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權(quán)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讀寫能力是學習和工作的重要條件,必須著力培養(yǎng)?!睋?jù)此,我們認為,抓住閱讀和寫作這兩項最重要的語文素質(zhì),就抓住了語文教學的主要矛盾,隨文練筆正好把閱讀訓練和寫作訓練有機結(jié)合起來。在閱讀教學中,根據(jù)課文后的“思考·練習”的提示,創(chuàng)設(shè)內(nèi)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小練筆,引導學生從讀學寫,以寫促讀。
一、照文仿寫——借他人之長,寫自己的文章
借助范文指導學生進行仿寫,最能激發(fā)學生寫作興趣,提高謀篇布局的寫作能力,發(fā)展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當然,文章中可供練寫的素材有很多,我們可仿照課文某一個方面來寫,比如語言表達、安排材料、寫作的方法等等均可借鑒。
1、仿句式練筆
片斷的描寫,是作文的一個重點。要想寫好片斷,可以從仿筆起步。教材中有許多優(yōu)秀片斷用了特殊句式,教學時學生完全可以仿寫。
又如《火燒云》一文,用了“一會兒……一會兒……一會兒……還有……”的句式,贊美火燒云顏色的變化,我們可要求學生去讀讀寫火燒云形狀的變化句子,而后進行仿寫,有學生是這樣仿寫的:這地方的火燒云變化極多,一會兒像飛翔的小鳥,一會兒像活潑的小貓,一會兒仿佛奔馳的駿馬,一會兒仿佛威武的獅子。盛開的花朵、游動的小魚、叫鳴的公雞,這些形狀天空都有,還有些說也說不出來、見也沒見過的形狀。
教師在閱讀訓練中要善于挖掘教材因素,精心選擇讀寫結(jié)合點,指導學生練筆。再如一位教師引導學習《富饒的西沙群島》中寫魚的優(yōu)美詞句之后,設(shè)計了這樣的小練筆:想象一下,貝殼會有哪些顏色,哪些種類,哪些形狀呢?用上“有的像……;有的像……;還有的像……,……”來介紹一下,讓我們更加喜歡這些貝殼好嗎?在想象中學生動筆寫下:海灘上有許多美麗的貝殼,大的,小的,顏色不一,形狀多樣,有的像翠綠的草帽,有的像明亮的眼睛,還有的像池塘里青青的菱角,真是千奇百怪,無所不有……
2、仿構(gòu)段練筆
教材中的許多課文,其實是學生習作的藍本,它們的構(gòu)段方法和語言表達各不相同。教師要充當有心人,引導學生分析,理解各類文章的構(gòu)段和表達方法,找出規(guī)律,進行形式多樣的寫段訓練。把教落實到“寫”上,分析文章的思路、結(jié)構(gòu)安排、材料的取舍,借此訓練學生構(gòu)思成文。
如學習了《少年閏土》課文中人物的外貌描寫,指導抓特點的方法,可讓學生寫一寫班上同學的外貌,猜猜他是誰。通過這樣一次的讀寫結(jié)合,許多學生還不能完全掌握這樣的介紹方式,需要在以后的閱讀教學中不斷加強鞏固。但是堅持這樣的訓練,持之以衡,久而久之,學生在介紹事物方面自然而然會有很大的進步。
3、仿表達方式練筆
如四年級上冊的《貓》這篇課文,老舍先生把貓的形象寫得栩栩如生,可親可愛,呼之欲出。把小貓的淘氣可愛,大貓的性格古怪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通過閱讀,既要引導學生理解內(nèi)容,體會感情,又應(yīng)使學生領(lǐng)悟和學習作者的表達方法,具體包括:領(lǐng)悟遣詞造句的準確;體會語句的具體形象;進行表達方法的遷移運用,并將方法“融化在自己的文章里”。
二、文本補白——補出孩子靈動的火花
教學《釣魚的啟示》時,當了解到爸爸要求“我”把剛釣到的大鱸魚放了的時候,“我”先急切地問,再大聲地爭辯,最后無奈的乞求,依依不舍地把魚放回了湖里。這時,我適當?shù)夭迦胝f:“如果你就是文中的作者,你遇到這樣的情況時,你的心理會怎樣想,會怎樣做?請把你的感受寫一寫?!边@樣的一個練習處在特定的情境中,內(nèi)容又與課文緊密相連,故學生容易接受。進行這樣的小練筆,不僅對學生全面、完整地把握課文內(nèi)容有推動作用,披文入情更有重要意義,從而,訓練了學生的寫作技能。
