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如靜
教育教學改革形式下,高中語文基礎類科目在必修內容之上,增添了一部分選修內容,并且新課標改革內容中也將選修內容系列進行了明確的規(guī)定。例如,文學語言、詩歌散文、傳記新聞、文化論著、戲劇小說。學生可以依據(jù)自己的喜好,進行選擇性的學習。但是,由于長久受到應試教學、成績論英雄等觀念的影響,選修內容的日常教育缺乏實質性的行動,大多流于形式。落實教學目標,實行專題形式的語文教學變得十分必要。
一、充分認識選修課與必修課的關系
選修,顧名思義,其是必修課程的一種補充和延伸,開設選修課程的核心目的是讓學生的不同閱讀需求得到滿足,使其個性得以張揚和發(fā)展,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合作和探究,進而從最基礎的層面上來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及素養(yǎng)。因此,對于語文選修內容來說,我們既不可以將其作為選修內容來實行重點式學習,也不可以忽略,或者是直接當做課外讀物簡單了解,而是需要將必修、選修內容結合起來,進行促進式學習。例如:必修教材文言文課文選取了《念奴嬌·赤壁懷古》,這是蘇軾豪放作品的一個代表,在學習提要中,同樣明確提出,詩意理解、思想情感理解等學習要求。而在《唐宋詩詞選讀》選修欄目中,則選取了蘇軾的《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罚~作抒發(fā)了蘇軾對亡妻悼念,內容質樸,使人感動,必修、選修內容都出自一個作者,但是風格卻存在很大的不同,后者是明顯的婉約風格,這些內容豐富了學生的知識層面。針對選修內容進行專題形式的融合教學可行性極高。另外與必修科目的融合,在提升學生知識層面的同時,也使必修科目內容得到了鞏固。
二、高中語文專題式選修內容教學實施分析
(一)專題內容確定
教學改革的大背景之下,蘇教版選修題材,不管是在內容上,還是研讀層面上都具有非常高的文學價值。以選修專題《唐詩宋詞選讀》為例,其內容上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在進行具體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針對這一系列內容進行重點的講解,此專題課程對我國古代不同時期的詩詞形式、思想、題材、描述手法的不同及發(fā)展變化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梳理,具有極高的教育價值和意義,它對必修課程中古代詩詞的內容進行了一定程度的補充,彌補了必修課詩歌鑒賞環(huán)節(jié)的某些不足。教師在對此類專題題材的選取上,可以選取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作品,例如:《春江花月夜》《將進酒》《無題》等內容與美感共存的詩詞內容,此類作品首先極具代表性,能夠充分地反映一個時代的的發(fā)展、政治及詩歌寫作形式;其次,此類作品教學意義極大,表現(xiàn)手法、描寫手法運用多樣,可以讓學生對我國古代文學作品有更為深入的了解。
(二)進行專題劃分
選修專題涉及的方面較廣,而且也較為全面,雖然可以實現(xiàn)對學生知識內容的擴充,但是卻為課堂教學的有效實施帶來難度和阻礙。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方案設計時,可以對專題內容進行分解,將大范圍內容進行小模塊形式的劃分,并且通過各個小模塊的教學來對整個專題的思想進行解讀,從根本上提高語文課堂整體的教學質量和效果。針對中外選修內容專題的講解時,可以選取中國經(jīng)典作品數(shù)篇與國外經(jīng)典作品進行對比,既節(jié)約了課堂時間,也達到了經(jīng)典作品講解的目的,使學生可以對中外經(jīng)典有一個基本的了解,避免盲目的學習。例如:中國文學可以選取《家》《北京人》《茶館》等經(jīng)典著作,既可以了解中國文學的發(fā)展狀態(tài),也可以增強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外國作品可以選取《玩偶之家》《羅密歐與朱麗葉》《青鳥》,從中了解西方文學的發(fā)展狀態(tài),對照中西方文學的不同特點,了解二者的寫作差異。
(三)緊扣專題,進行單元整合
高中語文選修環(huán)節(jié),針對每一個單元的內容設定往往存在著一定的聯(lián)系,或者是具有相似的思想情感。因此,教師在對內容進行分析講解的過程中,需要把握每個專題的核心思想,依據(jù)專題內容進行教學,防止專題思想內容跑題。在進行詩歌選修內容的講解時,可以將唐宋經(jīng)典作品進行相應的專題分類。例如:張九齡的《望月懷遠》、王維的《山居秋暝》、高適的《燕歌行》,這些作品都是盛唐詩詞極具代表性的作品。在針對此專題內容進行具體學習時,教師可以從盛唐詩詞的表現(xiàn)手法、形式等方面入手,讓學生可以更為深入地認識到盛唐詩詞的內容和形式特點。當然,也可以根據(jù)學生的興趣,或者是學習需求,進行中唐詩歌、邊塞詩,北宋詩歌等專題的教學,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并且與必修內容進行有機的融合。
綜上所述,高中語文選修課程專題形式的教學是選修課的重要形式,它可以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更好更進行知識的探討,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高中語文日常教學中,教師需要相應地開展專題形式的教學,勇于探索實踐,相信專題式選修課的教學方式,將會使語文教學效率和質量得到更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