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寶松 劉霞
摘要:目的 探究分析不同中成藥對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的血液流變學影響。方法 選擇2012年4月~2014年8月來我院診治的120例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實驗組1、實驗組2、實驗組3,每組患者40例。所有患者均給予常規(guī)西藥治療,實驗組1患者在常規(guī)西藥治療基礎(chǔ)上加用丹紅注射液,實驗組2患者在常規(guī)西藥治療基礎(chǔ)上加用銀杏葉注射液,實驗組3患者在常規(guī)西藥治療基礎(chǔ)加用川芎嗪氯化鈉注射液,分別檢測三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血液流變學指標,并比較三組患者的臨床療效。結(jié)果 經(jīng)過治療,三組患者的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中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纖維蛋白原以及血漿粘度均較治療前顯著降低,均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實驗組1患者的治療后5項血液流變學指標的水平均較實驗組2、實驗組3 的血液流變學指標的水平明顯低,均具有顯著顯著性差異(P<0.05);實驗組2與實驗組3治療后5項血液流變學指標的水平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經(jīng)過治療,實驗組1患者的總有效率均較實驗組2、實驗組3高,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2與實驗組3的總有效率無顯著差異(P>0.05)。結(jié)論 丹紅注射液能夠顯著降低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的5項血液流變學指標,其臨床療效均較銀杏葉注射液和川芎嗪氯化鈉注射液高,是一種臨床上廣泛推廣的治療方法。
關(guān)鍵詞:急性冠脈綜合征;丹紅注射液;銀杏葉注射液;川芎嗪氯化鈉注射液;血液流變學;臨床療效
急性冠脈綜合征(ACS)是以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不穩(wěn)定、破裂、血管收縮和局部血栓形成,導致部分或全部血管阻塞為病理基礎(chǔ)的一組臨床綜合征。其包括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脈綜合征[1]。中醫(yī)學認為,急性冠脈綜合征(ACS)根據(jù)其臨床癥狀應歸屬于“胸痹”“真心痛” “心痛病”等范疇[2]。早在漢代醫(yī)學家張仲景編著的《金匱要略》中記載了該疾患的癥狀、病因病機以及治療方案??茖W研究表明,改善血流動力學指標、降低血液黏度是治療該病的一種重要的策略。本文選擇2012年4月~2014年8月來我院診治的120例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使用三種中成藥治療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觀察三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血液流變學指標的變化以及臨床療效。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2年4月~2014年8月來我院診治的120例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實驗組1、實驗組2、實驗組3,每組患者4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中華醫(yī)學分會心血管病學分會擬訂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診斷和治療指南》[3]、《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脈綜合征的診斷和治療指南》[4]。其中,實驗組1男性22例,女性18例;實驗組2男性21例,女性19例;實驗組3 男性23例,女性17例。三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病因等方面兩兩比較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1。
1.2方法 所有患者根據(jù)病情,分別給予控制危險因素基礎(chǔ)上持續(xù)吸氧,改善循環(huán),抗血小板,抗凝、血管擴張劑、強化降脂等常規(guī)治療措施[5];實驗組1患者在常規(guī)西藥治療基礎(chǔ)上加用丹紅注射液,40 ml/次,加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40~60滴/min,治療1次/d;實驗組2患者在常規(guī)西藥治療基礎(chǔ)上加用銀杏葉注射液 15 ml,靜脈滴注,15~20 ml/次,加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稀釋后緩慢滴注,1次/d;實驗組3患者在常規(guī)西藥治療基礎(chǔ)上靜脈滴注川芎嗪氯化鈉注射液,100 ml,1次/d。所有患者連續(xù)治療2個療程。
1.3觀察指標 采用血液流變學測定儀測定三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血液流變學指標,觀察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中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纖維蛋白原以及血漿粘度等5項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三組患者的臨床療效。
1.4療效判定[5] 療效判定主要根據(jù)臨床癥狀、體征以及心電圖、心功能四個方面劃分:顯效:心前區(qū)疼痛、胸悶、呼吸困難、疲乏、出汗基本消失,心電圖明顯好轉(zhuǎn),心功能正常;有效:上述癥狀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但未達到顯效標準, 心電圖有所好轉(zhuǎn),心功能改善Ⅰ級;無效:與治療前比較無明顯變化。
