識你自己”使人們認識到人的內在目的的善是自然萬物的主宰??档略趦r值論層面上最早討論以“人”為本的哲學家,“人是目的”標志著他的價值論人本主義的開始。這種重視人的生存和價值使古典人本主義發(fā)展到新階段。洪修平在研究中國儒家文化時曾說“從總體上看,宗法倫理是儒家倫理的主干,而人則是其出發(fā)點和核心,對人的重視與對人倫關系的強調是儒家人生哲學的兩重屬性?!盵11]由此可見,東西方都表現(xiàn)出極大的熱情來關注“人”。人體器官捐獻中,堅持人道主義原則就是尊重人們捐獻與否的決定,當其生前沒有明確的意見表示死后捐獻器官時,應當征詢其家屬的意愿。對于捐獻后的人體器官捐獻者的遺體應做恰當?shù)奶幚恚热缯f,對捐獻的人體器官或遺體充滿敬意、人體器官摘取后縫合得當、請入殮師化妝等人道的處理。人體器官捐獻者死后其人格利益由其近親屬維護和享有,為了讓逝者安息,我們應給予其近親屬人道主義的關懷。首先,充分尊重人體器官捐獻者親屬的隱私。對于維護人體器官捐獻者家屬的私人生活安寧而言,隱私可以分為身體隱私、家庭隱私、個人信息隱私、健康隱私、基因隱私等[12]。對于不愿意公開捐獻者信息的親屬,要尊重其選擇。其次,要尊重捐獻者親屬的榮譽權及追思之情。如果其愿意公開接受社會榮譽,第一,可以在公開祭奠園設立捐獻者紀念碑,有條件的還可以在旁邊安裝電子屏幕,講述人體器官捐獻者的生平事跡,以維護捐獻者的名譽,增加親屬的榮譽感。這樣不僅可以給捐獻者的親屬提供隨時來追思、紀念的場所,讓親屬一份牽掛的心有處安放,而且這也為被捐獻者及其親屬和社會成員提供了感恩紀念的地方。第二,醫(yī)學倫理學中還把具有人格象征意義的紀念物品的財產(chǎn)權看作人格權。比如有些親屬要求火化后把親人的骨灰保留送回,尤其對于在國外不方便回國的可提供郵寄送達以示對其人格權益的尊重。
總之,只有加強對人體器官捐獻者人格尊嚴的維護,即對其在決定是否捐獻時尊重其自主決定權;在處于臨終階段時維護其人格尊嚴,給予其人文關懷,使其坦然的迎接生命的終點;捐獻后對其遺體做人道主義的處理,維護其親屬的隱私、榮譽、追思之情等人格權益。這樣才能消除人體器官捐獻者的疑慮,讓更多的人加入到自愿捐獻人體器官的隊伍中,也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器官移植中供體器官短缺的問題。
[1] 王利明.人格權法中的人格尊嚴價值及其實現(xiàn)[J].清華法學,2013,7(5):5-19.
[2] 王一方.了不起的葛文德——生命之思與醫(yī)學之悟[J].中國醫(yī)學人文,2015(4):8-11.
[3] 阿圖·葛文德,王一方.最好的告別[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
[4] 魏振瀛.民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54.
[5] 康德.法的形而上學原理——權利的科學[M].沈叔平,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120.
[6] 蔡昱.對活體器官捐獻者的保護原則及立法建議[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6):9-15.
[7] 羅爾斯.正義論[M].何懷宏,何包剛,廖申白,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337.
[8] 周治華.倫理學視域中的尊重[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25.
[9] 孫忠麗,吳娟,朱蓉.優(yōu)質護理干預措施對臨終癌癥患者的影響[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3,(33):72-73.
[10] 王若水.為人道主義辯護[M].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86:219.
[11] 洪修平.論儒學的人文精神及其現(xiàn)代意義[J].中國社會科學,2000(6):64-72.
[12] 王利明.人文關懷與人格權獨立成編[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176-183.
〔修回日期 2016-12-07〕
〔編 輯 吉鵬程〕
Ethical Reflection on the Maintenance of Personal Dignity for Human Organ Donors
YANSijia,GUJinxian
(SchoolofMedicalHumanities,TianjinMedicalUniversity,Tianjin300070,China,E-mail:yansijia0609@163.com)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maintain personal dignity of human organ donors.There are three problems that may exist in the human organ donation. At the stage of registration, the potential donors may face family kidnapping; at the terminal stage, living with dignity for the donors is difficult to guarantee; at the post-donation stage, there is lack of humane care for the remains of donors and their close relatives. Aiming at the above problems, this paper made an analysis from the theoretical aspect and put forward three ethical principles: the principle of autonomy, respect and humanitarianism.
Human Organ Donation; Donor; Personal Dignity; Ethical Principles
天津市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資助項目“人體器官捐獻的倫理和法律研究”(項目編號:TJZX13-006)
**通信作者,E-mail:gjx@tijmu.edu.cn
R-052
A
1001-8565(2017)03-0363-04
10.12026/j.issn.1001-8565.2017.03.25
2016-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