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敏,陳遲/LIU Min, CHEN Chi
愿封植兮永固 俾斯人兮不忘——中國古代建筑史學術(shù)研討會暨莫宗江先生誕辰100周年紀念會綜述
劉敏,陳遲/LIU Min, CHEN Chi
1 莫宗江先生
莫宗江簡介
莫宗江(1916-1999),中國著名的建筑史學家、建筑教育家。
1931年加入中國營造學社,師從梁思成、林徽因、劉敦楨學習中國古代建筑。1946年中國營造學社解散,受聘于清華大學建筑工程學系,曾任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建筑歷史教研組主任、中國建筑學會建筑歷史分會副會長、中國美術(shù)家協(xié)會會員。國徽的主要設計者之一,協(xié)助林徽因使景泰藍工藝重獲新生的藝術(shù)家。1987年,梁思成科研團隊因從事建筑歷史研究與文物建筑保護取得突出成績而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莫宗江是授獎人中在梁思成、林徽因之后的主要成員。為中國建筑史的早期開拓性研究與學科建構(gòu)做出了巨大貢獻。
2016年9月10日,對于全國人民來說這只是一年一度的一個普通的教師節(jié),但對于清華大學建筑學院來說,卻是一個記憶深刻且與眾不同的節(jié)日。這一天的建筑學院,熱烈非凡,亦隆重非凡。為著同一份懷念,朝著同一個方向,德高望重的前輩們和卓有成就的同仁們,紛紛自發(fā)地相聚在這里,以學術(shù)活動的方式,共同緬懷和追憶一位逝去的大師—莫宗江先生,我國著名的建筑史學家、建筑教育家、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
中國古代建筑史學術(shù)研討會暨莫宗江先生誕辰100周年紀念會活動,被列為清華建筑70周年系列活動重點之一,于教師節(jié)當日在清華大學建筑館二樓多功能廳舉行,大家共同追憶了老先生別具一格的治學風范和令人折服的人格魅力。院系領(lǐng)導都對此表示了極大的重視,建筑學院副院長單軍教授主持開幕式,建筑學院黨委書記張悅教授向大會致開幕詞。建筑史學科幾代學人,在這里以自己的行為表達了對莫宗江先生的思念,這也是對莫先生在建筑史、建筑教育領(lǐng)域所作貢獻的認可與追念。業(yè)內(nèi)前輩和專家齊聚交流,師生、摯友、親人的出席和關(guān)切,使這次學術(shù)討論會在嚴肅之余,增添了些許溫暖和親切。
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吳良鏞院士,中國建筑設計院建筑歷史研究所傅熹年院士,中國建筑西北設計研究院張錦秋院士,中國科學院常青院士,中國建筑設計院建筑歷史所鐘曉青研究員,東南大學建筑研究所劉敘杰教授,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樓慶西教授、郭黛姮教授等參加了紀念活動。莫宗江次子莫濤、多年來一直致力于陳明達、莫宗江學術(shù)成就收集整理的殷力欣(陳明達先生外甥)以及莫宗江先生家鄉(xiāng)廣東省江門市的領(lǐng)導出席了當天的紀念活動。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建筑歷史與文物建筑保護研究所的王貴祥、呂舟、賈珺教授及全所教師、研究生參加了紀念會。
一般來說,舉行紀念活動需要事先搜集和整理莫宗江先生一生從事中國傳統(tǒng)建筑史教學和研究的視頻、圖片等資料,制作成短片播放。然而,莫先生一生獨特的貢獻方式卻使搜集工作顯得并不輕松。一方面,他淡泊名利,很少以個人的名義留下只字片語,甚至連系統(tǒng)的專著都鮮有,這在當時是很少見的。另一方面,他又讓你感覺無處不在,從他的家人、學生、朋友的口中,你總能看到一個博文廣識、多才多藝的他,那么鮮活,那么執(zhí)著,對于自己從事的事業(yè)充滿了熱情。寄情于業(yè),其幸甚焉。因而,許多存世的精品,都有他的手跡,有他認真而睿智的發(fā)現(xiàn),但卻很少見到他的署名。所謂大隱于市,似乎正是莫先生的價值追求。
