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育芝
“悅讀”顧名思義,就是開心、愉悅地讀書。古人曾經(jīng)說過,“書讀百遍,其義自現(xiàn)?!笨梢?,讀書是一件多么重要,多么有意義的事。身為語文老師,我們常常有這樣的感覺,語文課越來越難上了,特別是高年級的課更難上。學生讀書缺乏激情,無法理解文章內(nèi)容,回答問題往往是照本宣科,對文中意境難以體會。我認為只有深入到學生心中去,進入到文本情中去,用讀去體會每篇文章的情感,才能閃爍出學生的情感火花。我著力用不同層次的讀彈奏語文課堂的情感樂章,用研讀掀起語文課堂的情感漣漪,用品讀激蕩語文課堂的情感浪花,用誦讀呼喚語文課堂的情感升華,從而使學生愛讀書,好讀書,樂讀書。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書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卑喙淘凇稘h書》中說‘“詩言志,歌詠言,哀樂之心感詠之聲發(fā)。”這些都告訴我們,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的情感活動。如何把作者所體現(xiàn)的情感傳達給每一位學生呢?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思想感情?!边@是語文教學長期肩負的任務。而在我的理解中,這應是我們從事語文教學的最明確目標。母語都不愛,又能指望學生愛什么?況且小學語文是母語的啟蒙階段。教師對母語的熱情、鐘情將極大地影響著學生的熱情。教師必須以自身廣博的知識、豐富的心靈、健康的情感,對生活的摯愛,對語言文字的特殊偏愛,去喚醒學生讀書的熱情,扣擊語文課堂的情感大門。
一、用“研讀”掀起語文課堂情感的漣漪
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書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而讓學生讀什么?如何充分地讀,在讀書中有所感悟呢?語文是唯一以言語形式為教學內(nèi)容的特殊學科,它主要不是學習文本的內(nèi)容,而是學習文本本身所擁有的言語形式。詞是語言的基本單位,句是語言表達的基本形式,詞和句組成了一篇篇的小學語文教材。綜觀學生的閱讀實踐,反思課堂的閱讀實效,我們便不難發(fā)現(xiàn),看似簡單的詞語,還是小學生閱讀中的一只只攔路虎。學生往往在閱讀文本時對某個詞不能讀或不能理解而形成對篇章的閱讀障礙,更無從去體驗文本所蘊含的情感。因此,抓好詞句教學是當前閱讀教學最基本的特征,用“讀”泛起語文課堂情感的漣漪,《觸摸春天》一文中,講了一個熱愛生活、熱愛春天的小女孩的故事。文中沒有直接說安靜怎樣熱愛春天的,文中是這樣描寫的:“濃郁的花香吸引著安靜,這個小女孩整天在花香中流連。她走得很流暢,沒有一點磕磕絆絆?!薄八厣斐鲭p手,在花香的引導下,及其準確地伸向一朵沾著露珠的月季花?!苯虒W中我充分運用換詞品味、換詞品味引領學生進入到文本中,進入到安靜的內(nèi)心世界中去。在朗讀中,學生充分體會到了字里行間蘊藏著安靜熱愛春天的濃濃之情。我首先運用換詞比較讓學生讀下面兩句話:
她慢慢地伸出雙手,在花香的引導下,及其準確地伸向一朵沾著露珠的月季花。
她慢慢地伸出雙手,在花香的引導下,非常準確地伸向一朵沾著露珠的月季花。
初看起來,兩句話意思沒多大差別。但是讀著讀著,學生發(fā)現(xiàn)了這兩句話蘊含的情感程度是不一樣的。安靜是盲童??!她是怎么做到一點的?學生通過品這句話,體會到了安靜那顆向往春天的心。
課堂的情感就像小河水,讓它漾起漣漪,泛起微波,需要教師外力的推動,有時是美讀體察,有時是思辯比較,有時是投石激浪,從而引發(fā)文本與學生之間的情感漣漪,一旦蕩漾,就再也平靜不下來。
二、用“品讀”激蕩語文課堂的情感浪花
情感是語文課堂的靈魂,也是語文課堂的氣之所在。每篇文章都是作者情感活動的伴生者,是作者情感活動的外觀和升華。品讀就是要扣住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準確把握學生的內(nèi)心世界和情感軌跡,并以自己的情感調(diào)動學生的情感,引導學生將自己的人生體驗、情感與課文交融在一起,從而實現(xiàn)教師情、學生情、作者情的情感交融,和諧共振。要做到這一點,就得從品詞、品句、品讀入手。
