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守宏
隨著商品經濟大潮的不斷沖擊,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利己主義思想帶來一系列令人擔憂的消極現象……黨中央一再高舉新時期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的大旗,正集中反映了時代的要求和人民的意愿。受社會大氣候的影響,中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也有不斷退化的趨向,這就要求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必須堅持既教書又育人,而廣大語文教師更需強化語文學科的育人功能,擔負起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質的重任?,F就這一話題談談本人的看法:
一
“近年一來有一種看法,認為語文課只管語言文字就夠了,至思想內容如何,用不著過問?!眲壬赋龅倪@種看法在不少語文教師中仍然存在。與其他學科相比較,語文學科的“教育性”則顯得尤為重要。它蘊含著德育、美育的豐富寶藏,在教學的諸多環(huán)節(jié)上時時給學生以思想的熏陶,精神的滲透,情緒的感染,靈魂的凈化,其潛移默化的作用是一般思想政治教育所不能替代的。事實證明,學校教育如果僅有政治課理論的“灌輸”教育,而沒有像語文學科那樣“春風化雨”式的“滲透”教育,將是教育的一大缺撼。而語文教學本身如果只在“字詞句篇語修邏文”上打轉轉,只是把學生的大腦當作知識的容器來填裝,是永遠也不會激發(fā)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的。
我們不否認工具性是語文學科的一個基本特點。但是,正如馬克思所說,“語言是思想的直接現實”,語言不僅是交際的工具,也是思維的工具,表情達意的工具。因此交際的內容、思維的內容和表達的情意理應成為語文教學第一位的東西,純工具論者將語文教學的任務曲解為系統(tǒng)知識的傳授,違背了“內容決定形式”的基本原則。當前語文界關于語文學科性質的爭鳴為廣大語文教師所關注,“人文派”都有這樣一種共識:只強調語文教學的工具價值,而忽視其重要的人文價值、美育價值,是一種重形式輕內容的做法,是幾十年來語文教學的重大失誤……這些觀點雖不無偏激之嫌,但其強調語言文化意義的觀點卻是切合語文學科特點的。
語文教學理應擔負起弘揚人文精神的重任,理應把弘揚民族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培養(yǎng)有個性和健全人格的新一代作為自己義不容辭的努力目標來完成。
二
語文學科德育美育的內容非常豐富,為了充分發(fā)揮其育人的功能,我們還必須研究語文不同于其它學科德育美育的特點,這樣才能有效地避免空洞的政治說教,使德育美育有機地滲透于語文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
我們認為,語文學科德育美育的特點主要表現在如下幾方面:
(一)形象性
教者必須通過形象生動的教學活動,或引導學生具體把握課文的形象畫面,或指導學生描繪創(chuàng)造具體感人的形象,從而達到德育美育的目的。首先,從語文教材的特點看,大量的文學作品都強烈地體現著“形象性”這一文學的基本特征,即使是一些議論文和說明文(如《拿來主義》《改造我們的學習》《蘇州園林》),其形象性也是其它學科無可比擬的。
(二)情境性
教者要善于為思想教育創(chuàng)設良好的心理環(huán)境,通過對話等形式把課文所描繪的藝術形象(即意境)再現給學生,讓學生陶醉其間,進而喚起豐富的聯想和想象,在和諧愉悅的語境氛圍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在這種特定的情境中,教者或教材的思想道德觀念對學生的影響是廣泛和深刻的。語文教學與情感教育更密不可分,有人說,語文教學突出的特點就是它深刻的移情性,這是不無道理的?!胺蚓Y文者情動而辭發(fā),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文心雕龍》)”充分挖掘作品中的情感因素,激發(fā)誘導和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打動學生的心靈,是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
(三)含蓄性
語文教材所表達的德育美育內容,并不像政治教材那樣鮮明直露,它總是把思想內容蘊含在作品所描繪的形象里,讓學生在閱讀體悟這些形象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和陶冶。如《祝?!芬晃耐ㄆo一字一句提及“封建禮教吃人”,但在作品描繪的形象里,的確蘊含著這樣的主旨,教者如何引導學生在感受形象的同時領悟其深刻內涵,顯然不是直接說教就能取得效果的。
(四)滲透性
“隨風潛入液,潤物細無聲”,人們常常借用杜甫詩句的意境來比喻語文課滲透德育美育的特點,和風細雨,悄悄滋潤。這種“春風化雨”式的教育影響被梁啟超先生稱為“薰浸之力”,“薰也者,如入云煙中而為其所烤,如近墨朱處而為其所染……浸也者,如與之化也?!睗B透如此透徹,其在心靈深處受到的強烈感染力豈是空洞說教所能達到的。
三
違背語文教學規(guī)律的空洞說教很容易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從而影響教育效果,甚至產生負效應。我們認為,為了強化語文學科的育人功能,必須依據語文學科的特點來探求最佳的教育方式。
(一)朗讀式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可見古人是很重視朗讀的。如今,對那些傳誦千古的詩文精品,我們仍然要引導學生反復誦讀,細加品味。有時,讓學生在朗讀中逐步領會作品的氣勢、節(jié)奏、神韻和意義,并進而受到潛移默化的感染和教育,其效果往往勝過喋喋不休的架空分析,“大而化之”教學法的妙處之一正在此。
(二)感化式
不少課文里蘊含著豐富的感情因素,許多文學作品塑造了一個又一個感人的形象,語文教師必須借此潛移默化地感化學生,使他們在不知不覺中受到熏陶和教育,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說:“不但教人知,而且教人感”。
(三)參悟式
語文學習中的“參悟”是對課文意境的品味,陶醉乃至心領神會,要想達到“悟徹”之境界,一是引導學生廣聞博見,二要啟發(fā)學生積累生活體驗,尤其是提高學生對生活的“敏感度”。
(四)開放式
封閉式的“灌”之所以蒼白無力,是因為它忽視了學生個體的特點和他們的求新意識。過多地強調遠景性目標,還養(yǎng)成了“假大空”的習氣。因此,我們不僅要正確對待學生的新觀念,掌握受教者的需求心理,在教法上變封閉式的“灌”為開放式的“導”,以求教育的實效。
(五)評析式
“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痹谡Z文教學中誘導啟發(fā)學生互相質疑解疑,互相分析研討,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也強化了教育效果。而以作文形式讓學生寫一些評析課文思想內容的文藝隨筆,更不失為滲透德育美育的好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