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培培
有關文學藝術史的教學一直是歷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知識本身的文藝性、時代性等特點,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我一直在探索、思考最有效的教學方法。課標的把握,知識之間的滲透、聯(lián)系,學生的態(tài)度等都影響著文學藝術史教學的效果。
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3的第三單元《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與文學藝術》和第八單元《19世紀以來的世界文學藝術》是有關中國和世界的文學藝術的一些成果和發(fā)展歷程的介紹。對于這兩個專題的教學,有些歷史教師往往存在一定的誤區(qū),在此,筆者僅就必修3中文學藝術史的教學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誤區(qū)一:對知識進行簡單羅列,沒有抓住教學的核心。
有些歷史教師在處理這部分內容時往往會讓學生自己根據(jù)課標要求閱讀一下課本,找出課標要求掌握的相關的時代、人物、作品、風格特點等,然后更細心一點的老師會要求學生將這些內容制成表格予以區(qū)分也更有利于記憶。當然,記住知識點是學生應該做的,但是這種將知識點進行簡單分類羅列,再進行死記硬背的方法不符合高考對學生的考查要求,這也不符合當前的課改精神,更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明確教學目標是教學的關鍵。教學目標一般有三個層次即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把握教學目標的關鍵是對課程標準的解讀,課標是教學的出發(fā)點更是教學的核心。
例:如何解讀下面的課標。
知道詩經(jīng)、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等文學成就,了解中國古代不同時期的文學特色。
這則課標的前半段很簡單,書本上很清楚有介紹,關鍵是不同時期的文學特色如何把握?這就需要有大量的知識儲備、具備分析和利用知識的能力,這樣,才能很好地完成由知識層面到情感層面的提升。從上述列舉中不難發(fā)現(xiàn),歷史教學是一個由感性認識上升到到理性認識的過程。
文學藝術史教學的最終目標是要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塑造健全的人格;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區(qū)、各國、各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汲取人類創(chuàng)造的優(yōu)秀文明成果,進一步形成開放的世界意識。
誤區(qū)二:文化藝術與政治經(jīng)濟聯(lián)系不夠。
馬克思說:“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的和經(jīng)濟的反映……”對于文學藝術而言,它們的時代性非常明顯。例如,杜甫,憂國憂民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通過《春望》描寫憂國思家之情。曹雪芹的《紅樓夢》,通過賈寶玉和林黛玉等青年男女自由戀愛的真實寫照,鞭撻了封建禮教和專制封建制度的罪惡,揭示了封建社會走向沒落的歷史趨勢,反映了資本主義萌芽破土成長,帶來新社會曙光的光明前景。所以,教師進行文學藝術史的教學不能僅僅局限于必修3的教材內容,而要充分聯(lián)系必修1、必修2的相關內容加以理解。例如,講到宋代書法、繪畫和文學的發(fā)展時,我們就可以聯(lián)系必修2的《宋代商業(yè)與城市的發(fā)展》相關內容,結合必修3專題一講過的宋明理學來看當時山水畫所體現(xiàn)出的意境等,甚至還可以回憶一下必修1宋代的政治制度。這樣可以將知識點聯(lián)系得更緊密,更有易于理解和加深記憶。
除了以上兩點,學生態(tài)度上不重視、認知水平的局限同樣是影響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學生在學習這部分內容時一般態(tài)度上不太重視。主要原因是文學史的知識在語文課上已有一定學習,覺得自己已經(jīng)會了,歷史老師再拿過來講是“畫蛇添足”。還有就是對這兩個專題的地位認識不夠,覺得只要考試前背背就好,甚至有學生丟分后僅僅把原因歸結為沒背。其實不然,僅僅死記硬背是無法真正掌握牢靠的,所以老師一定要對學生提高要求。
再者,涉及文學藝術史的教學,學生僅僅知道幾個文學家和代表作是遠遠不夠的。例如,提到《巴黎圣母院》不僅要知道浪漫主義,還要對作品的具體內容有一定的了解,這樣才能理解浪漫主義的真正內涵。要真正理解文學藝術作品所反映的時代特征與創(chuàng)作風格形成的時代背景必須具有相應的知識積累以及閱讀理解能力。平時的積累很重要,盡量多看多讀,擴充自己的知識量,提升分析問題的能力。
文學藝術史的教學一直是歷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傊虩o定法,適合的就是最好的方法。以上只是我在教學中的幾點感悟,希望與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