如在教學《再見了,親人》時,文中著重寫了朝鮮人民為志愿軍戰(zhàn)士所作出的貢獻,為了學生更形象地感受中朝兩國人民的深情厚誼,在課前讓學生充分閱讀抗美援朝時期的有關(guān)資料后,引導學生想“大娘想起……”、“小金花想起……”、“大嫂想起……”從而把志愿軍為朝鮮人民所作的貢獻都補充進去了,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三、真情表達——情到深處,寫心動的一霎那
語文教材中的一篇篇課文都是因“情”而作,字字句句都浸透著作者的“情”,流動著作者的“情”。教師根據(jù)寫作目的,為學生提供一個有益的啟示、一個激發(fā)靈感喚起寫作沖動的具體情境,使他們通過實際的體驗,喚起興趣,自然就有話可說。因此,教師要善于抓住這個情感交融的好時機進行練筆,找出能深化文本的“情感點”,精心設(shè)計寫的話題,讓學生有話可寫,有情可抒。
在教學《慈母情深》一課時,當感受到“我”跑到工廠看到母親在昏暗、嘈雜的環(huán)境下還在疲憊地縫衣服,這時的“我”第一次發(fā)現(xiàn),母親原來是那么瘦小!那一天我第一次覺得自己長大了,應(yīng)該是個大人了。對于母親辛勞的深入了解,學生感觸也很深,母親為了照顧、撫養(yǎng)孩子付出了太多太多,自己也漸漸地變得瘦小、衰老了,自己這么辛苦的賺錢,而對于我買書的要求卻十分贊同,一點也不吝嗇,讓學生們十分感動。這時,我適時地插入:寫一寫此時此刻自己的心情,想一想自己的母親為了照顧你,一天到晚都在辛勤的工作著,你心理有什么感受。學生有感而發(fā),真情流露,寫出了自己內(nèi)心的感受。
四、想象續(xù)寫——展開想象的翅膀,寫后續(xù)故事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很多課文不僅情節(jié)生動,而且故事性很強,學生學到結(jié)尾總是有一種意猶未盡的感受,而很多課文的故事情節(jié)的多樣性給讀者留下想象的余地。學生或延伸情節(jié),或補充結(jié)局,對深化理解原文,培養(yǎng)發(fā)散思維和創(chuàng)造思維能力頗有益處。
比如《地震中父與子》中有這樣一段話:“我告訴同學們不要害怕,說只要我爸爸活著就一定會來救我,也能救大家。因為你說過,不論發(fā)生什么,你總會和我在一起!”我們讀后從中明顯地感受到身處逆境中的兒子阿曼達也同樣有著堅定的信念,他的確和他的父親一樣了不起。因此,教師可利用這段文字以《逆境中的兒子》為題指導學生寫課堂練筆,要求學生抓住人物的動作、神態(tài)、語言、心理活動等展開想象,來描寫阿曼達在逆境中的堅強,以照應(yīng)課文后的“這對了不起的父與子”。
實踐證明,故事性強,可續(xù)性強的課文讓學生喜歡想象,而趣味性的練筆,學生也“樂”寫,“愿”寫。這樣極大地增強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運用,這種小練筆的巧妙進行,大大提高了閱讀教學中寫的密度,從而也極大提高了語言文字訓練的強度;而且,這種練筆始終緊扣在理解領(lǐng)悟課文的內(nèi)容、思想、情感這根線上,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提升了對文本的另一種感悟與體驗。
在閱讀教學中,只要我們留給學生更多的思考時間,讓孩子同文本真真切切地暢談,尋覓一個最佳的結(jié)合點進行練筆。隨文練筆,讓他們與作者息息相通,遙相呼應(yīng)的對白,是從容地記錄自己思想的軌跡,審視揣摩自己的體驗與理解、創(chuàng)造和延伸。讓課堂小練筆留駐課堂的無限精彩,真正成為語文課堂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