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剛淮
朗讀是一種出聲的閱讀方式,是小學生語文學習中的一項重要技能,也是完成閱讀教學任務的一項重要基本功。朗讀是閱讀的起點,是理解課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發(fā)展智力,獲得思想熏陶,也有助于情感的傳遞。宋代理學家朱熹非常主張朗讀。他說,凡讀書,需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牽強暗記,而且要“逐句玩味”“反復精詳”“誦之宜舒緩不迫,字字分明”。這樣才可以深刻領會材料的意義、氣韻、節(jié)奏,產生一種“立體學習”的感覺。然而,觀摩語文課我們常發(fā)現(xiàn),不少教師的語文課堂學生雖然朗讀次數(shù)多,但質量不高,缺乏表現(xiàn)力,有的浮光掠影,有的則找偏了力點,有的矯情做作?!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各學段關于朗讀的目標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讀”,讓學生在朗讀中通過品味語言,體會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態(tài)度,學習用恰當?shù)恼Z氣語調朗讀,表現(xiàn)自己對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態(tài)度的理解。要求朗讀“提倡自然,要摒棄矯情做作的腔調”。那么,教師教學中如何實現(xiàn)有感情地朗讀呢?
一、配樂融情
以前總覺得語文課不應該過多播放音樂、視頻,以免這些強烈的感官刺激干擾了對文章的靜心體悟。但是,連續(xù)上過幾次配以音樂的語文課之后,不得不承認音樂在推進人的情感理解上,有著無與比擬的影響力。且不說教學《二泉映月》(蘇教版《語文》五年級下冊)、《音樂之都維也納》(蘇教版《語文》五年級下冊)這些有著音樂元素的課文,其文章高潮部分必須配上音樂,才可以讓人切身體悟、身臨其境。即使是一些跟音樂沒有直接關聯(lián)的課文,比如《彭德懷和他的大黑騾子》(蘇教版《語文》五年級下冊),教學他命令副長官開槍殺自己的坐騎大黑騾子那段時,那種矛盾又決絕的場景和他復雜又堅定的心情,如果沒有音樂,學生讀起來總難達到最理想的教學效果,可是,配上一段淡淡憂傷的音樂,再讓學生朗讀,這情感立即涌上心頭,很多學生都忍不住哽咽了。這說明學生對于彭德懷和大黑騾子的深情以及對戰(zhàn)士們的愛,已深深印入腦海中了,乃至在此后的一些早讀課上,每每讀到這一段,學生的語調都會突然變得凝重而深情,這足以說明當時的配樂朗誦確實讓學生對這段課文的理解銘記于心。而能輔以音樂誦讀的課文有很多,如果有教師擅長將音樂與語文學習整合起來,就能充分挖掘音樂對學生語文學習的積極促進作用。
二、巧圖激情
