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益宏, 賀西京
(西安交通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骨科,陜西西安 710075)
?
PLF及PLIF兩種術式治療腰椎椎間盤突出癥伴節(jié)段不穩(wěn)的臨床對比
楊益宏, 賀西京
(西安交通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骨科,陜西西安 710075)
目的:比較腰椎后外側融合術(posterolateral fusion, PLF)、腰椎后路椎體間融合術(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PLIF)治療腰椎椎間盤突出癥伴節(jié)段不穩(wěn)的臨床療效。方法:回顧性分析病史資料完整且獲得隨訪的83例腰椎椎間盤突出癥伴節(jié)段不穩(wěn)患者。根據(jù)其手術方式分為PLF組(43例)和PLIF組(40例),比較兩組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shù)(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腰腿痛視覺模擬評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評分、融合率、腰椎前凸角、相對椎間隙高度等指標。結果:兩組ODI指數(shù)、腰腿痛VAS評分較術前均降低(P<0.05),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PLIF組融合率、相對椎間隙高度優(yōu)于PLF組(P<0.05);兩組斷釘及腰椎前凸角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結論:兩種術式治療腰椎椎間盤突出癥伴節(jié)段不穩(wěn)均有較好的臨床效果。PLIF術在融合率、維持椎間隙高度方面有明顯優(yōu)勢,臨床上應優(yōu)先選擇。
腰椎間盤突出癥;腰椎后外側融合術;腰椎后路椎體間融合術
腰椎椎間盤突出癥伴節(jié)段不穩(wěn)是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一種,常見于老年人,臨床上主要表現(xiàn)為慢性腰痛、下肢感覺異常、腰背肌無力等癥狀,給患者帶來痛苦的同時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增加了社會經濟負擔[1]。當保守治療無效或效果不佳時,外科手術治療就成為首選治療方式。腰椎融合術是目前外科手術治療的主要方法,主要包括腰椎后外側融合術(posterolateral fusion,PLF)、腰椎后路椎體間融合術(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本研究對這兩種術式進行了回顧性分析,比較兩種術式的適應證及優(yōu)缺點,現(xiàn)將結果報告如下。
1.1對象 回顧性分析2012年2月至2014年2月我院收治的腰椎椎間盤突出癥伴節(jié)段不穩(wěn)患者的病史資料,入選標準:病史資料完整且獲得完整隨訪;單節(jié)段腰椎間盤突出伴有不穩(wěn);屈曲位X線檢查提示椎間相對位移>3 mm或椎間成角與相鄰正常椎間成角差值>22°。排除標準:病變節(jié)段>2個;再手術患者;合并有精神疾病、嚴重骨質疏松或其他嚴重內科疾病手術耐受力差者。符合上述標準共83例,根據(jù)手術方式分為PLF組和PLIF組。其中PLF組43例,男32例、女11例;年齡28~67歲、平均年齡52.4歲。PLIF組40例,其中男28例、女12例,年齡31~65歲、平均年齡51.1歲。兩組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手術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行常規(guī)術前檢查,排除手術禁忌證?;颊呷「┡P位,采用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取腰部后正中縱向切口,逐層顯露需融合節(jié)段棘突、椎板、小關節(jié)突,采用先置釘后減壓的方式。減壓植骨融合時兩組采取不同方式。
1.2.1PLF組 患者首先逐層剝離肌肉直至顯露所需融合節(jié)段兩側的橫突根部,根據(jù)患者實際情況選擇性切除部分椎板、小關節(jié)突、突出的椎間盤等,充分顯露脊髓,隨后徹底松解神經根。然后采用椎板咬骨鉗咬除兩側關節(jié)突表面軟骨,用骨刀將兩側椎板鑿成魚鱗狀,顯露松質骨面作為植骨床。最后將上述操作中產生的細小碎骨顆粒植入橫突及關節(jié)突之間。
1.2.2PLIF組 首先逐層剝離肌肉直至顯露椎板,盡可能少的切除椎板及小關節(jié)突,保留完整的后方結構,向對側牽開硬膜囊及神經根,顯露椎間盤,切開纖維環(huán),常規(guī)切除椎間盤,隨后搔刮終板軟骨至滲血,填充松質骨后置入椎間融合器。椎間融合器中填充自體骨,若術中切除骨質不足,可取自體髂骨。
1.3術后處理 所有患者術后均常規(guī)放置引流管,術后48 h拔除引流量不足50 mL者。術后2 d內采用抗感染治療,術后3 d內采用營養(yǎng)神經、激素類藥物抗炎治療。常規(guī)傷口換藥,指導患者進行腰背肌及下肢功能訓練。術后10 d出院,出院后臥床休息2周,3個月內避免重體力活動。
