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慶玲
《語文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第一條,就旗幟鮮明地提出:“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闭Z文素養(yǎng)包括八個因素:語文知識、語文能力、語言態(tài)度、語言體驗、語感能力、語言積累、語言品質(zhì)、語言行為。其中一個就是語言積累,即詞匯量、優(yōu)秀詩文等的儲備量。其它七個方面與語言積累緊密相連。正是有了一定數(shù)量的語言積累,才能形成其它幾個方面的能力。張志功先生說過:貧乏,是語文能力的致命傷。全國著名特級教師于永正先生也曾說:積累就像攢錢,兜里的錢多了,誰都會花。說明了積累對于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重要性。沒有豐富的語言積累,就不會有學生深厚的語文功底,在語文教學中加強語言積累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重要措施。
既然語文教學中的語言積累這么重要,那么平時的閱讀教學中該如何幫助學生進行語言積累呢?
一、操千曲而后曉聲——朗讀中增加語言積累
古人十分重視讀書自得。“凡讀書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要多誦遍數(shù),自然上口,久遠不忘?!爆F(xiàn)在許多語文課讀得太少,講得多,問得多,討論多。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課文讀得太少,而關(guān)于課文的談話卻很多”。其結(jié)果是教過的課文有的學生竟未能讀通!因此,要以“讀”貫穿閱讀教學,初讀知大意,精讀品文字,熟讀體會情感。教學中應引導學生對文章的重點部分進行各種形式的朗讀,掌握文章的語氣、節(jié)奏、句式、格調(diào),揣摩作者蘊含的情趣和意旨,充分感知課文準確的用詞、生動的造句、巧妙的布局、感人的情境等,進而對文章的內(nèi)容產(chǎn)生真切、深刻的感受。如《老人與海鷗》這篇課文,展現(xiàn)給我們的是一個人與動物之間的感人故事,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動人畫面,更是一段真摯的情感。我在執(zhí)教本課時以“情”為線索,以“讀”為切入點,使學生在自主探究與對話升華中,抓重點詞句,品讀重點文段,充分感受老人對海鷗的親人般的深情,感悟和諧之美。
例如:文中有這樣兩處描寫:(1)老人順著欄桿邊走邊放,海鷗依他的節(jié)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飛的白色,飛成一篇有聲有色的樂譜。(2)海鷗們像炸了營似的朝遺像撲過來。它們大聲鳴叫著,翅膀撲得那樣近,我們好不容易才從這片飛動的白色旋渦中脫出身來。這是課文中含義深刻的文句,它展現(xiàn)了人與鳥之間的和諧與真情。為了更好地理解文句的深刻內(nèi)涵,我在設計時并沒有在理解感悟“老人對海鷗的愛”這部分時就出現(xiàn)這個文句,而是在學習了“海鷗對老人的情”這部分內(nèi)容后,再進行回讀,把這“有聲有色的樂譜”與“飛動的白色旋渦”進行比較學習,入情入境地進行對比朗讀,讓情感在一幅幅感人的畫面中、在一次次投入的朗讀中升華,使學生真正地走入文本,融入其中,學生在讀中深刻地領(lǐng)悟到:老人生前,海鷗與老人和諧共處,老人死后,海鷗對老人無比懷念,這不就超越人間的真情嗎?此時的朗讀不再是空洞的,而是把無聲文字變成有聲語言,這樣,孩子們必能心通其意,將自己融入到優(yōu)美的文字之中,在朗讀中豐富自己的語言積累。
二、舊書不厭百遍讀——背誦中沉淀語言積累
要把好的文章爛熟于心,背誦如流,脫口而出,除了下苦功夫,還要有一定的方法。陶行知認為:教當其時,則事半功倍;失其時,則事倍功半。要提高背誦效率,就要重視學習中的情境因素,把課堂組織得生動活潑,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如為什么要讀要背?為什么要背這些而不是那些,要講個清楚。硬讓學生“積累”往往會挫傷學生的積極性。實踐中,我們應該巧妙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讓學生為積累的對象所吸引,產(chǎn)生讀、背的需要和欲望,積累才會有內(nèi)驅(qū)力。
還要把選擇的機會還給學生,讓學生在價值判斷的實踐中逐步提高眼力。教師的任務是幫助學生把眼界打開,培養(yǎng)學生自主積累的意識、能力與習慣,指導學生逐步掌握價值判斷的標準,研究探索積累的方法策略。有了自主的意識,學會了積累的方法,養(yǎng)成了注意積累、善于積累的習慣,學生才能自己“持續(xù)發(fā)展”。
三、熟讀精思子自知——品析中深化語言積累
引導學生學習和積累語言,可在品析中積累。我們強調(diào)在品析鑒賞中積累語言,就是要學生不能淺嘗輒止,而應在好詞佳句的鑒賞中,深化認識融會貫通,把握實質(zhì)將范文中的語句化為已有。如《翠鳥》一課中有這樣一個句子:“頭上的羽毛像橄欖色的頭巾,繡滿了翠綠色的花紋。背上的羽毛像淺綠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襯衫?!苯虒W時,我先把句子稍加了修改,“頭上的羽毛是橄欖色的。背上的羽毛是淺綠色的。腹部的羽毛是赤褐色的?!痹僮寣W生自讀這些句子,說說這兩個句子哪句好,好在哪里?引導學生從句中描繪景物、用詞造句等方面入手,加以想象,品詞析句,體會翠鳥的顏色非常鮮艷和作者遣詞造的準確,在學習過程中,大部分同學深刻地理解記憶了“頭巾、外衣、襯衫”等詞,其中,一小部分同學還能再描寫自己喜歡的小動物是模仿運用該句子。通過這樣的教學,學生在品詞、品句的過程中,就自然而然地把這些好詞佳句記憶在腦,豐富自己的“語言倉庫儲備”。
四、絕知此事要躬行——運用中促成語言積累
積累是本、是源,目的還是為了運用。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學生積累的美文佳句,來規(guī)范和豐富他們的語言結(jié)構(gòu),使之逐步形成正確的語感,提高語言的表達能力。毛澤東說過:“讀書是學習,使用也是學習,而且是更重要的學習?!敝笇W生靈活運用課文中的好詞佳句,成功片段,是深化語言積累的有效方法,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捕捉運用遷移的練習點,指導學生有機積累語言,沉淀語言素材。
例如,課文《去年的樹》中描寫了小鳥講誠信,發(fā)現(xiàn)樹沒有了,就千方百計找樹,就是組織學生想象訓練:“小鳥會到哪些地方去找樹呢?”學生想象了許多地方,之后就是引領(lǐng)學生進行積累詞句的訓練:“它找了那么多地方、那么長時間,你們能用一些詞來說說小鳥找的艱辛嗎?”學生就把平時儲存的詞語進行歸納外化:“千辛萬苦”、“千里迢迢”、“跋山涉水”……一個個詞語的出現(xiàn)也不僅僅只是積累了詞語,更重要是為學生體會本課主題——領(lǐng)悟小鳥那么辛苦就是在實現(xiàn)自己的諾言,因為語言的表達與情感的內(nèi)化的關(guān)系是相輔相成,互相關(guān)聯(lián),語言的積累帶動了情感的內(nèi)化。
應該說,“積累”是語文學習的基礎,語文水平得以提高的原動力。有了豐富的語言材料,學生才能準確、生動、鮮明地描繪出自己的所見所聞,表達自己的思想,抒發(fā)自己的真情實感。學生的語言積累豐富了,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也就提高了。因此,在我們的閱讀教學中,必須不余遺力地加強語言積累的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