圖畫能激情嗎?之前存有疑惑。但是在兩次教學《灰椋鳥》(蘇教版《語文》五年級下冊)一課時,兩種不同的實踐證明,必要的圖畫用得恰到好處時,一定會幫助學生理解課文,更能推波助瀾,把學生的情感推上高潮的。記得第一次教學《灰椋鳥》,在學習灰椋鳥“排空而至”時,筆者僅就文字作了些解釋,出示“排”的幾個義項讓學生選擇,再把理解帶進課文中讀。學生倒是加重了讀音,讀這一段時這句讀得重了些,但顯然并沒理解到位。新近再教《灰椋鳥》,同樣是這段,筆者找來了灰椋鳥歸林時萬鳥齊飛的幾張照片,在講解“排空而至”“整群整群”“浩浩蕩蕩”時,巧妙穿插其中,學生驚嘆不斷,再讓他們讀這一段,就會自然而然地朗讀起來,不只“排空而至”這些詞被強調出來,朗讀時更富含著強烈的喜愛和贊嘆之情。生動的課例告訴我們,在品詞析句時適當借助于圖畫這些直觀手段,能讓學生更真切地體會文意,領悟段落中詞句所蘊含著的豐富情感。教學《金字塔》(蘇教版《語文》五年級下冊),倘若沒有金字塔的直觀圖片,教師再怎么形容其巍峨壯觀,也難以讓學生有清晰的印象,而將有關金字塔的圖片投影出來,學生忍不住驚嘆“真高呀!”由此,也就明白了教材編者為何在一些課文旁配上插圖,原來每一副配圖都有著非常明確的意圖,或指向教學中的某個知識難點,或在情境上有所暗示和幫助。有心的教師教學時絕不會無視課文中的插圖。
三、情境誘發(fā)
課文是平面的,如果只是粗略地閱讀,理解也只會是平面的。教學《海倫·凱勒》(蘇教版《語文》五年級下冊),雖然說學生對海倫的遭遇會泛起一絲同情,但是在預習或初讀兩三遍之后,學生便麻木了。筆者教學時不忙著讓學生閱讀課文,而是設計了一個情境,讓學生閉上眼睛,先聽老師朗讀,邊聽邊體驗和想象盲童的生活。這一情境雖然簡單,可學生覺得新鮮好奇,體驗后對海倫的遭遇似乎有了更深的理解和體會,所以再朗讀“從此,小海倫與有聲有色的世界隔絕了。她面對著的是無邊無際的黑暗和死一般的沉寂。她不能喊一聲‘媽媽,也不能傾訴心中的希望和要求。她變得暴躁起來,脾氣越來越壞?!逼渲械摹案艚^”“死一般的沉寂”“不能……也不能……”在朗讀時馬上有了輕重緩急,很多學生處理得非常到位。由此說明,必要的情境設計能促進學生深入理解文本,貼近作者心理,設身處地進入人物內心。小學課本里情節(jié)動人的文章有許多,不管是寫人還是寫事,往往都會放置于一定的情境之中。挖掘情境的教育資源,借助情境引導學生走入課文深處,不失為指導朗讀的有效手段。蘇教版教材有文包詩的課文,有位教師索性以“學詩”為教學活動的主題,采用“品析+想象”的方式來擴充詩的時空。學生理解差不多了,再讓他們回過來對照課文閱讀,學生豁然發(fā)現(xiàn)剛才的這些理解竟然跟課文高度契合。學生驚喜之余,教師再組織進入朗讀,文章每一句的情感理解都已了然,情感早已了悟,讀起來自然富有感染力,句句蕩漾著豐富的情感。平時的課堂上,“你看到了怎樣的司馬遷?”“你面對葉欣會怎么說?”“假如你就是嘎羧,你會對逝去的戰(zhàn)友怎么說,又會對自己的父母兄弟怎么說?”類似這樣的設問經常出現(xiàn),其實質正是設置情境,讓學生置身于情境中去理解、感悟和表達。教師每每如此設問,學生常常能迅速進入情境中的角色,表達出與情境契合的情感和思想來??梢?,科學合理的情境創(chuàng)設確實能誘發(fā)心念,推動情感。
四、改換詩行
閱讀教學中,有時遇到情感豐富的段落,用平常高低輕重的朗讀技巧,仍不足以抒發(fā)出作者的情感時,我們會想到詩行來助力。比如《月光啟蒙》(蘇教版《語文》五年級下冊)一課的最后一節(jié),正是情感升華、凸顯主題的一段,怎樣朗讀才能充分表達出自己內心的感激呢?教師采用了詩行的形式:“母親不識字,\卻是我的啟蒙老師。\是母親\用那一雙勤勞的手\為我打開了民間文學的寶庫,\給我送來\月夜?jié)庥舻脑娗?。\她讓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華\啟迪我的想象。\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暢、含蓄、風趣的\民歌民謠,\使我展開了想象的翅膀,\飛向\詩歌的王國?!痹娦谐霈F(xiàn),學生也不用教師指導,竟都深情又抑揚頓挫地朗讀起來,原先品析課文積累的情感,在這一刻盡情釋放,對母親深深的感念化為一句句動人的吟誦,課堂由此進入了高潮。
