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艷紅
摘 要:小學語文教師在設計課堂提問時必須嚴格遵循圍繞教學主旨、螺旋遞進及引申擴展的原則。結合教學實踐,對此展開了分析與探討。
關鍵詞:課堂提問;有效性;螺旋遞進
課堂提問是教師實踐活動中常用的教學策略之一,其主要目的在于促使學生啟發(fā)學生的思維智慧,深化他們對所學知識點的深刻認知與了解。有效的課堂提問對于優(yōu)化課堂教學效率及質量有著積極的促進、保障性作用。以下,筆者僅結合自身的小學語文教學實踐活動,就小學語文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展開初步的分析與探討。
一、課堂提問必須充分契合教學主旨或中心
縱觀語文教學實踐,我們不難發(fā)現小學語文課堂提問中不乏一些只局限于膚淺層面的問題,如,在教學《董存瑞舍身炸碉堡》這篇課文時,不少教師會設定“董存瑞最后被炸死了,他是不是好可憐???”等類似無營養(yǎng)的課堂提問,此類提問并不能充分誘發(fā)學生進行積極回答的興趣與熱情,也并不利于學生借助提問真正發(fā)掘到文本背后所蘊含的深厚情感。課堂提問實際效果差強人意。
由此引申開來,筆者認為,我們小學語文教師在設計課堂提問時必須確保它們要能同教材主旨或者中心形成緊密的聯系,即緊緊圍繞教材主題設置課堂提問。同樣以《董存瑞舍身炸碉堡》這篇課文為例,筆者在教學中就向學生提出了如下的問題:董存瑞叔叔冒著生命危險沖到了橋下,可是卻在試了幾次之后發(fā)現并沒有炸藥包的合適放置之地,在這個緊要的關頭,嘹亮的沖鋒號又響起來了,假如這個時候你是董存瑞,你會怎么想?
學生甲:如果我不能盡快將炸藥包安好,那么我軍就不能繼續(xù)前進消滅可惡的敵人,我一定要竭盡我的全力盡快將炸藥包放好。
學生乙:一定要盡快炸毀敵人的碉堡,即使付出生命的代價也在所不惜。
……
學生設身處地地積極揣摩董存瑞決定舍身炸碉堡時的心理動態(tài),在此基礎上,筆者趁勢問道:“董存瑞叔叔即使以自己的生命為代價也要將碉堡炸掉,這表明他具備敢于犧牲、無私奉獻、勇敢無畏的情操?!比绱艘粊?,便借助充分契合教學主旨的課堂提問使得學生真正深入把握了《董存瑞舍身炸碉堡》這篇課文所蘊含的深厚內涵與思想感情,在保障課堂提問有效性的基礎上深化了語文課堂的教學效果與質量。
二、課堂提問必須遵循螺旋遞進的原則
小學階段學生由于實際年齡較小,其學習活動多依靠簡單、具體、直觀的思維思考方式;而教材文本中所蘊含的豐富情感多不直接由作者點明,而是需要學生在深入了解全文的基礎上對其進行深入引申與挖掘,而這一層次更多的是需要學生進行抽象思維的認知與學習。
對此,筆者認為,小學語文教師在設計課堂提問時并不能直接將抽象的問題拋給學生,而是應當在遵循螺旋遞進原則的基礎上,層層拔高課堂提問的難度,這樣便能帶給學生由直觀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充足時間,保證他們實現對課堂提問的深刻認知與理解,從而以此為載體,正確把握、深入體會教材文本所蘊含的真正情感。
如,在學習《濫竽充數》這一成語故事時,筆者并沒有一上來就提問學生:“你從這則成語故事里邊學到了什么?”而是設置了如下的課堂提問:
那個南郭先生明明不會吹竽,為什么卻敢于混在那么多人之中假裝會吹竽?(因為齊宣王喜歡叫許多人一起吹給他聽)
南郭先生假裝會吹竽,他得到了什么結果?(得到了和別人一樣多的俸祿,因為齊宣王根本就沒有辨別出來他是不是真會吹竽)
齊宣王死后,齊湣王成為新的國王。他也喜歡聽竽,為什么南郭先生卻跑走了?(因為齊湣王喜歡一個人一個人地單獨吹竽,南郭先生裝不下去了,只能跑走了)
從南郭先生身上你們學到了什么?(會就是會,不會就是不會,濫竽充數是沒有好下場的)
假如,你遇到了南郭先生,你會向他說些什么?(做人要踏踏實實,不能不懂裝懂,不會裝會)
如此,通過層層遞進的問題,學生就能得以對課文中出現的具體細節(jié)進行逐一分析,也得以透過這些細節(jié)性的問題真正明確了“濫竽充數”這一成語故事所真正要反映的態(tài)度。由此我們不難看出,遵循螺旋遞進原則對于保證課堂提問有效性、深化學生課文文本認知的積極作用與突出優(yōu)勢。
總而言之,小學語文教師在設計課堂提問時必須嚴格遵循圍繞教學主旨、螺旋遞進及引申擴展的原則,這樣才能在保證課堂提問有效性的基礎上,真正達到“以提問促認知”的良好教學效果,進而真正提升語文課堂的教學效率及質量。
參考文獻:
[1]周佑.論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提問的有效性[J].曲靖師范學院學報,2014(9).
[2]王鈺婷.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提問有效性探究[J].讀寫算(教育導刊),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