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青
摘 要:2010年《侵權責任法》正式施行,規(guī)定了第三人侵權下安全保障義務人的補充責任,但在司法實踐中卻突破了立法的限制,出現(xiàn)了負有安全保障義務人的人承擔連帶責任、按份責任等情況,本文就以我國當下的理論界,對安全保障義務領域是否適用補充責任存在的兩種學說為依托,來印證這一觀點。
關鍵詞:安全保障義務;補充責任;自己責任說
2010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正式實施,該法第37條第二款及第40條均規(guī)定了在第三人侵權下安全保障義務人的補充責任,以立法的形式確定了下來。但在當前學界對安全保障義務人補充責任存在質(zhì)疑,反對的學者認為補充責任這種特殊的的責任形式?jīng)]有存在的必要性并且在司法實踐中有一定的判決進行佐證,我同意后一種觀點,在第三人侵權下安全保障義務人承擔的責任不僅僅局限于補充責任,還有包括連帶責任、安份責任等,并且適用安全保障義務的主體也不應僅僅局限于立法中所規(guī)定的。
一、對補充責任的討論
(一)學說理論界的爭議
在我國當下的理論界,對安全保障義務領域是否適用補充責任存在著兩種聲音:
1、肯定說
該學說為當下主流,也是我國《侵權責任法》中的規(guī)定,《侵權責任法》第37條第二款規(guī)定“因第三人的行為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第三人承擔侵權責任;管理人或者組織者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的,承擔相應的補充責任。”與第40條規(guī)定的“教育機構的補充責任”。
2、否定說
該學說認為將安全保障義務領域中的責任認定為補充責任是不合理的,但是這得與上述主體進行區(qū)分,不僅局限于《侵權責任法》規(guī)定主體,當下此學說中又有兩種觀點
(1)國際慣例說。該說的代表學者張民安教授認為,基于安全保障義務的侵權補充責任違反民法基本原理(全部賠償和過錯責任),背離比較法上的通行做法,違背訴訟的效率原則,損害原告利益進而,主張遵循國際慣例,對涉及違反安全保障義務的不作為侵權采用一種非“共同的”,連帶責任方案,即一般所謂的“不真正連帶責任”規(guī)則1。
(2)自己責任說。中國人民大學王利明教授主持的《中國民法典學者建議稿》第1859條規(guī)定:“安全保障義務人沒有盡到安全保障義務而導致顧客或參與活動者的人身或財產(chǎn)遭受第三人侵害的,由實施侵權行為的第三人與安全保障義務人承擔連帶賠償責任?!本唧w負責該條起草的程嘯博士對不采用補充責任的理由作了詳細解釋,其核心在于:補充責任的實質(zhì)是將第三人作為終局責任人,但實際上“安全保障義務人”由于沒有盡到合理限度范圍的安全保障義務就表明了他具有過錯,此種過錯行為與受害人的損害之間也存在相當因果關系,因此該義務人本身就應當承擔一定的賠償責任,而不能將其本身就應當承擔的賠償責任轉嫁給第三人?!苯趧⒑0膊┦繉τ诎踩U狭x務人承擔補充責任的批駁意見與程嘯基本一致,他認為基于安全保障義務的侵權補充責任違背了自己責任的原理:該類補充責任人具有一般的可歸責性(過錯),應當對自己的過錯承擔最終的責任份額$而不是由他人來代受。自己責任說的核心在于安全保障義務人理應承擔與其過錯和原因力相當?shù)慕K局責任而非補充責任這樣的非終局責任形式,這也印證了補充責任人在承擔補充責任后不可全部追償。
(二)侵權的構成要件分析
1、適用安全保障義務的主體