盡管如此,我們還是通過翻閱書籍以及拜訪莫先生生前的同事、學生等方式收集到一些圖像資料。從中國營造學社所存測繪圖以及家人、學生、繪畫作品等多個方面再現(xiàn)先生當年的身影,這為重新發(fā)現(xiàn)這位建筑史教學和研究上有突出貢獻的老專家提供了重要線索。同時,這些資料和圖片喚起了大家更多的感悟和交流,讓莫先生鮮為人知的個人成就和研究成果得以鮮活地呈現(xiàn)出來。
建筑學院黨委書記張悅教授追述了莫宗江先生加入中國營造學社師從梁思成先生,而后追隨梁先生到清華大學創(chuàng)辦建筑系的歷程,并且高度評價了他對中國建筑史的早期開拓性研究以及對學科構(gòu)建作出的貢獻,與梁思成等前輩學者一起為中國培養(yǎng)了大量的歷史研究和古建筑保護骨干。這對促進我國建筑史學、建筑理論研究的發(fā)展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莫宗江先生一生淡泊名利,對學術(shù)孜孜以求、具有一絲不茍的敬業(yè)精神。他是一位述而不作的人,對學問有很深的積淀及深厚的學術(shù)造詣,在當天舉行的研討會與紀念會上,幾代建筑學人都共同追憶了莫宗江先生授業(yè)、治學與人生之道。
兩院院士吳良鏞先生的發(fā)言,重現(xiàn)了莫宗江先生從加入中國營造學社到跟隨梁思成先生到清華大學的歷史,以及中國建筑史研究的發(fā)展歷程。這些建筑史學的開拓者們在條件極其艱苦的年代創(chuàng)造了卓越的成就,值得特別肯定和贊賞,并寄語青年人能夠繼承前人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做好中國國建筑史的研究工作。作為莫先生的同事和見證人,他尤其提到莫宗江先生對王建墓的調(diào)查研究,并希望對當年遺失的手稿加以尋找,后人能夠加以整理出版。
張錦秋院士從1960年代師從莫宗江先生學習研究中國古典園林,在莫先生的引領(lǐng)下,進入了中國古典園林研究大門。張院士深情回憶了當時由梁思成先生選定莫宗江先生做她的研究生論文指導老師。從自己親身受教的過程中體會到莫先生在中國傳統(tǒng)建筑方面的學術(shù)成就是清華大學建筑系的傳家寶之一,他在研究和教學過程當中所體現(xiàn)的對古典建筑的營造法式與則例所體現(xiàn)的空間意識、以及求實的工匠精神,和師傅帶徒弟的教學模式等等都是值得我們后人認真回顧、領(lǐng)會、學習并發(fā)揚光大的。同時,也追憶了莫先生在學術(shù)上的深厚造詣與貢獻。
“我學古建筑的真正啟蒙老師就是莫先生”,中國建筑設計院傅熹年院士如是說,真切地表達了身為后學對莫宗江先生的懷念與敬仰之情。莫先生為梁先生做助手,卻一直是淡泊名利,默默地為建筑史的發(fā)展作貢獻?!秷D說中國建筑史》中60%以上的圖應該是莫先生繪制的,也為中國營造學社匯刊,為梁思成、林徽因先生的文章、著作繪制過無數(shù)的圖紙,后來的學子們常將這些圖當作經(jīng)典加以模仿,或作為教材,但他卻從不以此炫耀。即便有人當面問他,他也只是說為梁先生繪制的。莫先生先后多次參加全國以及清華建筑系組織的中國建筑史教材的編寫工作,是主要撰稿人之一,親自完成了相當分量的斷代和分類的文字,而他的這些圖紙和文稿都交給了系里保存,自己沒有任何保留。這等不同一般的氣度和胸懷,謙遜和無私,非常人能及。
上午的主題發(fā)言環(huán)節(jié),由清華大學建筑學院王貴祥教授主持。王教授曾師從莫宗江先生,他深情回顧了莫先生深厚的學術(shù)造詣和偉大的人格魅力。
2 與會專家學者合影
3 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吳良鏞院士
4 中國建筑設計院建筑歷史研究所傅熹年院士
5 中國建筑西北設計研究院張錦秋院士
6 清華大學建筑學院黨委書記張悅教授向大會致開幕詞
7.8 與會者參觀校藝術(shù)博物館“營造`中華”清華營造學科專題展
