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天貴
【摘 要】農(nóng)村留守兒童是低社會經(jīng)濟地位兒童的典型代表,由于父母外出打工交由他人來撫養(yǎng),從而使這些孩子在認知、情感、人格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關注留守兒童心理誤區(qū),針對其心理誤區(qū)所產(chǎn)生的自卑、自傲、孤僻、逆反型特征及教育的“三難”,結合初中思品課教學所采取的“三心”“三會”教育策略。
【關鍵詞】留守兒童;心理誤區(qū)特征;教育策略
自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jīng)濟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外出務工人員越來越多,他們在給家庭帶來經(jīng)濟收入的同時,也給學校、社會帶來了新的挑戰(zhàn)——留守兒童的成長、教育問題。老師給家長打電話,想得到家長的幫助,家長卻把解決問題的方法寄希望于學校和老師。給學校教育帶來難度,給留守兒童的成長和家庭和諧留下隱患。為此,筆者結合初中思品課教育實踐,針對留守兒童因心理誤區(qū)導致的特殊心理淺談其教育策略。
一、留守兒童因心理誤區(qū)導致的幾種特殊心理特征
1.自卑型。這類留守兒童覺得父母外出了,就失去了依靠,自己像孤兒,膽小,沉默寡言。學習上遇到困難不敢向老師、同學請教,不愿意暴露自己的想法,怕別人譏笑。自卑的心理影響了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的發(fā)揮。
2.自傲型。這類留守兒童因父母外出了,有一定的獨立生活能力,一切是自己說了算。由于缺少管教,從小就養(yǎng)成了上不服天,下不服地的惟我獨尊的心理特點,心目中沒有同學、沒有老師,沒有他人。缺乏愛心,不關心集體,不遵守校規(guī)班紀;以自我為中心,無是非觀念,想怎樣就怎樣。
3.孤僻型。這類留守兒童因父母外出,缺乏關懷,離群,不大方,不愿意與他人交往。小組學習中,沉默寡言。學習成績不能上升,不熱心公益活動,組織能力、自控能力弱,思想教育很難跟上。
4.逆反型。這類留守兒童因不同意父母外出但又未如愿,導致逆反心理嚴重。對社會仇視,對他人產(chǎn)生一種厭惡感。不愿跟其他同學交友,喜歡跟人對著干。對這類留守兒童如果放松教育,將會對身邊的人、對社會造成嚴重危害性,造成不良后果。
二、因留守兒童心理誤區(qū)導致“三難”
(一)教師管理難:因父母不在身邊,有的爺爺奶奶也不在家;即使爺爺奶奶在家,也不敢大膽管,怕管出問題,不好給兒、兒媳交代;只是抱著讓他們吃飽穿暖、不出事的態(tài)度來撫養(yǎng)他們。所以,這些留守兒童在家里處處受著寵溺,爺爺奶奶也都由著他們的性子而為。他們到了學校之后,受不了紀律的約束,大多數(shù)孩子表現(xiàn)為紀律性差,自覺性差。如:上課不注意聽講,做小動作,迷戀玩手機、打游戲……經(jīng)常出現(xiàn)屢禁不止、屢教不改的現(xiàn)象。這給教師的管理造成了困難。
(二)家庭教育難:農(nóng)村“留守兒童”主要由祖父母等老人隔代撫養(yǎng),一是老人怕事,怕孩子跑了,無法向其父母交代;二是大多數(shù)老年人沒有文化知識,對孩子進行不了學習上的輔導;三是因思想觀念不同形成代溝,孩子嫌棄他們。因而對于家庭教育他們也是力不從心,孩子有什么錯誤、缺點,監(jiān)護人寄希望于學校來糾正;而學校的教育離開了家庭教育的支撐,又蒼白無力。如此循環(huán),造成家庭教育難。
(三)“留守兒童”學習困難:“留守兒童”學習主動性差,加之家庭教育跟不上等因素,學習吃力。盡管在校期間有老師的督促約束??苫氐郊遥瑺敔斈棠逃侄酱俨涣?,致使這些學生養(yǎng)成了一緊一松的習慣,學校與家庭不能形成教育合力,形成“5加2等于0”效應。最終,導致留守兒童在學習上越來越困難。
三、針對留守兒童的心理誤區(qū)所采取的教育策略
(一)對留守兒童進行“三心”教育。
