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喜法師
參觀寺院的時候,導(dǎo)游常會這樣解釋:“有頭發(fā)的是佛,戴帽子的是菩薩,光頭的是羅漢……”菩薩怎會戴帽子呢?其實是菩薩頭頂著五方五部佛,每部都像蓮花一樣盛開著。
這不是生物學(xué)意義上的“開花”,是智慧花開,頓悟空性就成菩薩了。我們的生命之花現(xiàn)在還閉塞著,心里沒有那么多色彩,是黑暗的,是含苞待放。所以,“心如蓮花開”,是我們?nèi)松缆飞系囊粋€目標(biāo)追求。
一棵小草也會開花,一朵小花也能發(fā)出幽香,人會不會開花呢?《道德經(jīng)》里說“長而不殺”,人若好好修行,自然也會開花。想想看,醫(yī)院里病患很多,社會上亞健康的人更多,生命硬撐著,真正符合健康指標(biāo)的卻很少。
好比世上識得“慈悲”二字的人雖然多,但能夠切身感受其內(nèi)涵還是不容易的。人皆有佛性,偶爾的機緣下,我們生命中或許會如靈感閃現(xiàn)般放射出慈悲的生命火花,偶爾觸碰到這種高貴的生命情懷;而佛菩薩是“永恒的慈悲”,我們很少能體悟到這種慈悲,這將是我們生命中的一種特殊經(jīng)歷。就像商人時時處處尋找的商機,要理解佛菩薩的這種“慈悲”,就要有一種生命的期待,哪天你真正感受到了,“生命之花”就結(jié)果了。
內(nèi)心綻放的慈悲之花和慢慢熏陶中的慈悲,是不一樣的,后者是生命內(nèi)涵的提升。觀音菩薩是慈悲的本尊,若對著螞蟻、蟑螂念觀音心咒“唵嘛呢唄美吽”,對那些待殺的、死去的動物念“唵嘛呢唄美吽”,看到眾生面臨災(zāi)難時的苦而內(nèi)心在顫抖,不經(jīng)意間就會撞開慈悲的大門,就像身陷地震廢墟而呼喊孩子的媽媽那樣,容易找到這種感覺。
食物只是用來維系生理的生命,慈悲的情感才是提升精神生命的食糧。有了慈悲之念,生命就不會孤單,沒有寂寞更沒有煩惱,但要把“慈悲”變成人生的實踐是有很大難度的,然而這個難度又是我們必須要去面對和實踐的,盡管這是一條艱難曲折之路,而一旦走過會發(fā)現(xiàn)這樣的人生才是值得的。
愛好旅游的“驢友”,經(jīng)常走別人沒有走過的路,是不需要導(dǎo)游的旅行者,三五成群結(jié)伴而行,帶著必需的裝備,和通常的旅游有著明顯的區(qū)別。當(dāng)驢友們經(jīng)過長途跋涉,氣喘吁吁,大汗淋漓,上不挨天下不著地、身臨絕境時,才能體驗“會當(dāng)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那種自信自勵的人生豪邁,無限風(fēng)光在險峰。人生如此,修行莫不如此。
唐僧西天取經(jīng),豬八戒老惦念著回高老莊,那種狀態(tài)是走不到西天、取不到真經(jīng)的。做生命的修行者,春耕夏種才會有秋收的喜悅,人生的收獲里也有豐碩的果實等待采摘。
人生要有信仰,修行是生命的真理,是圓滿的教育,是光明的教育?,F(xiàn)在很多人迷失在滾滾紅塵中,只能在黑暗中摸索,在煩惱中掙扎,在痛苦中滾爬。這需要有生命大智慧者悉心地去栽培,要耐心地等待其因緣成熟。
“法如明鏡”,映照著我們?nèi)ゲ潦媚樕系幕覊m?!懊麋R高懸”,識見高明,洞察一切,反觀自己的起心動念,自我剖析,佛法稱“自證智”即知道自己在想什么、說什么、做什么,要把“鏡子”擦亮,身不殺盜淫,口不兩舌、惡口、妄言、綺語,意不貪瞋癡,從“身口意”的不善業(yè)中覺醒它、戒除它,將“不善業(yè)”轉(zhuǎn)為“善業(yè)”,令身、口、意“三門”清凈;唯有戒惡修善,勤修戒定慧,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如果有了堅定的信仰,我們就能夠忍住自己的狹劣,開始真正地“自我反省”。佛家有云“一個能忍的人,是一個大力的人”,王侯將相殺人無數(shù),一將功成萬骨朽,征服的是別人;修行者是自己征服自己,只有征服自己才是世界上最偉大的人,是最有力量的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