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曉宏
教師的視界通俗地說,即教師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之綜合呈現(xiàn)。教師的視界里有什么,或者說其目光所及之處是什么,取決于教師的視角與所站的高度,其內(nèi)涵實質(zhì)則是教師對于教育的專業(yè)理解與信念。
如果一位教師像夸美紐斯那樣,堅信教育是“把一切事物教給一切人類”的事業(yè),他就會關注每一位學生的成長。在課堂上,教師的目光就會像太陽的光輝一樣照在每一位學生身上,不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落伍”。即使某位學生的行動節(jié)奏比別人慢半拍,教師也堅信每個生命都有自己的節(jié)奏,有的花朵只不過綻放得遲一點兒。教的藝術,就是一種“慢”的藝術。教師會讓其教學的節(jié)奏慢下來,細心體味和把握生命的節(jié)奏。記得陸有銓教授曾說:“沒有最好的教育,只有適合的教育。”教師有必要遵循自然節(jié)奏,讓每一朵生命之花適時綻放。
如果一位教師像赫爾巴特那樣,堅信“教育性教學”,他就會在教學過程中關注心靈對心靈的直接影響。教學過程不再是單純的知識傳授和某些能力養(yǎng)成,而是用蘊含于教育的人類文明之光照亮學生的心靈。那么,教的關鍵在于用所教的內(nèi)容盡可能地啟迪學生的天性向善生長,使學生的“思”不誤入歧途,而是導向事物的本原。
教師應清醒地意識到,他的任務不是培養(yǎng)偉大的科學家、藝術家和政治家,而是著眼于一個擁有健全人格、獨立思考力和行動力的中國公民。與此同時,他也應清醒地知曉,他不可能選擇自己的學生,他只能與他的學生相遇。在新學年里,教師走進教室,面對每一張新面孔,如同面對一個新生的嬰兒,這張生動的面龐以前從未有過,也將永不再來。教師必須傾其所有,幫助每一位學生成為其應有的樣子,成為人類社會中真正的一分子。
在師生每一次相遇的過程中,教師的視界都開啟學生可能的世界,教育的意義、人生的意義在師生視域融合之中得以彰顯。
【作者系首都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