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清
我們的閱讀教學是不是復雜化了,教到最后卻讓學生一看到文章就頭疼?為什么不恢復閱讀的本源,讓閱讀成為一種真正能震顫人心靈的情感體驗呢?鑒于此, 近幾年來我嘗試了兩種新的閱讀教學方式有情境式閱讀,整合式閱讀的教學方法,使閱讀教學簡樸化。
所謂情境式閱讀就是教師在授課時不對學生設定目標,不對課文詳加分析,只創(chuàng)設便于學生感悟課文的情境。比如播放課文的錄音,讓學生邊聽邊默讀,慢慢地進入課文為我們所創(chuàng)設的氛圍,然后根據自己的經歷,去感悟課文內容。比如我在教學《一次成功的實驗》這一課中,這篇課文在寫教育家做實驗前的準備和實驗的過程中時,課文用的語言淺顯易懂,無須多加分析,重在感情朗讀。在教學中,我先創(chuàng)設了這樣一個生活情景,引導學生體驗:當你和兩個同伴一起掉進了一口黑井中,而這個時候,又不斷的有水往井里灌。水沿著你腰身不斷地往上漲,你腦子里會立刻想到什么?(要盡快爬出去)?可是這口井的井口很小,只能容得一個人爬出去。水卻還在不斷地往上涌。你又在想什么?(有學生就馬上如實說了,我不管那么多了,自己先搶著第一個爬出來逃命吧。也有一些學生說我會讓給別人先出去,但從其臉上的表情看,立場并不是很堅定。)這時候我又說了,那想在第一時間里逃出來的同學請站起來。(這時候,還真有不少的同學站了起來)我接著跟同學們強調,井口很小呀,只容得一個人爬過,你們這么多人經過,會出現什么情況呢?(唉,肯定會堵住了)那在這個時候得想個好辦法盡快解決才行,否則,水就會淹上來了。(學生們就在那里議論紛紛了)在學生充分體驗了情感變化的基礎上,我說:“你們剛才所體驗到的就是掉下井里得心理變化過程。讓我們來讀讀課文的第三、第四自然段。體會一下當時情況的緊急”學生鏈接了生活,找到了相關經驗,把這種心理體驗轉移到課文中,自然讀出了緊張慌亂的心情?,F在我們就來看看教育家做這個實驗時,課文中的三個學生是怎樣表現的,然后有感情地朗讀出來。通過剛才的情感體驗,以及對課文中小女孩表現的理解,學生紛紛夸贊小女孩的行為。這時候,就能較容易地引導學生體會小女孩的鎮(zhèn)定和在危險前先人后己的精神,一級三個孩子間的團結合作。
學生在老師為其所創(chuàng)設的情境中徜徉,然后慢慢地走進課文,走進作者,用自己的經歷、學識去領悟課文。這樣,閱讀一篇課文就像親口飽餐一頓美味、親眼觀賞一處美景一樣,其感受應該是真真切切。
所謂整合式閱讀指的是閱讀與寫作的整合。我們通常的語文課,一般把閱讀與寫作割裂開來,閱讀課歸閱讀課,寫作課歸寫作課,閱讀課的任務是分析課文,寫作課的任務是布置題目或講評作文,其實這是一種效率很低的做法,我們完全可以把閱讀和寫作整合在一起,讓語文插上高效率的翅膀。那么讀與寫如何整合呢?辦法其實有很多,我們可以讓學生做批注、談感想、練仿句等等。比如讓學生作批注,我們可以讀一段批一段,也可以讀一句批一句,對象不受限制,哪處順眼批哪處,就像一個人無拘無束地走在一條山路上,看到一塊漂亮的石子,撿起來,把玩把玩;又看到一朵奇異的野花,蹲下來,觀賞觀賞。多么自在,多么愜意。閱讀如散步,批注如賞景,既散步又賞景,何樂而不為呢?
為課文做批注,還可以不受字數的限制,多則幾十個字,少則兩三句,甚至一個“妙”字。為課文做批注真正體現了言為心聲的準則,心里想說什么,就寫什么,想說多少,就寫多少,沒有人會把它當做苦差事。
總之,閱讀教學,呼喚簡樸;閱讀教學,呼喚民主。只要我們真正感悟到閱讀其實是心靈的體驗過程,只要我們能夠勇于承認坐在我們面前的學生是與我們平等的接受文體的主體,我們的閱讀教學就沒有理由不會開辟出一片新天地,也沒有理由不會成為一片神奇的園地并結出豐碩的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