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世煌(中國農科院作科所研究員、國家玉米產業(yè)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
玉米育種要“去先鋒化”
◇張世煌(中國農科院作科所研究員、國家玉米產業(yè)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
國家玉米產業(yè)技術體系連續(xù)2年對從美國引進的商業(yè)自交系做配合力分析,結果出乎意料,較老的美國自交系被選中的較多,而較現代的自交系被選中的卻比較少。這與育種者的實踐經驗相符。推測其中的原因,可能與試驗密度偏低(4 500株/667m2)有關,也與國內玉米測驗種的雜種優(yōu)勢太強和不適合密植有關。
這說明G×E效應和育種思路的差異影響了中美兩國玉米生產與品種研發(fā)的行為與后果。尤其在田間根據育種經驗評估NC-II配合力分析和篩選美國自交系時,更是選中了許多較老自交系。這提醒我們,現在的選擇適合當前需要,但不是未來的技術儲備。
前幾年,有人推崇未解密的孟山都自交系LH321和LH287,將其尊為王牌,誤導了許多人。但據育種者訴說,這兩個自交系的表現令人失望。主要原因是不抗斑病、莖腐病或不抗倒伏,或者需要更高的種植密度,總之,不適合中國現有生產條件對品種的需求。
此外,還有一些育種者傾向于選擇生育期較長、植株較高大的老自交系。在當今中國的生產條件下,這類自交系的配合力很強。這個現象需要討論。為適應機械化作業(yè),我國玉米品種應逐漸縮短生育期、降低植株高度、降低收獲時的含水量,這才是正確方向。我們不是為今天,而是為了明天的大農戶和農民合作組織培育適合機械作業(yè)的新品種。選育新自交系至少要有5~10年的提前量,還需要長期的種質積累。
總體來說,美國商業(yè)自交系的農藝性狀突出,配合力普遍高于國內自交系。但我們只是基于現在的農業(yè)生產條件評估和篩選美國自交系。今天的篩選只適合今天,10年以后,我們對玉米自交系的配合力與雜種優(yōu)勢效應會有完全不同的認識。一些自交系或許10年以后才會發(fā)揮作用。到那時,我們的種質創(chuàng)新能力將比今天高許多。
這些年來,美國先鋒公司的常規(guī)育種停滯甚至退步,這在中國市場表現得比較明顯,原因既有生產條件的限制,還可能與不合理的審定制度有關。國內企業(yè)盲目追隨先鋒的腳步行不通。即使在美國本土,跨國公司的育種研究也遇到困惑。他們過于依賴數據,又很強調分子標記輔助育種,忽視了育種者的個人積極性。育成的新自交系和雜交種雖然能夠繼續(xù)適應機械化作業(yè),但綜合農藝性狀卻不能令人滿意。這在中國玉米產區(qū)尤為明顯,很難適應機械化作業(yè)對品種的需要。
中國玉米產區(qū)的土壤耕層普遍較淺,自然氣候復雜,病蟲害、干旱、陰雨寡照、風災、極端溫度等都存在較嚴重的逆境,綜合生產條件不如美國。中國的農業(yè)生產和生態(tài)條件需要抗逆育種。我們應沉下心來研究種質,這是長期任務。
中國育種家不要迷信美國的最新自交系,而需要深入研究。一些老自交系在中國的表現恰到好處,而那些很新的自交系卻不適宜在中國使用,甚至改良的難度也比老自交系大許多。
最近這20年,中國玉米育種先是受美國先鋒公司的誤導太深,幾乎到了迷信和不能自拔的程度,現在對歐洲種質又迷信得不得了,完全不見了理論和實踐的自信心。今后,中國玉米育種要想邁出創(chuàng)新步伐,就得從“去先鋒化”做起。有人從美國公司拿了許多種質資源,卻沒能夠實現美國種質的中國化,說明其育種思路、方法和技術路線有問題。這是育種不成功的重要原因。
