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爽 賈麗軍
摘 要:牛泄瀉,亦稱“牛腹瀉”,是指排便次數(shù)增多,糞便稀薄,或瀉出如水樣。古人將大便溏薄者稱為“泄”,大便如水注者稱為“瀉”。牛泄瀉一年四季均可發(fā)生,但以夏秋兩季多見。臨床上要根據不同主證,進行論治。
關鍵詞:泄瀉;中醫(yī)辨證;治療
牛泄瀉,亦稱“牛腹瀉”,是指排便次數(shù)增多,糞便稀薄,或瀉出如水樣。是牛常見的一種以消化障礙為主的疾病。臨床上以排便次數(shù)增多、糞便稀薄、或瀉出如水樣為主證。本病病因復雜、不季節(jié)同發(fā)的生瀉泄,臨床癥候也頗不一致,臨床所見,類型甚多,按病因病機可分為寒濕泄瀉、濕熱泄瀉、脾陽虛泄瀉、腎虛泄瀉、傷食泄瀉、肝氣乘脾泄瀉,此外,中毒、胃寒涼藥物太過,某些傳染病,寄生蟲病都可引起泄瀉等。其病因主要有飼養(yǎng)管理不當、飲喂不節(jié)、勞役過度,或平素體質虛弱、或寒濕、濕熱內侵所致。發(fā)生泄瀉的牛往往有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消瘦、脫水、貧血等癥狀,輕者生產使役能力下降、重者終因營養(yǎng)缺乏而斃命。由于引起泄瀉的病因病機不同,因而在治療原則的確立和用藥上也各有所異,臨床上要臨床上要根據不同主證,進行論治。
一、寒濕泄瀉
1.主證 :糞便稀薄,甚至瀉下如水,次數(shù)增多,草料不化,糞便臭味不大,腹痛腸鳴,欲臥不臥,泄瀉次數(shù)遇冷加重,遇暖較輕。耳、鼻、四肢發(fā)涼,口色淡白,口津滑利。
2.證候分析 :多因棚圈不完善、冬季多食霜凍草料、或使役后暴飲冷水等,導致寒濕內侵,冷熱相擊,陰寒內盛而寒濕傷于脾胃,導致寒凝氣滯,清陽不升,濕困中焦而致脾陽不振運化無權,升降失司使水濕下注,大腸清濁不分而發(fā)泄瀉。因寒客小腸,氣機受涼阻滯不通則痛,故疼痛劇烈。
3.治療 :溫中散寒,健脾利水。
4.方藥 :蒼術、厚樸、陳皮、甘草、白術、肉桂、豬苓、澤瀉、茯苓、生姜、大棗。
二、濕熱泄瀉
1.主證 :瀉糞如漿,赤穢腥臭難聞,或帶血絲、或帶粘液,腹痛不安,頻繁回頭顧腹。發(fā)熱、口渴喜飲,食欲、反芻廢絕,尿短赤,口溫高、口色黃膩,鼻鏡干而無汗,脈洪數(shù),耳尖及體表發(fā)熱,精神沉郁,喜站于陰涼處。重者臥地不起、肛門失禁,里急后重,眼窩下陷,脈細數(shù),精神極度沉郁,頭頸搭于右側腹璧。
2.證候分析 :多因長期飼喂大量精料、食多傷脾、運化傳導失調,水濕內聚,久而化熱。或外感暑熱之邪、暑邪夾濕,使?jié)裥盁岫痉e于腸中,損傷血絡,熱腐為膿,故糞中常見大量膿血并有惡臭,腹中疼痛而頻繁努責。脾主運化而惡濕,濕熱之邪蘊結脾胃,受納運化失職,所以食欲、反芻廢絕。濕邪內困、口內粘臭而不干。
3.治療 :清熱解毒、燥濕利水。
4.方藥: 白頭翁、黃柏、黃連、秦皮、金銀花、連翹、花粉。
三、脾虛泄瀉
