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維特
2004年,浙江某大學新生帶著保姆一起到校報到;2009年,浙江某高校大學生請保姆打掃衛(wèi)生;2011年,上海某高校學生雇阿姨打掃衛(wèi)生;2016年,武漢某高校學生入學后被套被子難住了,不得不打電話向母親求助……類似的新聞報道還有很多。
大眾盡管對此類新聞報道一直十分關注,但是學生小時不會做家務、成年后生活無法自理的現(xiàn)狀仍然沒有改善。這種現(xiàn)象長期得不到改觀,主要是緣于家長之愛的畸變:第一,懶惰的家長之愛。孩子學做飯會讓廚房混亂不堪;孩子自己吃飯會弄臟衣服、弄灑飯菜;孩子自己洗碗可能會摔碎碗碟。所以為了不讓孩子幫倒忙,家長包攬了所有家務,省卻了因孩子“添亂”而附加的后續(xù)勞動。然而正是這種懶惰的家長之愛剝奪了孩子作為家庭成員為家庭出一份力的機會。第二,扭曲的家長之愛。在家長看來,學習是孩子唯一的責任,無論在學校還是在家,一切都要為學習和考試服務,而家務事和生活上的事都不是孩子的任務。因此在上述新聞當中,大學生們才會理直氣壯地以所謂“節(jié)省學習時間、提高學習效率、創(chuàng)造學習環(huán)境”為由逃避原本屬于自己的責任。第三,自私的家長之愛。家長在給孩子喂飯、替孩子穿衣、幫孩子收拾書包、整理床鋪、洗衣做飯的過程中,享受到為子女付出的樂趣。這樣的付出看似無私,其實是在越俎代庖的過程中滿足了自己的心理需求,剝奪了孩子自我服務、獨立自理的權利。
哈佛大學一項調(diào)查研究發(fā)現(xiàn):愛干家務的孩子和不愛干家務的孩子,成年之后的就業(yè)率為15∶1,犯罪率是1∶10。愛干家務的孩子,成年后離婚率、心理疾病患病率明顯低于不愛干家務的孩子;不愛干家務的孩子成年后犯精神病或過早死亡的人數(shù)分別是不愛干家務孩子的10倍和6倍。這樣的研究結(jié)果并不是危言聳聽。孩子從小不參與家務,失去的不僅是生活自理能力,還有對他人勞動的尊重、對他人付出的感恩之心和對家庭的責任感和歸屬感,孩子成年后這些缺失還將從家庭擴散到社會、甚至國家。一些家長常用“孩子還小,大了就好了”“樹大自然直”的說法試圖延緩孩子對家務勞動的參與和生活自理能力的鍛煉,實際上這些托辭是助長孩子對責任感的逃避,也是對孩子樹立獨立自理、感恩與孝道意識的延誤。我國早有“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的古訓,如果孩子從小對自己的家庭、家人沒有責任感,何談成龍成鳳后對社會、對國家的責任。
《朱子家訓》開篇就寫道“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nèi)外整潔”。每個家庭都應真正認識和重視參與家務對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影響,還孩子以獨立、自理的機會,還原孩子作為一個家庭成員的角色。
責任編輯/秦 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