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欣
摘 要:小學語文是以后孩子學習的基礎,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小學階段的學生也存在著注意力差,學習效率低等問題,因此,結合近些年教學實際分析了如何有效提升小學語文課堂的教學效率。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
一、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現狀分析
在當前新課改逐漸深入的背景下,每個學科的教學都出現了一定的變化。作為小學階段最重要學科的語文,為了適應當前的發(fā)展也出現了一定的變化,從以前的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形式變?yōu)橐詫W生作為主體的教學形式,而傳統(tǒng)的教學形式被現代化的教學理念以及手段而代替。從目前的形式來看,課堂雖然實現了解放孩子天性的目的,變得活躍,但是從實際來看,課堂教學效率并沒有獲得提升。分析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種:(1)一部分語文教師對于語文新課程的理解存在誤區(qū),在課堂教學中沒有把握好將課堂還給學生的尺度標準,導致一部分學生在課堂上變得過于活躍,因為理解出現了一定的偏差,導致課堂紀律渙散,進而攪亂了課堂教學的秩序,影響教學進度。(2)一部分語文教師在教學中雖然使用了全新的教學理念和方法,但是因為教師長期以來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以及教學進度的壓力,往往依然實行的是灌輸式的教學形式,只是在課堂中加入了一些談論以及提問,但是往往對整體教學并沒有起到較大的作用。
二、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提高措施分析
1.合理使用教材
著名語文教育家范祥善曾經說過:“宜善用教科書而不為教科書所用。教科書,死物也。教授國文,舍而弗用固不可,用之不當,其害立見。善教授者,一時間內,變化多端。務使兒童對于教科書,若醴泉之甘美,而郯郯有味。能觸類旁通,增長見識,啟發(fā)思維,則是上乘。故以教科書為文字之借徑則可,以兒童為教科書之奴隸則不可?!币虼?,語文教師在課前應該熟讀教材,把握教材中的思想,進而在這個基礎上實現超越以及發(fā)展教材,同時恰當合理地使用教材,使得語文教學可以充分體現出語文學科的工具性以及人文性,促使學生可以積累一定的語文知識,不斷提升語文素養(yǎng),同時還需要及時挖掘出教材中可以創(chuàng)新的因素,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意識,展開與教材內容相關的種種語文活動,同時也可以提升學生的具體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實現其全面發(fā)展。
2.現代信息技術輔助教學
在新課改不斷深入的背景下,多媒體也慢慢出現在各個學校的課堂教學中,同時在教學中承擔著輔助教學作用。作為存儲和傳遞教學信息的重要載體,可以實現聲音、圖像、文字綜合于一體的作用,可以實現彌補傳統(tǒng)教學缺陷的作用。首先,利用多媒體可以實現具象化,多媒體可以立體展示教學內容,將學生不容易理解的知識實現具象化以及形象化,進而可以較好地解決教學過程中的難點。其次,多媒體信息承載量比較大,可以在課堂上擴展內容,語文學習重在積累,通過多媒體教學可以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在潛移默化中提升語文成績。最后,多媒體傳輸速度比較快,可以第一時間將知識傳遞給學生,小學語文教師應該看到多媒體的優(yōu)勢,更好地幫助學生掌握以及理解語文知識。
3.組織小組合作學習
在組織小組合作學習中,應該做到科學分組,對于學生個體差異有清楚認識。由于學生的知識基礎、學習態(tài)度以及理解能力的不同,導致學生的成績也有所不同。如果教師把同一層次的學生放在同一個小組內,有可能會出現組內討論兩極分化的狀況,談論爭搶和鴉雀無聲,如此反而達不到想要的學習效果。因此,在教學中應該堅持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在學生身心發(fā)展特點的基礎上,而進行合理分組,保證培優(yōu)補差,確保小組之間公平競爭。與此同時,在分組的過程中,教師應該明確組內學生的角色,比如具有良好協(xié)調能力和組織安排能力的可以擔任小組長,口頭表達較好的學生來擔任匯報員,調動起每一個學生的積極性。
在小組討論中,應該留夠充足的時間,進行點撥。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學生作為主體,教師需要給學生留夠充足的討論時間,促使其可以自主、合作探究。避免在提問后學生還沒有深入思考就將答案給出來。如此一來,合作學習只會變?yōu)橐环N形式,在合作學習中需要注意的是,雖然課堂的主體依然是學生,學生應該有充足的談論時間,但是應該把握尺度,不能讓學生隨意暢談,教師應該做好點監(jiān)督和提醒工作,保證小組合作學習的有序進行。
從總體上說,提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措施比較多,而我們需要在課堂教學中不斷實踐、總結、反思以及創(chuàng)新,進而深入實現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應該通過自己觀察,找到屬于自己的教學方法。
參考文獻:
[1]吳龍.淺談如何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J].新課程學習,2011(9):76-77.
[2]韓書志.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提高的對策探索[J].中華少年,2015(26):47.
[3]張一浩.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方法摭談[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2(9):212.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