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婷
?
陽春白雪與水墨江南——談昆曲與蘇劇的異同
■邵婷
摘要:昆曲和蘇劇都發(fā)源于蘇州,這兩個劇種的關系一直非常密切,老一批演員都是昆、蘇劇目兼修兼演,表演技藝則相互影響。本文試就二者的異同做一個比較。
關鍵詞:昆曲蘇劇異同
昆曲是我們國家的劇種,它也是最古老的劇種之一,它發(fā)源于江蘇省太倉南碼頭,已有600多年歷史,昆曲被稱為“百戲之祖”,它是元末明初蘇州昆山的曲唱藝術體系,揉合了唱念做打,有“百戲之母”的雅稱。2001年5月18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宣布第一批“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單中,就有昆曲。
蘇劇是我們蘇州獨有的劇種,它是由花鼓灘簧和南詞以及昆曲合流而成的漢族戲曲劇種,其前身是起源于江蘇蘇州地區(qū)的曲藝蘇灘,是一種坐唱的表演方式。后來蘇劇受昆劇的影響站起來表演,才成了現(xiàn)在揉合了唱念做打,樸實、細膩、注重內心體驗的獨特風格。2006年5月20日,蘇劇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下面我就唱腔、音樂以及表演形式上,分別對昆曲與蘇劇的關系以及差異做一個比較。
昆曲,是中國古老的戲曲聲腔、劇種,原名“昆山腔”或簡稱“昆腔”,昆曲早在元末明初之際產生于江蘇昆山一帶,清代以來被稱為“昆曲”,現(xiàn)又被稱為“昆劇”。也是中國漢族傳統(tǒng)文化藝術,特別是戲曲藝術中的珍品,被稱為百花園中的一朵“蘭花”。昆曲與起源于浙江的海鹽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陽腔,被稱為明代四大聲腔,同屬南戲系統(tǒng)。
昆曲(昆山腔)開始只限于蘇州一帶,后來萬歷年間,以蘇州為中心擴展到長江以南和錢塘江以北各地,并逐漸流傳到福建、江西、廣東、湖北、湖南、四川、河南、河北各地,同時還流入北京,到了清代,由于康熙喜愛昆曲,更使之流行。這樣昆山腔便成為明代中葉至清代中葉影響最大的聲腔劇種。
蘇劇受到過昆劇藝術多方面的哺育和滋養(yǎng)。蘇劇前身是蘇灘,蘇灘又分為前灘和后灘。蘇劇前灘的產生,曾經聽老一輩的老師說過,據(jù)說因為清王朝的一個皇帝死后,三年中不準吹笛演昆曲,宮中許多昆曲演員回到自己的故鄉(xiāng),為了生存,蘇州的錢某人把昆曲的笛子換成了二胡,把昆曲腳本中深奧典雅的文詞,改成通俗的文詞,就有了坐唱式的前灘,當時其實是錢灘,后因諧音誤傳成為了前灘,也稱全灘。后灘是詼諧戲,較多保存民間灘簧特色。以地方習尚、風土人情為主要內容,多為一旦一丑的對子小戲。輕松活潑,隨意穿插,由于演唱時油腔滑調,笑料百出,亦稱油灘。此外,還有一個人獨唱的賦,因能及時編唱時事新聞而風行一時。
蘇劇前生蘇灘在清代乾隆年間就已在江浙一帶盛行,并流行到江西、福建等地。在這些地區(qū),它被吸收到當?shù)氐膭》N里面,現(xiàn)在浙江的婺劇、和劇及江西的贛劇中都保留著對白和南詞的劇目,稱為“南詞”或“灘簧”。清乾隆后,昆曲開始衰落,不少昆曲藝人開始改唱蘇灘,從而進一步促進了蘇灘的發(fā)展。