“品讀”之“品”從三口,謂之品讀,也就意味著,必須多層次地、有梯度地、反復地讀,讀出情境,品出情味,讓課堂的情感在大門扣開后,隨著讀,掀起陣陣感情浪花。
我在執(zhí)教《父親的菜園》一文時,讓學生反復讀“父親沒有氣餒,他在坡地的邊緣砌了一道矮墻,再從山腳下把土一筐一筐挑上去,蓋住了那可怖的巖石。父親的雙肩紅腫,腳板也磨起了泡?!边@一片斷,讓學生說說父親的哪個動作深深地印在了你的腦海里,學生說到“紅腫、磨起了泡”,我讓學生說說有什么感覺?然后我用畫外音描述,請學生閉上眼睛馳騁想象,讓畫面動起來。再到課文中去找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父親是一個怎樣的人?有的學生說父親是一個堅韌不拔的人,有的說是一個偉大的人——我再引導:父親在炎炎烈日下是怎樣把土一筐一筐的挑上去的?父親這樣做是為了什么?學生反復讀,有的學生悟出了是“愛”,是父親對家人的“愛”。我們常常歌頌母愛,父愛卻如春天的細雨,潤物細無聲。我讓學生結合實際,說說自己的父親,有的想起了在外打工的父親,有的想起了每天含辛茹苦在田間勞作的父親,有的學生眼眶紅了。這一細節(jié)的敲打,酣暢淋漓,躍然課堂,如汩汩甘泉直沁學生的心田。
三、用“誦讀”呼喚語文課堂的情感升華
別林斯基說過一段話:“你可以不必擔心兒童領悟不了多少,你還應當竭力使孩子們盡量少領悟一些,但要多感受一些?!焙玫奈恼率亲髡邇?yōu)美的言辭、豐富的思想和飽滿的情感凝聚成的,能歷經(jīng)歲月而傳誦不衰。無需繁碎的講解,萬語千言“讀”自明。因為兒童學習母語,重在感悟把握??墒俏覀兊恼Z文課,往往不乏理性的分析和知識的滲透,恰恰缺少激情的誦讀。所謂誦讀,首先應是有感情地朗讀,再是進行背誦,內(nèi)化為自己的語言的有感情地背誦讀。從某種意義上說學生是渴望誦讀而又不具備誦讀能力的一族。學生朗讀課文難,有感情朗讀課文更難,而誦讀課文則非要下一番苦功夫不可。
教師指導誦讀,首先要精心選擇誦讀的內(nèi)容,選擇一些重點句段,優(yōu)美句子等等。其次要展開誦讀的過程:由感知課文到理解課文到引起共鳴,內(nèi)化為自己的理解,一定要加強誦讀內(nèi)容的情感體驗,一味的通過讀是沒有感情的,要強化學生的情感體驗。誦讀,更要體現(xiàn)學生的個性色彩,要積極引導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和體會讀好課文,不必強求一律。“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教師在指導誦讀時,應當珍視學生獨特的體驗,讓學生的心靈自由地飛翔起來!
兒童閱讀不能與成人等同,他們對語言文字的情感還處于朦朧狀態(tài),但他們易被感染,教師以自己飽滿熱烈的誦讀很快就能傳遞給學生,進而影響學生的情緒和朗讀,然后師生共同入情誦讀,讓課堂出現(xiàn)“忘我”的境界。良好的語感,善感的心靈,美好的品質(zhì)在誦讀中漸漸積聚、凝練、升華。以語言為介、以情感為媒,在濃濃的誦讀中,學生也漸漸積淀了深厚的文化素養(yǎng)。
蘇霍姆林斯基說“我一千次的確信,沒有一條富有詩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就不能有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我們的語文課要給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細細品味的“場”,一個靜靜思索的“場”,一個書聲瑯瑯的“場”,立足語文,著眼于學生的素養(yǎng),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通過研讀、品讀、誦讀彈奏起一曲語文課堂的情感之歌。笛聲悠揚婉轉,鋼琴悅耳動聽,鳥鳴清脆迷人,流水潺潺,小雨瀝瀝——自然界動聽的聲音千千萬萬,但我覺得世界上最動聽的聲音莫過于孩子朗朗的讀書聲!讓“悅讀”在孩子心中扎根,彈奏出一個個跳動的音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