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友來 葉燕
摘要:現(xiàn)實中,賄賂行為中的虛假承諾呈現(xiàn)出多樣性和復雜性。不同形式的虛假承諾,決定著不同的犯罪構成,正確區(qū)分不同形式的虛假承諾有助于精準定罪。認真探討賄賂行為中的虛假承諾與定罪,本文專就請托人虛假承諾與受托人虛假承諾進行闡述。
關鍵詞:賄賂行為;虛假承諾
中圖分類號:D924.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6)32-0147-02
作者簡介:張友來,男,湖北省鄂州市人民檢察院偵查監(jiān)督部負責人,全省檢察業(yè)務專家;葉燕,女,湖北省鄂州市人民檢察院民事檢察部負責人。
賄賂行為中的虛假承諾,既包括受托人收受請托人財物后,虛假答應為其提供職務上的便利的承諾,又包括請托人虛假許諾在受托人為其謀取不正當利益后給予受托人財物的承諾。根據(jù)承諾對象的不同分為請托人虛假承諾與受托人虛假承諾。請托人虛假承諾就是請托人對受賄人所作的虛假承諾;受托人虛假承諾就是受托人對請托人所作的虛假承諾。請托人虛假承諾的對象只能是受托人,受托人虛假承諾的對象只能是請托人。請托人虛假承諾的目的是為了誘騙受托人利用職務便利為其謀取不正當利益,受托人虛假承諾則是為了非法獲取請托人財物。需要特別指出的是,請托人作出虛假承諾的,請托人因沒有行賄事實而不是行賄人,受托人因沒有受賄事實也不是受賄人。受托人作出虛假承諾的,受托人因已經(jīng)收受了請托人財物而變了受賄人,此時的請托人也變成了行賄人。請托人作出虛假承諾的時間既可以是謀取不正當利益前也可以是謀取不正當利益后;受托人作出虛假承諾的時間只能是收取賄賂后。
一、請托人虛假承諾與定罪
請托人的虛假承諾最典型的表現(xiàn)形式就是:請托人表面上答應給予受托人好處,但實際上并不準備在獲取了不正當利益后給予受托人好處。換言之,請托人對受托人利用職務便利為其謀取不正當利益開出的是一張不會兌現(xiàn)的空頭支票。由于賄賂犯罪是對合犯,故請托人與受托人任何一方的虛假承諾行為都與對方是否入罪、構成何罪密切相關。所謂對合犯,又稱對向犯,是指以存在雙方相互對向的行為為要件的犯罪。這種犯罪,雙方的行為是對向的,是互為條件、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在這種犯罪中,缺少另一方的行為,該犯罪就不能成立,即對向犯中的犯罪成立必須以對方的對向行為為必要條件。需要說明的是,行賄罪與受賄罪是對向犯,但并不意味著行賄罪與受賄罪一定同時成立,成立行賄罪并不一定成立受賄罪;成立受賄罪并不一定成立行賄罪。換言之,一方罪名的成立,并不必然對應著另一方罪名的成立。據(jù)此,行賄人的虛假承諾對行賄人與受賄人的犯罪構成均有影響。
(一)請托人的虛假承諾與自身定罪
根據(jù)我國刑法第389條之規(guī)定:為謀取不正當利,給予國家工作人員以財物的,是行賄罪。由此可見,構成行賄罪必須有兩個要件:其一是行賄人行賄的目的是為了謀取不正當利益,其二是實施了賄賂,二者缺一不可。由于請托人對受托人所作的承諾是虛假的,故決定了請托人實際上不可能對受托人行賄,這樣請托人就不可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行賄人,從而請托人與受托人之間的權錢交易則無法達成。故對請托人而言,因其沒有行賄之實,故其不能構成行賄罪。此種情況,往往發(fā)生在事先約定事后收受的情形之中。對于受托人事后收受的情形,既不論受托人是事先約定,還是事后索?。患炔徽撈涫窃诼氝€是離退,只要其收受了賄賂,符合入罪標準的,就構成受賄罪。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為請托人謀取利益,并與請托人事先約定,在其離職后收受請托人財物,構成犯罪的,以受賄罪定罪論處。①不僅如此,兩高《關于辦理貪污賄賂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三條還規(guī)定:履職時未被請托,但事后基于該履職事由收受他人財物的,應當依照刑法關于受賄犯罪的規(guī)定定罪處罰。應該說此條規(guī)定相對于《紀要》的規(guī)定而言,作了擴大解釋,但仍在受賄罪文義解釋的“射程”之內。
需要說明的是,此時受賄人的入罪數(shù)額是其實際收受的數(shù)額,而不是約定的數(shù)額。值得注意的是,此種情形還有一種特殊的形式,即請托人部分虛假承諾。換言之,請托人只準備兌現(xiàn)部分諾言的情形,亦即“承諾縮水”,比如請托人事前承諾事成后給予受托人100萬的好處,但事后只給10萬的好處。對于此類情形,請托人已經(jīng)成為行賄人,一旦其行賄行為符合入罪標準的,則其當然構成行賄罪,并以其實際行賄數(shù)額追究其刑責。相應地,受托人就變成了受賄人,如其受賄行為符合入罪標準,則構成受賄罪,以其實際受賄數(shù)額入罪處罰。
(二)請托人虛假承諾與受托人定罪