1.主證: 糞便稀薄,糞水齊下、精神倦怠、喜臥懶動、食欲減少、肛門松弛、病程較長。
2.證候分析:多因飼養(yǎng)管理不良,饑飽不均,勞役過度,配種太過,或外感風寒或寒濕內侵等所致,脾虛氣血無生化之源,是以氣血雙虧、使筋骨失養(yǎng)故而身形消瘦,肷吊毛焦。久之,眼眶深陷,神衰力乏,后肢浮腫,口色淡白,脈象沉細久。
3.治療: 補中益氣、燥濕止瀉。
4.方藥 :黨參、茯苓、蒼術、厚樸、陳皮、甘草、生姜、大棗。
四、腎虛泄瀉
1.主證: 久瀉不止,糞便落地四濺,天寒愈甚,且泄瀉多在半夜或凌晨發(fā)生。食欲、反芻減少,精神沉郁、臥多立少、低頭耷耳,腰胯無力。喜食異物,腹下、下頜水腫,頑固的糞內完谷不化,肛門失禁、糞水外溢,眼窩深陷,皮膚彈性差。鼻鏡干而發(fā)涼,口色淡白、脈細弱。
2.證候分析: 命門之火能蒸運脾土以助脾陽之運化,若命門火衰不能幫助脾胃腐熟水谷和消化吸收,則脾失健運,腎關不固,固久瀉不止。而久瀉遷延,損傷脾氣,氣虛日久,脾陽亦虛,使水谷不能運化而完谷瀉下。脾虛而遇凌晨木旺或半夜陰盛使瀉泄加劇。腎主二便,腎虛則下焦失固故肛門失禁,久瀉而成滑瀉。久瀉傷津損液可使眼窩下陷、皮膚彈性降低。脾腎兩虛氣血不足便見口色淡白脈遲細。此病多由脾虛腎陽缺乏后天水谷精氣的補充以致腎陽亦虛,不能溫煦脾土導致脾腎兩虛之傷精損液證。
3.治療原則: 溫腎暖脾,固腸止瀉,斂陰 補氣。
4.方藥: 煨肉豆蔻 五味子 烏梅 訶子 肉桂 黨參 黃芪 焦白術 茯苓 山藥 附子 陳皮
五、傷食泄瀉
1.主證 :回頭顧腹,站立不臥,行走困難。腸鳴腹痛、瀉糞酸臭、內夾有未消化草谷,瀉后痛減、瘤胃堅實或內充滿液體、蠕動減弱或消失。食欲、反芻停止,腹脹、呃氣酸臭,舌垢濁、苔厚膩、脈實數(shù),有過食史??诳?、鼻鏡干燥。
2.病因病機 :過食難以消化的草料,傷害脾胃,脾不磨,草不化,而成泄瀉,患牛食欲減少或廢絕,反芻減少或停止,肚腹脹滿,隱隱作痛,大便稀溏,黃膩,脈象滑數(shù)。
3.治則 :消積導滯、清熱利濕。
4.方藥: 青皮 枳實 玉片 大黃 神曲 麥芽 萊菔子 木通 芒硝
六、肝氣乘脾泄瀉
1.主證 :弓腰翹尾,瀉下溏薄,夾有未消化的草料,味酸臭,小便短少,腹部 微脹,牽行后肢橫擺,精神沉郁,瘤胃蠕調緩慢,食欲不振,舌苔黃膩,口色青黃,脈弦。
2.病因病機:多因牛勞役過度,肝失條達,肝氣橫逆而乘脾土,脾失健運而積濕于腑, 故腹內脹痛不舒,行走后肢橫擺;清濁不分。
3.治療 :補中益氣、健脾止瀉。
4.方藥: 黨參 黃芪 白術 山藥 茯苓 五味子 烏梅 訶子 陳皮 甘草
七、結語
泄瀉是癥候群,病因復雜,因此治療泄瀉辨證施治是非常重要的,辨證不準,治療原則錯誤,不但起不到治療作用,反而會使泄瀉進一步惡化。臨床治療時既要標本兼顧,又不要盲目澀腸止瀉,否則會導致污穢不潔之物滯留腸內,使邪不能去而加重病情,要針對病因而治,使邪去瀉自止或補其虛復其氣。使,則瀉既得止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