東南大學劉敘杰教授追憶了莫先生的學術(shù)歷程以及在李莊時期與莫先生的交往,肯定了先生在水彩畫方面具有極高的造詣。
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樓慶西教授發(fā)言,作為莫先生的學生、助教以及同事整整50年的時間,除了從先生身上學到建筑知識,先生追求完美的精品意識、淡泊名利的精神也是留給后人的寶貴財富,并且具有高度的民族志氣。樓教授還提到莫先生的兩大課題:一是王建墓的研究,遺憾的是手稿遺失;二是鉆研古代設計的規(guī)律,非常遺憾兩大課題沒有出版。同時,通過相處的往事表達了對莫先生的懷念之情。
清華大學建筑學院郭黛姮教授,通過和莫先生相處,窺見先生在學術(shù)研究方面有很獨特的見解,從中學到了研究學問的方法。先生從別人不關(guān)注的方面發(fā)現(xiàn)歷史研究的軌跡,莫先生的獨到見解總能讓學生對中國古建筑及中國園林產(chǎn)生濃厚興趣。先生具有超前的思維,一直在古建筑的研究中尋找古建筑的規(guī)律。
中國建筑設計院鐘曉青研究員展示了隨身帶來的珍藏36年的兩件禮物:一件是當時售價2分錢的小木尺,當時先生教她加工成繪圖的模板,另一件是3cm大的放大鏡,是先生從紡織廠發(fā)現(xiàn)的,當時拿來看線圖。從中可以看到先生的奇思妙想和動手的精神,觀察事物細致入微、勤于琢磨、善于發(fā)現(xiàn)。先生的一生在做三件事,眼睛看,腦子想,動手做。一生都在追求美,對藝術(shù)癡迷、愛好廣泛,思考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涉獵寬廣才會有敏銳的眼光,親歷操作才能體會匠心之所在,才能捕捉常人視而不見的細節(jié)。鐘老師同樣為先生王建墓和頤和園手稿的遺失感到痛心。
清華大學建筑學院賈珺教授代表建筑歷史與文物建筑保護研究所發(fā)言。首先追憶了莫先生的生平,表達了對莫先生的學術(shù)生涯的成就的肯定,對莫先生的印象是猶如仙鶴般的灑脫。前輩的家國情懷高度、務實的態(tài)度與能力是非常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值得我們后人珍視。
家屬代表莫先生次子莫濤在會上深切表達了對學院舉辦如此規(guī)模紀念活動的深深謝意,更表達了對父親的懷念之情,重點強調(diào)了父親在世時提到的中國營造學社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做了什么,為什么這么多人紀念和懷念。原因在于中國營造學社讓自己的建筑文化在外國人面前有了話語權(quán),并倡議年輕人的職責和責任。最后,播放了莫先生離世前幾個月的一段錄音,錄音中的莫先生聲音洪亮,笑聲爽朗并哼唱起岳飛的滿江紅調(diào),真可謂慷慨激昂。先生的音容笑貌如在眼前,此情此景,不禁讓一些在場的人潸然淚下。
遠在美國的清華大學建筑學院莊惟敏院長向紀念會發(fā)來賀詞。梁再冰老師(梁思成之女)由于身體原因不能到場,也通過電話向莫先生家屬以及參會的人員表達了她對莫先生的懷念之情,并向大會表示祝賀。她說莫先生是一位一輩子踏踏實實做學問的人,莫先生是一個好人。
在當天上午的紀念會上,與會人員還參觀了清華大學藝術(shù)博物館“營造`中華”清華營造學科專題展,展覽以梁思成先生和他在中國營造學社的同仁們?yōu)楸Wo和研究中國古建筑作出的努力為源頭,對中華建筑的演進脈絡做出梳理,同時展現(xiàn)中國古代建筑史研究的最新發(fā)展。從中可以清晰地看出中國建筑文化在社會發(fā)展過程中的歷史脈絡,領(lǐng)略中華建筑文化的魅力。一張張精美的測稿和渲染圖,仿佛把大家?guī)У搅四壬约案魑磺拜厡W者所處的那個既波瀾壯闊又寧靜悠遠的年代。