對于請托人完全虛假的賄賂承諾,由于請托人不可能兌現(xiàn)事先承諾,故受托人不可能從請托人處收受財物,因此受托人不可能成為受賄人,當然也就不構成受賄罪。值得注意的是,受托人此時也不構成受賄罪未遂。理由是:根據(jù)我國刑法第23條規(guī)定,犯罪未遂是指“已經(jīng)著手實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由賄賂犯罪是對合犯,一方構成犯罪必須以相對方實施相應的行為為前提,一方行為的實施是另一方犯罪的開始。沒有一方行為的實施,另一方的犯罪就不算著手。因此,對于受托方而言,由于請托方?jīng)]有給予財物,故受賄犯罪就沒有著手,受托方當然不能構成犯罪未遂。故此種情況下,受托人既不構成受賄罪,也不構成受賄罪未遂。
二、受托人虛假承諾與定罪
受托人的虛假承諾往往表現(xiàn)為受托人收受賄賂后不可能兌現(xiàn)或不打算兌現(xiàn)自己承諾的情形,此時的受托人已經(jīng)變成了受賄人。受賄人不可能兌現(xiàn)事前承諾,往往是因其虛構了根本不存在的職務便利的條件或事實。受托人之所以虛構職務便利的條件或事實,其目的是為了誘騙行賄人向其行賄,其實質是打著職務便利的幌子騙取他人財物。受賄人不打算兌現(xiàn)事先承諾,則是其收受賄賂后不準備為行賄人利用職務便利的內心打算。
(一)受賄人虛假承諾與行賄人定罪
不論是受賄人虛構職務便利條件或事實的虛假承諾,還是不打算利用職務之便的虛假承諾,對于行賄人而言,行賄人都是為了謀取不正當利益,而向受賄人行了賄,其行為一旦達到行賄罪的入罪標準,則當然構成行賄罪。從行賄罪的犯罪構成來看,并不以行賄人已經(jīng)獲取不正當利益為要件,只要行賄人有謀取不正當利益的意圖,并且實施了具體的行賄行為,一旦符合入罪條件,即構成行賄罪。因此,不論是上述何種情形,對于行賄人而言,一旦入罪則均毫無二致地構成行賄罪。
(二)受賄人虛假承諾與其定罪
由于受賄人作出虛假承諾的目的不同,故而不同形式的虛假承諾影響著受賄人的定罪。
受賄人虛構職務便利條件或事實的虛假承諾,入罪時應構成詐騙罪而非受賄罪。其理由是,受賄人之所以虛構職務便利的條件或事實,說到底其目的是為了騙取行賄人財物,而不是以權換財。詐騙罪和受賄罪的共同點在于:都非法取得了他人財物,但兩者又有著本質的不同,其根本區(qū)別在于:詐騙罪是“騙取”財物,而受賄罪是“換取”財物。換言之,詐騙罪是非法騙取,受賄罪則是非法收受。因此,根據(jù)主客觀統(tǒng)一原理,虛構不存在的職務便利條件或事實的受賄行為,受賄人不構成受賄罪,而構成詐騙罪。下述案例便是顯證:某鎮(zhèn)分管財務、基建的副鎮(zhèn)長,對某某開發(fā)商謊稱,該鎮(zhèn)即將要建一棟新辦公大樓,自己掌握著決定權。如果某某想承包該工程,須先投入十萬元的公關費用。而事實上建辦公樓一事純屬子虛烏有。某某開發(fā)商信以為真,遂按該副鎮(zhèn)長的要求送其十萬元。在本案中,某鎮(zhèn)副鎮(zhèn)長虛構了職務便利的事實,其目的是為了從某某開發(fā)商處騙取十萬元的公關費,根本沒有為某某開發(fā)商謀取不正當利益的絲毫目的。賄賂犯罪的本質特征是“權錢交易”,對于受賄人而言,一旦沒有權力行使的空間和條件,權錢交易的基礎便不存在,受賄罪便不可能構成。就本案而言,盡管某鎮(zhèn)副鎮(zhèn)長打著職務便利的幌子而收受了他人財物,但主觀上實質是為了騙取他人財物,而不是“權錢交易”,故其構成詐騙罪,而不構成受賄罪。基于同樣的理由,國家工作人員的家屬,以通過國家工作人員的職務行為為他人謀取利益之名,欺騙對方,騙取財物的,是詐騙的一種形式,構成詐騙罪。需要特別指出的是,上述案例中,某鎮(zhèn)副鎮(zhèn)長事先虛構的事實,即使在其受賄后真的變成了事實,其依然成立詐騙罪,而不成立受賄罪。理由有二:其一,受賄人的真實犯意是騙取他人財物,而不是權錢交易;其二,在此種情形構成詐騙罪與受賄罪的競合,按照法理應擇一重罪進行處罰。相對而言,詐騙罪比受賄罪處罰重,故依然對受賄人以詐騙罪定罪處罰。
受賄人基于真實的職務便利條件或事實,收受他人財物后作出虛假承諾的,不影響受賄人受賄罪的構成。其理由是:根據(jù)我國刑法第385條之規(guī)定,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財物的,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財物,為他人謀取利益的,是受賄罪。一方面由立法原旨可知,非法收受他人財物,為他人謀取利益的,既不問行賄人是否已經(jīng)獲取了利益,也不問這種利益是否正當,還不問為他人謀取利益的承諾是真是假,只要符合入罪條件就構成受賄罪。另一方面根據(jù)2003《全國法院審理經(jīng)濟犯罪案件工作座談會紀要》。“為他人謀取利益”,包括“承諾、實施、實現(xiàn)”三個階段,只要實施其一即可認定。因此,在收受他人財物時承諾為他人謀取利益的,不論這種承諾是明示還是暗示、是直接還是間接、是真實還是虛假,一旦入罪均成立受賄罪。
需要說明的是,本文僅討論了受賄主體為國家工作人員的情形,對受賄主體為非國家工作人員的情形則與此類似,故不再贅述。
[注釋]
①<全國法院審理經(jīng)濟犯罪案件工作座談會紀要>(法[2003]16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