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方工(發(fā)自北京海淀)
官員豈能癡迷于贊美的“迷藥”
文_方工(發(fā)自北京海淀)
贊美的意思是稱贊、頌揚,贊美的話總是順耳一些,喜好被贊美是自古以來的人之常情,不論什么身份的人都一樣。但特別好這口兒能到癡迷程度的,還是有權(quán)者。歷史上,唐太宗李世民算得上最開明的皇帝了,但是他聽到贊美時的表現(xiàn)簡直就像個搞笑段子:當他被魏征批評,氣得恨不得殺了魏征時,讓皇后一番“主明臣直,所以魏征耿直,正說明陛下英明”的贊美說得心里好爽,雷霆之怒立馬平息。今天依然如此,一些有權(quán)的官員們的喜好并沒有改變,真是多多益善,怎么贊美都不嫌多。官員喜歡贊美沒有錯,并且因為干得好得到肯定,受到贊美也應該。只不過,倘若官員受到贊美的數(shù)量和音量與職務、權(quán)力成正比,即職務越高權(quán)力越大贊美就越多、聲音就越響亮的現(xiàn)象成為常態(tài),卻肯定不正常。
其實,贊美者什么目的都有,好聽的話也有真有假,而且對有權(quán)者的贊美,有很多根本就是不靠譜的違心話,哪能真信?這種道理人們一直在反復地嘮叨著,記入《戰(zhàn)國策》的“鄒忌諷齊王納諫”故事就是著名的一例。說是鄒忌的妻子、小妾、來客等人都稱贊他比城北徐公美,但是鄒忌知道自己不如徐公,進一步想通了贊美自己的人都因為有各自的用意,又舉一反三推己及人,想到了齊王也有同樣問題。于是向齊王進諫說,“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nèi),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果然,齊王聽后鼓勵國人提意見,就使得齊國強大了起來。不過盡管道理說了千千萬,可是權(quán)力金碗盛滿贊美迷藥,誘惑實在太大,藥勁過于霸道,喝它不止可以滿足虛榮心,還可以看到因成功掩蓋錯事丑聞而給上級留下好印象得到重用的前景,所以很多人怎么也拒絕不了。耳聽綿綿不絕的歌功頌德之聲,一旦感覺非常受用且心安理得,非上癮不可,于是出現(xiàn)飄飄然昏昏然五迷三道的精神狀態(tài)就是遲早的事。五迷三道而昏頭昏腦的官員,往往都會自我膨脹,狂妄地以為,除了更大的領(lǐng)導,老子天下第一,是出類拔萃雄蓋一方前程無限的精英,由此逐漸養(yǎng)成目中無人飛揚跋扈獨斷專行的家長制惡習,再也聽不得逆耳的批評。
惡習沒有最大,只有更大。還有更下作的人,會主動利用權(quán)錢誘使他人大唱贊歌。《資治通鑒》中記載的那個被齊威王烹掉的阿大夫,算得上這門功夫的祖師之一。此人沒本事治理好阿城,搞得一塌糊涂問題百出,卻有能耐收買齊威王身邊人天天為自己唱贊歌。不過他遇到了精明的齊威王,于是真相暴露被烹煮而死。今天的一些官員當然“進步”了,還會主動利用媒體宣傳等更多的手段給自己貼金,尤其在自己負責的那一畝三分地里,更能高效控制媒體揀好聽的說,美化現(xiàn)實,掩蓋問題,壓制不滿,遮蔽批評的聲音。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官員癡迷贊美不是只會害他自己,還會帶動和助長曲意逢迎阿諛奉承之風,讓一些人不是放棄尊嚴甘當虛偽的馬屁精,就是為不能保持尊嚴不當馬屁精而倍感痛苦,害人也不淺。這種下作缺德既害己又害人的官員,太容易變?yōu)樨澒倭恕?纯粗苡揽怠⒈∥鮼淼葻o恥貪官,哪一個不是這種人?邊聽贊歌邊缺德,邊缺德邊害人,邊害人邊腐敗。魯迅先生說,孔雀拼命開屏,卻露出屁眼。聽贊美上癮的官員正是這樣,他們自我感覺良好,可是在世人眼里,這種自欺欺人的舉動,和安徒生童話《皇帝的新裝》里那個皇帝沒有兩樣,都是低智商的蠢人。
必須說,官員聽贊美過癮、上癮,是病,得治!不然不能建設好執(zhí)政的黨和政府,不能凈化風氣保護官員,不能贏得民心。針對權(quán)力監(jiān)督不到位的病根,靠譜的辦法,是依照憲法好好保護公民當家作主的民主權(quán)利,加強自下而上包括輿論批評在內(nèi)的各類監(jiān)督,營造上級不能再以贊歌數(shù)量和音量為用人標準,下級不必放棄尊嚴唱贊歌討好上級,公民充分行使權(quán)利積極參與監(jiān)督的政治生態(tài)。這樣官員就不能隨心所欲地濫用權(quán)力,于是達到祛病強身,保持明明白白的頭腦和干干凈凈的行為的目標。
(作者系北京市檢察院第一分院原副檢察長、第四屆中國十大杰出檢察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