下午的研討會由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呂舟教授主持。作為后輩晚學,他對莫先生有著特殊的情感。同樣有著特別感情的與會代表們濟濟一堂,有中國科學院院士、同濟大學建筑學院常青教授,清華大學建筑學院羅森教授,清華大學建筑學院秦佑國教授,中國建筑設計院孫大章研究員,故宮博物院前副院長晉宏逵先生,原河南省文物局局長楊煥成先生,同濟大學建筑學院的路秉杰教授,北京建筑大學建筑學院院長劉臨安教授,東南大學張十慶教授,東南大學陳薇教授,天津大學建筑學院吳蔥副教授、丁垚副教授,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徐怡濤副教授,殷力欣先生,中國文物學會傳統(tǒng)建筑園林委員會常務理事馬炳堅先生,新華社高級記者王軍先生等。與會代表們積極發(fā)言,大家圍繞莫先生的人格品質(zhì)、學術(shù)成就及歷史貢獻進行了深入地探討。結(jié)合親身經(jīng)歷或當前學術(shù)熱點,追憶著莫宗江先生,從不同角度、不同側(cè)面,實事求是地評價了莫宗江先生的為人、事跡及貢獻。學習、繼承和發(fā)展是對莫宗江先生最好的紀念,也是對先賢的學術(shù)思想和精神品格最好的傳承。莫宗江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活動最后在真摯的氛圍中圓滿結(jié)束。
9 莫宗江在應縣木塔檐下,1933年
10 赴云岡考察途中:左起莫宗江、林徽因、劉敦楨,1933年
11 測繪趙縣安濟橋:左為梁思成,右為莫宗江,1933年
12 莫宗江、陳明達在河北易縣白塔山白塔下,1934年
13 佛光寺后山墓塔前:上為莫宗江,下為林徽因
這是一場對中國建筑史研究歷程的集體追憶,更是對莫宗江先生生平和成就的再次認同。中國建筑史的開拓和發(fā)展在前輩學者們孜孜以求、付諸畢生努力的背景下走到現(xiàn)在,這其中不僅有莫先生作出的突出貢獻,更有他對生活的熱愛,對學術(shù)工作的執(zhí)著,對名利的淡泊,對后學的提攜和對教育傳承的探索。在他的人生事業(yè)前十幾年他在中國營造學社通過自身的刻苦努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礎(chǔ),通過身體力行對于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堅持做出了突出貢獻,之后的幾十年,則在孜孜以求的基礎(chǔ)上通過清華的三尺講臺把深厚的學術(shù)積累傳播出去,提攜后輩研究教學,教學相長,傾其一生,奉獻不止。
莫先生雖為教授,但獨具匠人精神。善于從實踐中總結(jié),以敏銳的眼光、終其一生的實踐、持續(xù)著對中國傳統(tǒng)建筑之美的追求,并以獨創(chuàng)的方式因材施教,毫無保留地傳道授業(yè)。莫先生的一生不僅讓我們看到了建筑史研究前輩們高山仰止的成就,更見其對后輩潤物細無聲的支持和培養(yǎng),這其中飽含著一種深沉的情感,更是真切人格魅力的體現(xiàn)。
此次紀念會是由清華大學建筑學院主辦的一場高質(zhì)量學術(shù)會議,既有集體的動情懷念, 也有嚴謹?shù)膶W理反思。前輩們的成就和貢獻,在今天仍然作為寶貴的精神財富,繼續(xù)指引學子們虛心學習、奮斗不止。
14 考察咸陽順陵:中為梁思成,左為莫宗江,1936年
15 莫宗江隨梁思成考察天龍山石窟留影,1936年
16 莫宗江先生手繪:山西榆次永壽寺雨花宮
17 莫宗江先生手稿
18 梁思成和莫宗江在李莊營造學社工作室內(nèi)
19 國徽設計組成員與國徽設計過程中的各種國徽設計方案合影(前排右起:李宗津、胡允敬、張昌齡、朱暢中、羅哲文,后排右起:高莊、莫宗江、汪國瑜)
Remembering Him and His Great Achievement: Chinese Ancient Architectural History Academic Seminar,Report on the Commemoration Meeting of the 100th Anniversary of the Birth of MO Zongjiang
清華大學建筑歷史與文物建筑保護研究所,北京大學新媒體研究院
2016-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