蘇劇前生由于是灘簧,它所唱內容不拘一格,沒有規(guī)定的唱腔,雖然像昆曲那樣“字正、腔圓、板準”,但比昆曲自由得多,有著個人的特色,有著濃厚地方氣息,輕柔委婉、圓潤幽妙。蘇劇音樂唱腔的來自于昆曲曲牌,南詞以及灘簧曲調。受到昆腔的影響,音樂風格婉轉清麗、細膩動人,具有江南風味。
昆曲與蘇劇在文學、音樂方面都有著淵源關系,不過昆曲在曲調上,分為南曲和北曲。南昆以蘇州白話為主,北昆以大都韻白和京白為主,在唱腔上昆曲有著規(guī)范標準的唱腔。
我是一名蘇劇演員,也是昆曲科班出身,覺得蘇劇比昆曲難唱,簡單來說昆曲有著規(guī)范固定的唱腔,而蘇劇比較自由,要自己尋找適合自己、適合作品的唱腔。
蘇劇是在本世紀的40年代由蘇灘形成的。由于蘇灘對清唱極為倚重,所以化妝扮演人物的蘇劇也很看重唱念。蘇劇主要吸收昆劇以及一些其它劇種的藝術營養(yǎng),在劇目、表演、音樂、舞美等方面逐步的發(fā)展和規(guī)范化?,F(xiàn)在蘇劇的表演的手眼身法步以及它的舞臺藝術主要是從昆曲演變而來,它把昆劇表演藝術作為一個整體吸收融化了。
蘇劇和昆曲表演形式的最大區(qū)別還是在于唱念,蘇劇唱念偏蘇州話的中州韻,昆曲唱念則是偏普通話的中州韻,在唱曲上蘇劇有著自己的音樂唱腔,主要以胡琴、板鼓為主要伴奏樂器。昆曲的音樂屬于聯(lián)曲體結構,簡稱“曲牌體”。它所使用的曲牌,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大約有一千種以上,主要以曲笛,板鼓為主要伴奏樂器。
昆曲在以前是唱給達官貴人王孫公子聽的,它凝聚了中國古代文人墨客對美學追求以及藝術創(chuàng)造。它是文人雅趣的典范,士大夫的文化修養(yǎng),有著獨特的文化品位。昆曲唱詞優(yōu)美婉轉,但要有一定的文化修養(yǎng)才能理解看懂,遠離了老百姓。
蘇灘以前是多為商界人士習唱,自娛自樂,稱為清客,同時也面對老百姓。蘇劇唱詞通俗易懂,它是昆曲的通俗化,更貼近老百姓。
昆曲有極高的技巧,它有唱、念、做、打這四個方面的要求。昆曲演員必須在這幾個方面兼?zhèn)洹N枧_呈現(xiàn)亦最為完美與出色。我的老師曾經說過在戲曲舞臺上,每一個動作都可以拍照,它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是生活的擴大化及美化。好的蘇劇演員為提高技藝最好的辦法是學習昆曲。中國戲曲自形成以來,一直在舞臺上演出流傳,隨著時代的前進變化,從劇本到唱腔以及表演不斷變化改革,昆曲則是變化最少的,它保留較多的戲曲傳統(tǒng)特點,劇目又極為豐富,是蘇劇需要學習的。
現(xiàn)在昆曲和蘇劇由于流行文化和現(xiàn)代藝術的沖擊很大,都面臨著失傳。由于觀眾的銳減,劇團生存艱難,需要搶救和保護。我愛蘇劇,也愛昆曲,希望有更多的人來關注它們。
參考文獻:
[1]冀洪雪.蘇劇現(xiàn)狀與前景的思考[J].蘇州教育學院學報.2012年6月第三期29-32.
[2]朱恒夫.論昆曲與蘇劇的關系[J].江蘇社會科學.2012年第一期178-184.
[3]程宗駿.蘇劇發(fā)展史考[J].中華戲曲. 1997年第二期194-211.
[4]周有良.他山之石未必攻玉——從蘇劇昆劇兩個劇種的關系談蘇劇[J].藝術百家. 1989年第三期37-39.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