五、導語巧串
一場精彩的晚會一定需要一位口才出眾的主持,一臺精彩的電視節(jié)目也一定需要機智風趣的主播來串場。其實,一堂課就是一場有主題的學習活動,每個環(huán)節(jié)都需要教師的串場引導。這時,串詞導語就顯得非常重要。分析一些名師的公開課,他們的每一句話看起來是信手拈來、興致所致,仔細推敲則發(fā)現(xiàn)充滿著啟發(fā)性,耐人尋味?;蝾A設、或鋪墊、或評點、或贊譽,每一句都精巧妥帖,富有技巧和智慧。這顯然是多年經驗和智慧的積淀,是長期嚴格要求、自我修煉的結果。教師巧妙的導語串詞常常能讓學生如沐春風,享受著豐贍的語言洗禮和文化熏陶。我們在品析文章引導學生朗讀時,必要的引語和串詞如同高超的樂師輕撥慢捻,一點點、一絲絲撥動學生的心弦,直至進入情感的巔峰。我們以《海倫·凱勒》一課為例,教師教學初始就說了這樣幾句:“她是19世紀著名美國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會活動家,盲聾人;她被美國《時代周刊》評選為‘20世紀美國10大偶像之一;她是——”緊接著又出一句:“她雙目失明,雙耳失聰,從此與有聲有色的世界隔絕。天啊,她才是一個一歲半的娃娃。她是——”兩句對比強烈的導語后,教師接著說“一個盲童,如何成為一名作家、慈善家、社會活動家的呢?這中間隱藏著什么驚世的秘密呢?我們來學習這篇課文——”這樣,一下子把學生從平靜的學習狀態(tài)帶進了好奇探究的亢奮之中。同樣在《二泉映月》一課,品析阿炳創(chuàng)作二泉映月那段時,教師說:“同學們,這就是阿炳十多年的經歷,請大家把你的目光集中到阿炳的那張臉上。你看,那張曾經非??蓯鄣哪槪菑堅洺錆M了青春和朝氣的臉,如今,隨著師父的離世,隨著他雙目失明,隨著大雪紛飛、烈日炎炎,那張臉變了、變了、變了……同學們,此時此刻,你看到了一張怎樣的臉?”(學生回答)。教師接著說:“但是生活的窮困和疾病的折磨,泯滅不了阿炳對音樂的熱愛和對光明的向往。他多么希望有一天能過上安定幸福的生活?。 保ㄖ笇W生朗讀,讀出阿炳火熱的內心。)教師又說:“同學們已經走進了阿炳心里。如今,阿炳再次聽泉,那淙淙的流水流進了阿炳的心里,發(fā)出了深沉的嘆息、傷心的哭泣、激憤的傾訴、倔強的吶喊……這些聲音阿炳聽到了,你們聽到了嗎?他在嘆息什么?為何哭泣?向誰傾訴?吶喊什么?”交流后教師再出示:“漸漸地,漸漸地,他似乎聽到了深沉的嘆息、傷心的哭泣、激憤的傾訴、倔強的吶喊……”學生朗讀時,滿懷悲憫和激憤,聲音壓抑著情感,又激蕩著滿腹的憤懣,一步步進入情感的高潮。
總之,文章的重要段落和關鍵詞句,往往凝聚著文章的精華,科學地引導激發(fā)、巧妙地品味吟誦,既是理解文章培養(yǎng)語感的需要,又是落實三維目標的關鍵。朗讀有技巧,指導朗讀更有學問和奧妙,適當借助不同的媒介,科學地設計、巧妙地引導,既能有效幫助學生理解課文,更將情感升華融入其中。重視朗讀指導、重視情感激發(fā),相信會有更多學生因此而受益。
[責任編輯:陳國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