1.“愛心”教育,因“愛”而容。對留守兒童進行“愛心”教育,因“愛”而容,讓他們從老師處得到關懷,感悟親情,從而容納老師、同學、長輩。一個愛的微笑,一句愛的話語,都可能激起學生潛在的能量。愛,能使留守兒童淫雨霏霏的心境轉為艷陽高照的心境;以此讓留守兒童心中充滿愛,培養(yǎng)他們有愛人之心、寬容之心。2.“孝心”教育,因“孝”感恩。“百善孝為先”,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通過一些民族英雄孝親敬老的故事,利用征文形式、演講形式、主題班會、教室黑板報等,培養(yǎng)留守兒童孝敬父母之心,感恩長輩養(yǎng)育之恩。學會與父母、長輩溝通,學會站在父母、長輩的處境感受父母、長輩的難處。讓留守兒童知道:通過努力學習,以優(yōu)異成績回報父母是孝敬父母的表現(xiàn)。3.“責任心”教育,因責促行。強烈的責任意識會產(chǎn)生強大的精神動力,把自己成才、個人命運與社會發(fā)展、國家的需要有機結合起來,把自己鍛造成為受社會歡迎的有用人才。有社會責任感是留守兒童今后能否立足社會,取得事業(yè)成功的重要品質。只有擁有對自己、他人、社會和國家的責任感,他們才能不斷提升自身人生價值。
(二)培養(yǎng)留守兒童“三會”。
1.會生活。最起碼的是要告別依賴,學會自立、自強。當他們長大后,社會競爭可能會更激烈,沒有人會退讓于你,更不會有人刻意的給你成才就業(yè)的機會。所以,從小就學會獨立自主,學會自己抓住機會,要有自己的見解,自己的想法。只有學會獨立生活,才會有美好的未來。只要學會了自主,會生活,他們就向成功邁進了一大步!
2.會學習。首先,培養(yǎng)留守兒童濃厚的學習興趣,這是學會學習的內動力。要取得良好學習效果必須要有濃厚的學習興趣。學習興趣對學習起著巨大的推動力,有利于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和學習效率;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習興趣是直接影響學習成果的主要因素。只有調動起了留守兒童的學習興趣,才有可能使之主動、自覺的學習,也才有可能取得最終的成功。其次,輔導留守兒童探索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留守兒童可以根據(jù)自己的性格特點和思維特點去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批叛地吸收別人的好經(jīng)驗;同時還要注重實踐,通過實踐來證明這些方法是否適合自己。第三,培養(yǎng)留守兒童良好的學習習慣。留守兒童要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就必須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3.會為人處世。教育留守兒童應做到:作為子女,要理解父母供養(yǎng)自己念書的艱辛,應明白父母將全部的心血和希望傾注在自己身上,懂得敬重父母,尊重父母,珍惜父母的血汗錢。作為學生,要尊重老師的勞動,認真聽講,珍惜三年初中時光,用自己優(yōu)異的成績回報父母。作為同學,要學會與人相處,互幫互助,共同進步。要學會關心別人,主動幫助別人,要善于和他人溝通。與人交往要有禮貌、誠信,特別要學會尊重別人。同學之間存在分歧、矛盾時要用理智的方式去化解,而不應使用野蠻、粗暴方式去解決,學會去關心別人,幫助別人,用心相處。其次:要努力去做一個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的人,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和能力,努力為社會做出貢獻,做一個有益于他人和社會的人。要改正興趣至上,吃不得苦,缺乏毅力,甚至是只求索取,不做貢獻;只圖自己安逸享受,不管父母辛勞死活等缺點。教育留守兒童,要懂得如何熱愛生命、關注安全,擁有健康,學會自我保護和保護別人;要遵守國家的法律,遵守學校的紀律,遵守社會公德。行為要符合中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遵守社會公德,言行舉止合乎規(guī)范,講文明,有禮貌,講禮儀等。
關注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應是一個多元化的教育,他需要全社會、學校和每一個家庭的共同努力才能夠實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