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圣潔 吳 夢 郭 爽
(青島市海慈醫(yī)療集團,山東 青島 266000)
心理護理干預對冠心病患者負性情緒的影響
王圣潔 吳 夢 郭 爽
(青島市海慈醫(yī)療集團,山東 青島 266000)
目的剖析冠心病患者用心理護理干預對其負性情緒的影響。方法以2015年4月至2016年10月我科收錄的70例冠心病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對照原則,分組70例病例:甲、乙兩組各35例。兩組都行基礎護理,甲組同時加用心理護理干預。觀察比較兩組干預后的心理狀態(tài)。結果甲組干預后的SAS評分(38.2±5.4)分顯著比乙組(49.9±10.2)分降低,P<0.05。甲組干預后的SDS評分為(39.6±8.1)分,明顯低于乙組的(50.3±10.8)分,P<0.05。結論對冠心病患者輔以心理護理干預,可顯著改善其心理健康狀態(tài),增強面對疾病的信心。
冠心病;影響;心理護理干預;負性情緒
胸痛是冠心病者的主癥,可使其產生偏執(zhí)、焦慮等負性情緒,進而直接性的提高了其發(fā)生心源性休克與心律失常等并發(fā)癥的概率[1]。但有報道稱,冠心病的病因和多種因素密切相關,比如:遺傳;患者年齡;高血壓;肥胖;缺乏體育運動;吸煙;高脂血癥;不良飲食習慣。因該病的臨床癥狀除了有軀體癥狀外,還有心理癥狀,所以我們需在患者常規(guī)對癥治療的基礎上采取有效的措施對其心理情緒加以良好的干預。如此,方可顯著改善患者病情,提高心態(tài)穩(wěn)定性。本研究,筆者將著重剖析心理護理干預在冠心病中的應用價值,為臨床提供一定借鑒。
1.1 一般資料:70例入選病例都經心電圖負荷、核素心肌顯像與心電圖檢查確診符合“冠心病診斷標準[2]”,就診時間2015年4月至2016年10月。所有病例都簽署知情同意書,并排除病歷資料不全者。按隨機、對照原則,將70例病例分成甲、乙兩組,每組35例。甲組男性21例,女性14例;年齡在35~78歲,平均(46.1±8.7)歲。乙組男性22例,女性13例;年齡在35~79歲,平均(46.0±8.6)歲。兩組文化水平、病情狀況等基線資料比較,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兩組都予以常規(guī)入院指導、病情觀察與疾病宣教等基礎護理,甲組在此基礎上加用心理護理干預措施,詳細如下:
1.2.1 患者入院時,及時對其基本情況作出準確的評估,如生活狀態(tài);心理狀態(tài);知識技能水平;文化程度。此后,再以此為依據,有針對性的對患者實施健康教育,并將冠心病的相關知識詳細告知患者,包括癥狀、誘發(fā)因素、高危因素、預防措施。正確指導患者調整焦慮等負性情緒,讓患者能保持積極、樂觀的良好心態(tài),增強自信心。
1.2.2 患者治療期間,主動與其溝通,掌握內心情況。利用溫和親切的語言安慰患者,并合理運用握手以及撫觸等肢體語言。鼓勵患者主訴,及時對其負性情緒加以疏導,讓患者的不良情緒能夠得到有效的緩解。叮囑多休息,確保睡眠充足。針對有睡眠障礙的患者,需予以睡眠指導,如睡前讓患者聆聽舒緩的音樂;引導患者取最舒適的體位。若患者睡眠障礙較嚴重,需遵醫(yī)囑予以安眠藥。多關心、體諒患者,并視患者實際情況,為其制定科學的短期目標,以提高患者的依從性,使其能積極配合我科醫(yī)務人員的工作。
1.3 臨床觀察指標:采用SAS、SDS量表,評估兩組干預后的焦慮、抑郁情況。得分越高,提示患者焦慮亦或者是抑郁的情況越嚴重。
1.4 統(tǒng)計學分析:本研究數據用SPSS20.0軟件進行綜合分析,比較以t作為檢驗標準;計數資料的比較經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經評定,甲組干預前的SAS與SDS評分分別是(62.7±12.4)分、(64.6±13.5)分,乙組是(62.4±12.3)分、(64.8±13.4)分。組間差異不明顯,無統(tǒng)計學意義(t1=0.1016,t2=0.0622,P均>0.05)。干預后,甲組的SAS評分為(38.2±5.4)分、SDS評分為(39.6± 8.1)分,乙組分別為(49.9±10.2)分、(50.3±10.8)分。甲組明顯低于乙組。兩組對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t1=5.9974,t2=4.6890,P均<0.05)。
綜上所述,冠心病具有病程長、病情嚴重等特點,可對患者的心理健康造成較大的影響,并使之更容易出現心律失常等并發(fā)癥,導致病情加重,生命健康受到嚴重威脅[3-5]。有資料顯示,于冠心病者接受治療的過程中,對其輔以相應的心理護理干預措施,可有效改善其心理狀態(tài),提高治療依從性與疾病認知度。此外,也有報道稱,相比較于單行基礎護理的冠心病患者,同時加用心理護理干預的病例,其心理狀態(tài)與臨床療效更顯著。對此,我們可將心理護理干預更為廣泛的應用于冠心病患者的臨床治療與護理工作中。在本研究當中,甲組35例患者在經心理護理干預后,其心理狀態(tài)的改善情況顯著優(yōu)于僅接受基礎護理的乙組患者。兩組對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一結果提示,心理護理干預在增強冠心病患者心態(tài)穩(wěn)定性等方面上具有較積極的作用。
總之,常規(guī)治療及護理冠心病患者時,合理加用心理護理干預措施,可顯著紓解其焦慮等負性情緒,提高治療依從性。
[1] 徐月芳.心理護理干預對冠心病患者負性情緒的影響[J].醫(yī)藥前沿,2016,6(9):295-296.
[2] 王亞娟.心理護理干預對冠心病患者負性情緒的干預價值[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6,14(9):254-255.
[3] 趙偉,曹影.心理護理干預對冠心病患者負性情緒的影響[J].遼寧醫(yī)學院學報,2016,37(5):101-102.
[4] 汶阿妮.個體化心理護理對緩解冠心病患者焦慮和抑郁情緒的效果分析[J].山西醫(yī)藥雜志,2017,46(9):1113-1114.
[5] 馬麗,李春紅,吳海濤.綜合護理干預對冠心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及心理狀態(tài)的影響[J].中國當代醫(yī)藥,2017,24(10):168-171.
R47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194(2017)23-028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