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越
2016年10月5日出版的《自然》(Nature)雜志刊登了一篇文章,認為人類壽命的極限是115歲,很難再增加了。文章發(fā)表后立刻有人反駁說,這篇論文只是基于現(xiàn)有的大數(shù)據(jù)所做的統(tǒng)計分析,缺乏生物學基礎,也沒有考慮到將來可能的技術進步,故不可信。
說到壽命極限的生物學基礎,此前大家比較關心“端?!保═elomere)。這是染色體的一種保護裝置,細胞每分裂一次,端粒就縮短一小截,直到短得不能再短了,細胞就沒法再分裂了,于是有機體也就離死亡不遠了。
最近又有一個新的長壽指標引起了科學家們的注意,這就是DNA的甲基化模式。甲基化(Methylation)是最常見的一種DNA修飾方式,這種方式并不能改變遺傳信息,卻可以改變遺傳信息的讀取方式。這就好比一本書的書簽,雖然改變不了書的內容,卻可以指導閱讀者先從哪一頁讀起。
科學家們早就知道,每種類型的細胞都有其特定的甲基化模式,這就是為什么同樣一套遺傳信息卻可以導致細胞分化成不同類型的原因。2013年,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的遺傳學教授史蒂夫·霍瓦斯(Steve Horvath)分析了8000個基因樣本的DNA修飾方式,發(fā)現(xiàn)有353個甲基化位點的分布模式和年齡有著非常好的對應關系,可以用來判斷細胞的真實年齡。
換句話說,他找到了一個遠比出生證更加準確可靠的指標,用于判斷一個細胞或者器官的真實的衰老程度。
霍瓦斯教授用這個方法分析了人體內不同組織和器官的真實年齡,發(fā)現(xiàn)差異很大。比如,大部分人的心臟細胞要比其他細胞年輕9歲,而大部分女性的乳腺細胞則要比其他部位的細胞衰老2歲。他還分析了健康器官和生病器官(比如惡性腫瘤)的年齡差異,發(fā)現(xiàn)患病器官內的細胞衰老程度普遍要比健康器官更大。
上述兩個結果是有聯(lián)系的。眾所周知,乳腺癌是女性最容易患上的癌癥,而心臟則是人體內最不容易患癌的器官,這個結果說明癌癥很可能是細胞衰老導致的。
問題在于,霍瓦斯教授并不知道甲基化模式和衰老之間誰是因誰是果,這就好比說一個人老了之后頭發(fā)會變白,但你總不能說他之所以變老,是因為頭發(fā)白了。
為了解答這個問題,霍瓦斯教授及其同事們進一步分析了1.3萬個血樣的DNA,發(fā)現(xiàn)一個人的DNA甲基化模式幾乎是與生俱來的,和他的生活方式無關。比如,有的人生活規(guī)律、飲食健康、心態(tài)陽光,但甲基化模式卻比同齡人老很多,反之亦然。霍瓦斯認為,這個結果說明甲基化模式就是人體的衰老生物鐘,而這個鐘是天生的,和生活環(huán)境和方式等后天因素無關。
舉例來說,霍瓦斯發(fā)現(xiàn)很多人年輕的時候就比同齡人顯老,這樣的人到了老年時往往也比同齡人老得快,而且死得也早。
霍瓦斯教授將研究結果寫成論文,發(fā)表在2016年9月28日出版的《衰老》(Aging)雜志上。他強調說,這個結論并不能說明生活方式不重要。事實上,像抽煙或者工作壓力大之類的因素比甲基化模式更能決定一個人的生死,后者只不過增加(或者降低)了死亡的概率而已。據(jù)他計算,兩個同樣都抽煙、工作壓力很大的60歲男性,張三的衰老生物鐘走得比別人快,屬于人群中的前5%,李四的衰老生物鐘正相反,屬于人群中的后5%,那么張三在10年后死亡的概率是75%,李四是46%,雖有差別,但都挺高的。
既然找到了原因,就有可能逆轉這一過程。比如日本科學家山中申彌發(fā)明的人工誘導多功能干細胞的方法就可以把一個細胞的衰老生物鐘歸零,理論上相當于重生。
當然了,目前這個延壽的方法還處于理論探索階段,距離實際應用尚有很長的距離,但這并不妨礙很多人試圖聯(lián)系霍瓦斯,讓他測一下自己的衰老生物鐘到底是快是慢。人壽保險公司對這個項目也很感興趣,一直在勸他將其商業(yè)化,但霍瓦斯教授拒絕了這些要求。
不過,霍瓦斯承認他私下里測了一下自己的生物鐘,發(fā)現(xiàn)比他的實際年齡(48歲)快了5年?!暗弥Y果后我當然有點不高興,但也并不是太擔心?!被敉咚拐f,“這個結果只能說明我大概活不到100歲了,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