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珊珊
(河北大學文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0)
?
淺析比較文學定義之爭
——邊界性與開放性的權衡
張珊珊
(河北大學文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0)
摘要:對于比較文學的定義,法國學派重視其邊界性,認為比較文學是文學關系史,并將研究對象局限為文學自身、內部的交流,只重視事實存在的影響研究;美國學派在肯定法國學派“文學關系史”觀點的同時,更重視比較文學的開放性,認可美學審美之下的關系,將比較文學擴大到比較文化,不僅包括文學自身的比較,也肯定了文學與其他知識和信仰領域之間的比較,做到了公正客觀,虛實結合。
關鍵詞:比較文學;定義;美國學派;法國學派
關于比較文學的定義,法國學派作為第一個比較文學學派,更重視其邊界性,將比較文學的關注點放在影響研究上;而美國學派在肯定其邊界性的同時,對比較文學的開放性做出了極有價值的解讀,在比較文學的定義詮釋中,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在基亞的比較文學定義中:“比較文學是國際間的文學關系史。比較文學家跨越語言或民族的界限,注視著兩國或幾國文學之間在主題、書籍或感情的交流”,(1)比較文學的主體落到了“國際間的文學關系史”上,基亞在實證的歷史學影響下,將比較文學局限為文學自身、內部的交流,雖然不排除作家的意愿、情感等在文學中的體現(xiàn),但總體來說,法國學派注重可以用事實根據(jù)來解決的問題,將比較文學定義為對關系、歷史等方面的事實存在的文學關系的研究,從而否認了美學關系的層面。而基亞所說的“文學關系史”實際上就是不同國家之間的文學互相“影響”和“被影響”的關系的歷史。
總而言之,法國學派不僅把研究對象縮小到了兩國文學之間,而且從內容把比較文學縮小到了“影響研究”的范圍之內,而法國學派因此又被稱為“影響研究學派”。在這樣的思想指導下,他們反對一切過于寬泛的研究,反對無事實關系的比較,反對文學與其他表現(xiàn)領域的比較。在某種程度上,法國學派將比較文學的研究引入了無休止的實證中,進入了死胡同。
美國學派的亨利·雷馬克認為這種實證主義是缺乏想象力的表現(xiàn):“這種保守態(tài)度的根子顯然在實證主義。……這個時代要求更多(而不是更少)的想象力?!?2)同時,雷馬克指出,影響問題要求研究者有極廣博的知識和精巧的手段,在這兩方面尚有所欠缺的情況下,一些關于影響研究的文章過于注重尋找影響的來源卻忽略更重要的藝術理解和評價的問題。那么,這種“影響研究”對于闡明文學作品的實質所做的貢獻是微乎甚微的。
而美國學派則反其道而行,把平行研究引入比較文學,大力提倡除事實關系以外的美學領域的比較,并且研究文學與其他知識和信仰領域之間的關系,這也是美國學派同法國學派關于比較文學定義方面的根本分歧。在亨利·雷馬克對于比較文學的定義中:“比較文學是超出一國范圍之外的文學研究,并且研究文學與其他知識和信仰領域之間的關系,包括藝術(如繪畫、雕刻、建筑、音樂),哲學,歷史,社會科學(政治、經(jīng)濟、社會學),自然科學,宗教等。簡而言之,比較文學是一國文學與另一國文學或多國文學之間的比較,是文學與人類其他表現(xiàn)領域的比較”,(3)比較文學的主語在這里是“文學研究且研究文學與其他領域之間的關系”。相比法國學派,美國學派對于比較文學的定義顯然更為包容和開放,雷馬克在沒有否定文學關系史的同時,更進一步肯定了文學與其他人類表現(xiàn)領域的比較,從比較文學到比較文化,拓寬了研究的領域范圍。雖然美國學派也同其前輩法國學派一樣更認同事實研究,但他并未局限于此,而是與此同時也認可美學審美之下的關系。這樣虛實結合的高超手段,顯然美國學派更勝一籌。
但是,美國學派對比較文學的定義,竊以為,仍有所忽略。在雷馬克的解釋中,比較文學是“超出一國范圍之外”的文學研究,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其忽略了國家內部具有多元文化的可能性,抹殺了少數(shù)特殊國家內部的文化多樣性。
綜合來看,法國學派和晚清的考據(jù)學有些相似,都帶有一定的時代局限性,片面重視事實研究。而美國學派秉持著客觀公正的態(tài)度,雖開創(chuàng)性地提出在美學的價值尺度下研究,但也并未否定前人的研究成果,將態(tài)度研究與事實研究綜合起來,虛實結合,體現(xiàn)了時代的進步性。
參考文獻:
[1]馬·法·基亞,《比較文學》,北京大學出版社,1983年。
[2]亨利·雷馬克,《比較文學的定義和功用》,張隆溪選編,《比較文學譯文集》,北京大學出版社,1982年。
[3]亨利·雷馬克,《比較文學的定義和功用》,張隆溪選編,《比較文學譯文集》,北京大學出版社,1982年。
中圖分類號:I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4-017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