由于《侵權責任法》采取的是一種“狹義的安全保障義務”,將該義務僅僅針對該法第37條第二款的公共場所的管理人和群眾性活動的組織者以及第40條的教育機構,這就大大限制了該理論的適用范圍,也間接限制了補充責任的應用空間?!肚謾嘭熑畏ā飞嫌嘘P補充責任的適用范圍限制在直接侵害人與安全保障義務人處于“不同的責任層次或級別”的場合。雖然該方案在國內(nèi)民法理論和實務界居于主導地位,但其在理論上有一定的問題,如果只有侵權責任法規(guī)定的情況才可以適用安全保障義務人在第三人侵權下承擔補充責任規(guī)則,那么理論和司法實踐中與其類似的在其他領域中的義務人依法定或約定對不特定的第三人負有同樣性質(zhì)的安全義務,為什么就不能適用同樣的規(guī)則呢? 例如,目前在我國最高人民法院的相關司法解釋中出現(xiàn)于會計、金融等專業(yè)服務領域的“事實上的補充責任”即屬于這一范疇。主張該義務及違反該義務的補充責任適用于一切對他人的人身或財產(chǎn)負有安全保障(或安全注意)義務的人,即“廣義的安全保障義務”模式(簡稱“廣義模式”)。(據(jù)此負有安全保障義務的主體范圍就不僅僅局限于立法上所規(guī)定的那幾種。
2、安全保障義務人的過錯
所謂的安全保障義務指的是如若行為人對于他人的人身或財產(chǎn)將要或者正在遭受其自身或與其自身有某種特定關系的其他人的侵害能夠合理的預見,那么就需要其采取合理的防范措施和承擔合理的注意義務,來預防和避免這種侵害行為的發(fā)生,不致使他人人身或者財產(chǎn)遭受損害。一是物的安全保障義務,二是人的安全保障義務也就是說行為人只要同其他人存在某種特定的關系,就需要對他人的財產(chǎn)和人身權利承擔安全保障義務,以保障他人不受第三人的犯罪行為或侵權行為損害的義務,反之,就有承擔侵權責任的可能。
對于違反安全保障義務的過錯的認定,目前學者們比較一致的觀點是:要看安全保障義務人是否已經(jīng)盡到了合理限度內(nèi)的安全保障義務。具體要考慮:其有沒有達到了法律、法規(guī)、規(guī)章或者操作規(guī)定等所要求達到的注意程度,或者是否達到了同類經(jīng)營者、組織者所應當達到的通常注意程度,或者是否達到了一個誠信、善良的經(jīng)營者、組織者應當達到的注意程度。
3、未履行義務與損害結果又一定的因果關系
在安全保障義務領域的補充責任中,第三人侵權行為直接獨立引起了損害結果的發(fā)生,但是假如安全保障義務人按照規(guī)定履行了合理限度內(nèi)的安全防范義務,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將第三人實施侵權的可能性減少,或者對于損害結果的減少能夠起到一定的作用,那么安全保障義務人這種沒有在合理限度內(nèi)履行安全保障義務的行為就是與損害結果有一定的因果關系的。第三人侵權情況下,損害的發(fā)生是由第三人的直接侵權行為所導致,安全保障義務人的消極的不作為僅是間接原因。對于安全保障義務人消極的不作為與被害人的損害的發(fā)生之間的因果關系的認定,王澤鑒先生持這樣的觀點“倘若有作為即得防止結果之發(fā)生,因其不作為乃至他人之權利受到損害時,則不作為與權利受損害之間有因果關系”。2張新寶教授也認為,作為一種不作為的侵權,應當從“如果義務人達到了應有的注意程度、實施了其應當實施的作為行為,是否可以避免或者減輕損害后果”的角度來理解。
四、對當前補充責任的分析
補充的侵權責任,是多個責任主體對同一損害后果承擔共同責任時的一種侵權賠償責任,簡稱為補充責任或補充賠償責任。補充責任主要發(fā)生在一個侵權行為造成的損害事實產(chǎn)生了兩個相重合的賠償請求權的情況下,法律規(guī)定權利人必須按照先后順序行使賠償請求權。只有排在前位的賠償義務人的賠償不足以彌補損害時,才能請求排在后位的賠償義務人賠償。在這樣的案件中,后位賠償義務人承擔的侵權責任為補充的侵權責任。
參考文獻:
[1] 李中原.中外法學Vol.26,No.3(2014).論違反安全保障義務的補充責任制度.
[2] 王利明,楊立新.侵權行為法.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
[3] 袁秀挺.論共同責任中補充責任的確認和適用——兼與非真正連帶責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