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剛
摘 要:隨著教育的不斷深化,小學語文低段朗讀也在積極的變化之中。本文將分析現(xiàn)今小學低段教學中出現(xiàn)的問題,提高小學低段語文的朗讀教學質量的方法,希望本文能對提高小學低段語文朗讀教學效果提供實質性的幫助。
關鍵詞:小學語文;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G62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5-9214(2016)12-0033-01
語文在小學課程設定中,是一門重要的學科。朗讀是語文學習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小學語文教學不能把重點放在成績上,而是要著重培養(yǎng)學生對語言的理解能力、欣賞能力。只注重成績而忽略朗讀,這樣只能系統(tǒng)化的培養(yǎng)出高分低能的學生。
一、低段語文朗讀中出現(xiàn)的問題
(一)教師們急于求成
對于小學的語文教學工作,很多教師存在著求快的心理,希望學生能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吸收更多的語文知識,不滿足低段的識字目標。想通過教材內容講述課文背后蘊含的思想感情,語文教師們求快的心理,并沒能真正的了解小學低段教育的內涵。對低年級的孩子來說,想要掌握課文中背后的思想十分困難,能準確的讀出課文未丟字、落字已經(jīng)很不容易,教師的做法不僅不能讓低年級的小學生更好的吸收課堂知識,反而增加了學生們的學習難度與負擔。如果對課文讀正確、讀流利都達不到的話,就強調文章內涵,很難讓課程結束后的學生們有收獲??赡苓B通順的讀文都做不到,這樣的朗讀教學強制記憶,對教學效果沒并沒有起到積極的作用。
(二)學生缺少朗讀時間
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中,教師是課堂的主導。教師都以傳授書本上的知識為主,很多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因為擔心小學生的理解能力不強,不希望將有限的課堂時間浪費在學生閱讀上。但教師往往忽略了閱讀給學生帶來最直觀與最全面的幫助。首先,沒有讓學生理解課文的含義,教師花費再多的時間解釋詞句的分析、文章的寓意都是無用功。滔滔不絕的授課過程只能讓小學生的接受度下降,久而久之,可能會產(chǎn)生厭學的心理。教師不能按照自己的思路進行課程,要考慮到學生的心理,和小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認知能力,應該加強師生間的溝通,加強對朗讀課文的重視,不要急于分析文章,對低年級的學生減低要求,能正確朗讀課文就已經(jīng)是很大的進步了。教師把大多數(shù)的時間都用在了講述上,讓學生根本沒有時間朗讀課文,這已經(jīng)成為低段語文朗讀中出現(xiàn)的主要問題。
(三)課堂氣氛過于沉重
以往的課堂氣氛沉重,任務感過強,語文教師可能為了維持課堂紀律或者想提升教學質量,有時候讓小學生覺得課堂氣氛很沉重,打擊了學習的積極性。沒有創(chuàng)新,讓課堂氣氛低沉,而且學生和教師的溝通很少。教師為課堂的主導,因為這個年齡段的學生理解能力有限,小學生經(jīng)常‘不知所云,教師在講臺上滔滔不絕,下面的學生更上一臉茫然,一節(jié)課下來教師通常會感到十分乏累,而學生卻沒有真正學到知識。
二、提升小學低段語文朗讀的方法
想要提升小學低段語文朗讀教學的教學質量,就要改正現(xiàn)階段出現(xiàn)的問題,下文將提出幾點提高小學低段語文朗讀的方法,歡迎小學語文教育工作者一起探討。
(一)根據(jù)學生情況制定教學計劃
教師要根據(jù)低年級學生理解能力有限的情況,以課本作為基礎,修改教學計劃。我國新課程標準第一學段的閱讀目標是“學習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以課本為基礎,因為教材是根據(jù)現(xiàn)今小學生的實際情況編寫出版,符合小學生的學習要求和能力。教師要明確教學目標,在課程開始之前教師要了解學生的閱讀基礎,制定相符合的閱讀計劃,讓教學更有針對性。根據(jù)小學生理解能力有限、年齡小等特點,要放松對低年級學生的學習要求。要求能將課文用標準的普通話的基礎上,不丟字、落字、富有感情的朗讀即可。小學語文教師在引導學生閱讀時一定要具有耐心,明確教學目的,不能對低段語文朗讀‘急于求成。
(二)讓學生經(jīng)歷朗讀過程
教師要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把課堂還給學生,做到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教師要放棄閱讀會浪費課堂時間的錯誤思想,把教學重點放在培養(yǎng)學生應用語言文字的能力而不是簡單講解教材內容。要明白低年級正是給學生打基礎的時候,一定要把教學重點放在朗讀文章上,注重讓學生經(jīng)歷和實踐學習朗讀的過程。讓學生能自己感知文字的魅力和要表達的情感,讓學生直觀的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朗讀的學習不僅是讓學生體會閱讀的過程還需要教師通過聽、說、讀、寫活動的設計,讓學生在體驗朗讀的過程中能真正理解文章含義,培養(yǎng)語感從而達到真正應用語言文字的能力,也為日后的語文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教師在布置朗讀任務的時候要保證學生的朗讀質量,不能像:和尚念經(jīng)一樣,要富有情感,改停頓的時候停,重點部分要加重語氣,疑問句要讀出上揚的感覺。學生在朗讀過程中教師要自行聽學生是否按要求進行朗讀,什么地方讀的不好,什么地方需要改正,在學生閱讀結束后逐一進行點評和講解,表揚學生讀的出色的地方、糾正不足的地方,教師還可以通過范讀的方式,樹立學生正確的朗讀觀念,養(yǎng)成正確的朗讀習慣。
(三)用形態(tài)各異的教學法吸引學生閱讀
小學生在學習文章的時候,因為年齡小、理解能力不足,很難對文章有深刻的理解,語文教師可以用形態(tài)各異的教學方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如:在學習《蘑菇該獎給誰》一課中,教師可以用談話教學法,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用角色分配的方式,和學生扮演‘兔媽媽和‘小兔子,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由教師讀兔媽媽,學生讀小兔子。師生共同朗讀課文,給朗讀學習中帶來一些新鮮元素,不僅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又提升了語文學習的趣味性,真正做到了寓教于樂,讓學生在輕松的氣氛中完成課文朗讀。
總結:綜上所述,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想提高教學質量,一定要根據(jù)學生群體的特點制定出合適的學習目標與重點。用學生的視角來觀察分析朗讀教學,從學生的角度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注重培養(yǎng)學生對語言的應用,為以后的語文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實現(xiàn)低段語文教學快樂學習的氛圍,提高小學低年級語文的教學質量。
(作者單位:淮安市欽工鎮(zhèn)橫溝小學)
參考文獻:
[1]張林.從學生學習的視角談小學低段語文朗讀教學[J].學周刊,2015,(17):65-65.
[2]謝萍.從學生學習的視角看小學低年級語文的朗讀教學[J].新課程:小學,2015(3):101-101.
[3]劉海明.從學生學習的角度看小學低段語文的朗讀教學[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14(17):132-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