跨國種業(yè)進入中國已經30余年,中國企業(yè)從一開始的好奇和神秘,走到今天,我們能夠近距離觀察和動腦筋分析對比?,F在,對跨國公司應該有更客觀和更深入的認識。這是我們尋找種業(yè)發(fā)展規(guī)律和應對策略,抗衡跨國公司的機會。實際上,這是對我國種子產業(yè)價值與發(fā)展方向的再認識。
一些育種者迷信美國公司的最新自交系,而沒有注意到先鋒公司和其他跨國公司這些年在中國的育種方向出現混亂。筆者原來歸咎于兩種文化的沖突以及中外員工之間溝通不暢,以為這種狀況能很快結束。但我們必須承認,深層次原因是傳統種業(yè)已漸入夕陽,育種研發(fā)進入流程化管理以后,正演變?yōu)楹唵卧偕a,跨國公司的商業(yè)模式已經失去朝氣,生物技術的投資回報率降低,不得不壓縮規(guī)模和調整人員結構。
跨國公司的內部管理有點像我們的國有企業(yè)一樣,效率不高,也存在各種問題,比如業(yè)績壓力大,卻沒人敢于擔責任。忽視人本位的流程育種已經不能激發(fā)科研人員的創(chuàng)新積極性。
中國的品種審定制度壓制了跨國公司的創(chuàng)新力。先鋒公司在中國審定的品種也在增加植株高度,不敢縮短生育期,不敢增加種植密度,收獲時籽粒含水量也很高(只比中國品種略好一點點),不適合機械收獲。他們在中國的育種方向走不通。因此,管理部門和育種者不要迷信,更不要被先鋒公司在中國的育種方向所誤導;我們的種業(yè)政策與管理手段都要鼓勵創(chuàng)新,企業(yè)的商業(yè)育種要跟隨農業(yè)機械化,推進育種技術進步和產品創(chuàng)新。
許多育種者緊跟在先玉335和鄭單958后面亦步亦趨,這樣模仿育種或許在個人層面能夠撈到許多錢,但因為沒有創(chuàng)新性,難以支撐中國種子產業(yè)發(fā)展,這條道路走不通。
盡管從自交系的配合力和雜交種的主要農藝性狀與抗逆性狀來看,我國的玉米育種水平與美國還有很大差距,但由于我們已經做了大量的前育種研究工作,包括重新奠定理論、技術和種質基礎,只要產業(yè)政策和育種思路、方法得當,用不了10年,我們就能夠大幅度縮小與美國的差距。國內少數科研機構和個別企業(yè)育種者選育的自交系農藝特征和雜交種的產量水平已經達到或接近先鋒公司在中國的育種水平,但大多數科研機構和企業(yè)還有很大差距。我們已經改變了種質基礎,今后應堅定不移地推廣正確的育種理論、方向和技術路線,同時改革育種管理。
那些已經縮小了與美國育種差距的科研機構和企業(yè),應更注重育種管理與機制創(chuàng)新,逐漸把經驗育種邊緣化,施行商業(yè)育種的流程管理。這是進一步縮小差距的最后一道障礙。科研機構需要通過科企合作的途徑,打破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的僵局。
本文批判性地對先鋒公司再認識,包含了筆者對育種研發(fā)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改革的思考,但不能因此得出跨國公司的常規(guī)育種已經陷入困境和進入衰落期的結論。相信跨國公司早就意識到存在的問題,正在尋求新的創(chuàng)新點和技術突破,只是他們遇到的問題不僅僅發(fā)生在技術層面,還涉及到內部管理,因此需要時間才能扭轉效益下滑的局面。一旦先鋒公司在內部管理、常規(guī)育種和生物技術領域找到新的創(chuàng)新點,建立了新的秩序與結構,仍將是世界領先的育種公司。我們應謙虛謹慎和理智地看待目前的形勢對比。這只是一個空隙,畢竟我們的種質基礎很薄弱,自交系和雜交種的農藝性狀和配合力都很落后,能夠抓住改革機遇和創(chuàng)新點的科技人員還比較少。中國種業(yè)需沿著正確方向堅持不懈地努力,才能扭轉落后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