1.4觀察指標 采用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shù)[2](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及視覺模擬評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對患者術前及術后1年時情況進行比較。分別于術前及術后1年行腰椎X線檢查,統(tǒng)計腰椎前凸角和融合節(jié)段的相對椎間隙高度以及斷釘情況,采用CT二維重建觀察植骨融合情況。
1.5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計數(shù)資料采用卡方檢驗,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兩組手術前后ODI評分、腰腿痛VAS評分比較 兩組ODI指數(shù)、腰腿痛VAS評分較術前均有降低(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前后ODI評分、腰腿痛VAS評分比較(分)
2.2兩組術前與術后1年融合率、斷釘情況比較 術后1年,PLIF組融合率(100.0 %)高于PLF組(88.1%),兩組斷釘發(fā)生情況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融合率、斷釘情況比較
2.3兩組術前與術后1年腰椎前凸角、相對椎間隙高度比較 兩組術后1年腰椎前凸角較術前均有改善,但兩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PLIF組術后1年相對椎間隙高度優(yōu)于PLF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術前與術后1年腰椎前凸角、相對椎間隙高度比較
單純髓核摘除術是腰椎間盤突出癥手術治療的傳統(tǒng)方法,具有創(chuàng)傷小、并發(fā)癥少、費用低等優(yōu)點。然而,近年來有學者長期隨訪研究發(fā)現(xiàn),單純髓核摘除術后遠期腰痛殘留率、再次手術概率較高[3]。因此,對于腰椎間盤突出癥伴節(jié)段不穩(wěn)的患者,應采取椎間融合手術。
PLF術是一種經典術式,通過椎管減壓以及后外側植骨融合的方式可有效減輕神經受壓情況,緩解疼痛,恢復患者脊柱功能,具有良好的臨床效果。但是,該術式對于前柱以及中柱的穩(wěn)定性恢復效果較差,術后易出現(xiàn)假關節(jié)、斷釘?shù)惹闆r[4]。本組研究中,PLF組2例患者出現(xiàn)斷釘,發(fā)生率達4.8%,而PLIF組患者僅1例出現(xiàn)斷釘。PLF及PLIF兩種術式均可有效緩解患者疼痛,但理論上PILF更有優(yōu)勢[5]。該術式可徹底清除椎間盤組織,從根源上去除了腰痛發(fā)病基礎,而且手術術中只需暴露椎板,無需顯露橫突,對于椎旁肌肉組織損傷小,對于術后患者的疼痛緩解有一定積極意義。但本組研究中,兩組患者術后1年隨訪ODI指數(shù)、腰腿痛VAS評分組間差異并不明顯,這可能與選取樣本量較少有關。
骨性融合是腰椎融合手術的最終目的,只有達到骨性融合,脊柱才能達到長期穩(wěn)定,從而保證手術的遠期效果。本研究采用CT二維重建的方式,有效消除偽影帶來的影響,可更準確的反應植骨融合情況。結果表明,PLIF組融合率達到100.0 %,呈現(xiàn)出較好的治療效果。此外,呂游等研究表明,維持椎間隙高度可以增加脊柱節(jié)段的穩(wěn)定性,提高治療效果[6]。本組研究中,PLIF組術后隨訪其相對椎間隙高度優(yōu)于PLF組,說明PLF更有利于椎間隙高度的維持。而PLF組末次隨訪椎間隙高度與術前差異不大,說明該術式較難維持椎間隙高度。但也有相關研究指出,椎間隙高度對于臨床療效無直接關系,其結論尚需進一步的研究證實。
綜上所述,兩種術式治療腰椎椎間盤突出癥伴節(jié)段不穩(wěn)均有較好的臨床效果。但PLIF術在融合率、維持椎間隙高度方面有明顯優(yōu)勢,臨床上應優(yōu)先選擇。
[1] 呂游,趙漢平,李佩佳,等.腰椎間盤突出復發(fā)的相關因素初步探討與預防策略[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9,17(3):177-179.
[2] 王貴均,香鈺鴻,林麟孫,等.針藥結合手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伴椎管狹窄30例的療效[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1,31(21):4234-4235.
[3] 龔劍秋,范順武.單側癥狀腰椎間盤突出患者雙側多裂肌的病理生理改變[J].中華物理醫(yī)學與康復雜志,2014,36(1):31-35.
[4] 林國兵,陳雄,李秋舉,等.椎間融合器聯(lián)合椎弓根釘系統(tǒng)內固定治療腰椎間盤突出伴椎管狹窄癥[J].頸腰痛雜志,2011,32(2):96-99.
[5] 徐林軍,許永濤,馬亮,等.兩種植骨方式治療腰椎間盤突出并腰椎失穩(wěn)[J].實用骨科雜志,2014,(7):638-641.
[6] 呂游,趙漢平,李佩佳,等.腰椎間盤突出復發(fā)的外科治療探討[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9,17(11):822-824.
賀西京
2016-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