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春順
【摘要】中國朝鮮民族的語言在中國特定的環(huán)境下經(jīng)歷了近100年的歷史演變之后,形成了不同于朝鮮半島六種方言的具有中國特色的語言。論述這一觀點是本文的重點。
【關鍵詞】朝鮮民族語言 朝鮮民族六種方言 朝鮮民族原住民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8-0015-01
語言有其產生、發(fā)展、變化的客觀規(guī)律。中國朝鮮民族的語言隨著民族歷史的發(fā)展、變化,其內容和形式也發(fā)生了變化。朝鮮民族語言主要以語音、語法、詞匯來構成。朝鮮民族方言之間的差異主要表現(xiàn)在語音、語法、詞匯上面。由于歷史原因,地域的差異,朝鮮半島逐漸形成了六種方言,而且沿用至今。中國的朝鮮民族是半島朝鮮族的后裔,語言當然沿用了六種方言,但是在中國特定的人文地理環(huán)境下這種方言悄然發(fā)生了一些變化。對此淺析一下筆者的觀點。
中國朝鮮族的語言沒有非常明顯的地域特色。朝鮮半島有八道(咸鏡道、平安道、黃海道、江原道、京畿道、忠清道、慶尚道、全羅道),有六種方言(西北方言—平安南北道及慈江道話,東北方言—咸鏡南北道及兩江道話,中部方言—黃海南北道、忠清南北道、京畿道、江原道話 ,西南方言—全羅南北道話,東南方言—慶尚南北道話,濟州方言—濟州島話)。由于歷史的原因半島分裂以后各自建立不同的國家,但是目前朝鮮半島的朝鮮民族還延續(xù)著朝鮮民族所固有的本土化的方言,有比較明顯的地域特色。而中國的朝鮮族則不然。
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50年代之前,半島朝鮮族大量遷入到中國。從1885年,正式成為中國“公民”。“清朝確定把圖們江長700里,寬40~50里的地域作為朝鮮開墾民的‘專門開墾區(qū),并在曾設立的和龍峪、光霽峪和西步江等通商局內新設越江局,以管理朝鮮移住民(在南滿東邊道地區(qū)比延邊還早)”。1889年,吉林將軍長順指示“韓民愿去者聽其自便,愿留者剃發(fā)易服,與華民一律編籍為氓,墾地按年納租”從此時朝鮮民族取得了居住東北的合法權利,在政治上已開始作為中國人享有土地所有權,清政府也把朝鮮族開墾民看作清朝臣民進行統(tǒng)治。中國的朝鮮族遷來以后,基本上仍以村為單位按道別聚居在一起, 他們在很長一段時間仍然保留著濃厚的原住地的方言特點。隨著與各民族之間交流的深入,各民族之間的民族融合度也進一步提高,加強了民族凝聚力,在中國這樣一個特定的環(huán)境下經(jīng)歷了近100年的歷史演變之后,朝鮮民族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
一、六種方言所固有的本土化的詞匯基本消失。
20世紀20~30年代遷來的第一代移民已經(jīng)很少了,雖然他們的言語影響了他們的子孫后代,但是在長期的民族融合過程當中朝鮮民族所固有的本土化的方言,隨著第一代移住民的消失而慢慢淡化,并逐漸趨于消失。比如:“來”的詞匯在六種方言的表達方式都有所不同,而年輕人在日常生活當中常用的“來”的詞匯趨于統(tǒng)一化、標準化,不用本土化(原住民)的表達方式。目前散居在中國各地的朝鮮民族幾乎都是他們的后裔,這些人基本不會朝鮮半島原住地的方言。而這些方言在中國只能在小說或者教科書上看到了。那么有些人就問,難道現(xiàn)在中國朝鮮民族的語言不是朝鮮民族的方言?是朝鮮民族的方言,這是無法否認的,中國朝鮮民族現(xiàn)用的語音、語法、詞匯是朝鮮民族通用的語言結構形式,是朝鮮民族語言在朝鮮半島之外的延續(xù),不同點就是朝鮮半島的六種方言所固有的詞匯已基本消失。
二、中國朝鮮族的語音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沒有明顯的地域特色。
筆者認為形成了不同于六種方言的具有中國特色的語音。朝鮮族大量遷入中國的時候基本上按道別聚居在一起,但中國畢竟不是朝鮮半島,不可能像朝鮮半島的八道一樣分的非常清楚,而且偽滿時期日帝為把東北變成侵略中國和對蘇戰(zhàn)爭的兵站基地,通過強迫和欺騙的手段對朝鮮族實施“集團移民”,這些強制移民的朝鮮人也不可能完全按自己的意愿住自己想住的地方。由此形成了八道之間雜居的局面。對此,筆者提供的材料是:1)延邊地區(qū)和黑龍江省牡丹江地區(qū)的東北方言和西北方言(圖們、琿春、按圖、龍井、延吉、敦化等市以及周邊的鄉(xiāng)村);2)吉林地區(qū)的西南方言和東南方言(蛟河、永吉、吉林、磐石、舒蘭等市以及周邊鄉(xiāng)村)黑龍江省南部地區(qū)的西南方言和東南方言(五常、尚志,哈爾濱等市以及周邊鄉(xiāng)村)。
方言之間的差異表現(xiàn)在語音、語法、詞匯各個方面,就朝鮮族而言,語音方面的差別是劃分方言的最重要的依據(jù)。那么上述的語音已經(jīng)有別于現(xiàn)存的六種方言,筆者認為這種語音為基礎的方言是六種方言之外的新的一種方言形式。
總之, 中國的朝鮮民族是長期在中國獨特的歷史環(huán)境中逐漸形成的民族共同體。它既有現(xiàn)代朝鮮族固有的民族傳統(tǒng)和基本特征,又有新鮮的獨具特色的中國朝鮮民族具有的民族特點。
參考文獻:
[1]樸昌昱:《中國朝鮮族在抗日斗爭中的“雙重使命”問題》,《史學研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