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維芬
課堂教學是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的根本途徑。構建小學語文自主課堂,不僅要考慮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發(fā)展的學段特點和個性特征,還要考慮學科特點和具體教學內(nèi)容。就小學《語文》教材而言,其文體主要有兒歌、古詩詞、童話、寓言等,具體教學內(nèi)容不同,實施自主學習的教學模式理應不同。
一、自主課堂是教師指導下的課堂
《學記》中記載:“君子之教喻也,導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薄皩Ф俊?,是指教師要善于誘導,但不要牽著學生走。葉圣陶先生早在20世紀60年代也提出“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自主課堂最根本特質(zhì)就是注重教師的啟發(fā)和設疑,培養(yǎng)學生領悟自省能力,達到“疑難能自決,是非能自辨,斗爭能自奮,高精能自探”的境界,這也是我國傳統(tǒng)“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和“自求得之”等教學思想的傳承和發(fā)展。
如《夏夜多美》是一篇童話故事,描寫一只可愛的小螞蟻夏夜經(jīng)歷。在教學中教師反復提出這樣的問題:“夏夜有哪些美?”貫穿始終,引導學生畫出最動人的句子,說出自己覺得最美景色和角色。而摒棄諸如這類零碎而又表象問題:“小螞蟻又遇到了誰?”“它怎么說的、怎么做的?”“螢火蟲心靈美不美?”確保學生的注意力不會過度消耗在環(huán)節(jié)轉變和問題切換中。讓學生有更多時間和精力去讀書,去自主體驗夏夜之美和各種角色凸顯出來的真善美。
而古詩文教學需要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為詩句補白。引導學生想象詩的意境,更好體會詩人豐富的情感。但構建自主課堂,教師要大膽求新,不落窠臼。例如在唐代賀知章名詩《回鄉(xiāng)偶書》一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導入這樣的引讀。
師:是啊,50年后,自己身邊的朋友們大多去世,幼時的玩伴也不見身影。50年后,家里的眾親或許多已離去,往日與父母、兄弟姐妹共享天倫之樂時光再無法尋覓。
師:50年前自己風華正茂,青春年少;50年后卻老態(tài)龍鐘,葉落歸根。小孩子們都不認識我,這是多么令人傷感而又真實無奈的表白!
師:時光荏苒,歲月流逝。盡管故鄉(xiāng)變化巨大,但漂泊異鄉(xiāng)的我對家鄉(xiāng)深沉思念沒有變。對家鄉(xiāng)深深眷戀和摯愛沒有變。望穿雙眼,期盼回家的心永遠不變。
在一次次激情引讀下,學生對賀知章久客回鄉(xiāng)的感慨、久而愈深思鄉(xiāng)的感悟,在一次又一次激情朗誦中得到升華。“想象詩文句外空白,體會詩人心靈深情”這一品讀悟情學習古詩方法,也在孩子心中刻下印記。為他們以后古詩學習及課外閱讀古詩提供指導,使得他們自主學習古詩的好習慣逐步養(yǎng)成,從而使他們自主閱讀古詩能力得以提高。
二、自主課堂是能激發(fā)濃厚學習興趣的課堂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范文,多數(shù)是生動有趣的童話寓言或文質(zhì)兼美的散文詩歌。教學首要問題是如何激發(fā)孩子們文本閱讀興趣?采取何種手段來讓學生喜歡讀書、主動讀書,進而視讀書為樂趣,讓學生在讀書中凈化心靈。
《荷葉圓圓》這首兒童詩,語言非常優(yōu)美,十分適合讓學生熟讀成誦。在課堂活動環(huán)節(jié),可以讓孩子們放下課本,圍成一個大圈,把自己想象成一片碧綠的荷葉,自由地表演讀。孩子個個興趣盎然,不僅把幾種小動物語言、動作模仿得惟妙惟肖,還把課文結構及角色之間關系理解得十分透徹。
三、自主課堂是有豐富多彩學習活動的課堂
語文課堂的活動環(huán)節(jié)可以發(fā)揮學生的獨立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使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索。同時豐富多樣的活動環(huán)節(jié)會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形成,為學生終身學習打下良好基礎。小學生年齡小、可愛爛漫、童真稚嫩,這就更需有大量生動活潑活動環(huán)節(jié)穿插其中。“玩中學,學中玩。”只有學生主動地、獨立地學語文、用語文,才能更好展現(xiàn)語文課的精彩。如畫一畫文中描述的事物,演一演課本故事中的片斷,學一學課文語言形式,秀一秀文中人物的行動舉止,以課文為引子進行拓展閱讀,用自己的話復述課文,給寓言故事?lián)Q個結尾等等。如:假如你是童話中的他,如果我是詩人賀知章等活動。讓學生展開想象和聯(lián)想,體會漢語語言學習過程中的心靈之美、胸懷之廣、世界之大、境界之深。總之,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讓學生在自主學語文、自覺用語文的活動和鍛煉中,逐步掌握自主學習語文的基本特點和一般規(guī)律。
四、自主課堂是多種學習方式靈活運用的課堂
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研究性學習要求高、難度大。但在今天小學語文課堂里,教師也可依據(jù)不同課型、不同教學內(nèi)容和學生實際而選擇一些靈活多變、風格鮮明的學習方式。
例如一年級《美麗的小路》教學,教師提出實踐要求: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觀察身邊的垃圾是怎樣產(chǎn)生的?又被誰運走?最后可能去哪里?這是讓學生把目光和思考由課堂向課外延伸,把語文教學和實際生活研究結合起來的典型事例。這對教師要求高,是對把控時間和掌控課堂能力提出的挑戰(zhàn)。這種能給學生充分時間去觀察思考,從生活中得到認識,讓快樂生活成為一種學習快樂。
如五年級《圓明園的毀滅》一課教學,教師用10分鐘引導學生開展“圓明園是否可以重建”為題的討論,并以一場“圓明園是否要重建”的辯論賽而結課。把討論延伸到課后,指導學生課后通過各種途徑搜集資料。鼓勵學生收集相關信息,查找有用知識鏈接,開闊學生眼界,從而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更多有價值的鍛煉機會。一堂課下來,學生口頭表達意猶未盡,很興奮、激動、愉悅。師生共同成長,收獲頗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