1.5統(tǒng)計學處理 數(shù)據(jù)處理軟件包為SPSS 16.0,計量的比較采用t值檢驗,計數(shù)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有顯著性差異。
2 結(jié)果
2.1三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 經(jīng)過治療,三組患者的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中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纖維蛋白原以及血漿粘度均較治療前顯著降低,均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實驗組1患者的治療后5項血液流變學指標的水平均較實驗組2、實驗組3 的血液流變學指標的水平明顯低,均具有顯著顯著性差異(P<0.05);實驗組2與實驗組3治療后5項血液流變學指標的水平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2三組患者的臨床療效的比較 經(jīng)過治療,實驗組1的總有效率為92.5%,實驗組2與實驗組3的總有效率分別為70.0%、67.5%,均較實驗組1的總有效率低,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實驗組2與實驗組3的總有效率無顯著差異(P>0.05),見表3。
3 討論
血液流變學是研究血液的流動性變形性規(guī)律的科學。已廣泛應用于臨床,對心腦血管疾病的診斷、療效觀察、預后判斷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故改善血流動力學指標、降低血液黏度是治療急性冠脈綜合征(ACS)的一種的重要方案。
急性冠脈綜合征(ACS)根據(jù)其臨床癥狀應歸屬于“胸痹”“真心痛” “心痛病” “厥心痛”等范疇。陰寒、瘀血、痰濁等痹阻心脈而發(fā)病。一般認為本病的主要病機為心脈痹阻,其病位在心[6]。故活血化瘀為本病的治療重點。現(xiàn)代中藥藥理學表明許多活血化瘀藥物可以改善血液流變學,抑制患者血小板的生成,顯著降低血漿粘度。
丹紅注射液中主要含有丹參和紅花,丹參可緩解心絞痛及臨床癥狀,改善微循環(huán),使血流速增快,紅細胞2,3-二磷酸甘油酸(RBC2,3-DPG)增高[7],顯著改善血液流變學,抑制患者血小板的生成,顯著降低血漿粘度[8];紅花黃色素有增加冠脈血流量及心肌營養(yǎng)性血流量的作用[9]。因此,丹紅注射液中丹參和紅花的共同的作用之下,能夠顯著改善患者的血流動力學指標。本文研究表明,加用丹紅注射液實驗組1患者經(jīng)過治療,該組患者的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中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纖維蛋白原以及血漿粘度均較治療前顯著降低,均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銀杏葉注射液的主要成分是銀杏葉,可擴張血管、增加血流量,改善心腦血管循環(huán),在缺氧情況下保護腦和心肌細胞。另外可降低血中甘油三酯,在抗氧化作用等方面較強,但緩解血漿粘度等作用較丹紅注射液弱;川芎嗪氯化鈉注射液主要有川芎嗪,其主要的作用為擴張外周血管,增加冠脈血流量,抑制血小板等[10],改善外周循環(huán)作用較強,但在緩解血漿粘度等作用較丹紅注射液弱。本文研究表明,加用銀杏葉注射液和川芎嗪氯化鈉注射液的實驗組在改變血液流變學的能力方面較加用丹紅注射液的患者較弱,且臨床療效較加用丹紅注射液的患者低。
綜上所述,丹紅注射液能夠顯著降低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的5項血液流變學指標,其臨床療效均較銀杏葉注射液和川芎嗪氯化鈉注射高,是一種臨床上廣泛推廣的治療方法。
參考文獻:
[1]喬樹賓.阜外心血管病醫(yī)院系列叢書.冠心病診療進展[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3:345-416.
[2]王永炎.中醫(yī)內(nèi)科學[M].2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7,2.
[3]中華醫(y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編輯委員會.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診斷和治療指南[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10,38:375-687.
[4]中華醫(y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 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編輯委員會.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脈綜合征的診斷和治療指南[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12,40:353-367.
[5]醫(yī)學界心血管頻道.2014AHA/ACC指南更新:更積極的治療策略,更積極的抗血小板治療.2014/09/25.
[6]丁偉紅.中西醫(yī)結(jié)合治療急性冠脈綜合征40例[J].光明中醫(yī),2009,26(9):1873-1874.
[7]柴瑞震.丹參的藥理研究近況[J].中國中醫(yī)藥科技,2003,10(6):390-392.
[8]劉平,劉乃明,徐列明,等.丹參酸乙對四氯化碳體外損傷原代培養(yǎng)大鼠肝細胞的直接保護作用[J].中國中藥雜志,1997,22(5):303.
[9]樸永哲,金鳴,藏寶霞,等.紅花黃色素改善缺氧心肌能量代謝的研究[J].中草藥,2003,34(5):436.
[10]梁愛群.川芎嗪的藥理及機理研究[J].時珍國醫(yī)國藥,2005,(6):532-533.
編輯/羅茗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