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嚴羽在《滄浪詩話·詩辯》中提出詩有別材、詩有別趣,以之為興趣說先導(dǎo)。嚴羽提倡盛唐興趣,高標性情,乃針對江西詩派及理學詩派而發(fā)。嚴羽提倡以興趣為詩以矯正時弊,具有強烈的時代針對性及積極的革新意義。
關(guān)鍵詞:別材;別趣;興趣;感興;江西詩派
作者簡介:包彩云,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中國古代文學專業(yè)2014級碩士生。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27-0-02
“興趣”是嚴羽詩學中具有本體論高度的核心概念。本文擬從嚴羽以禪喻詩的大語境出發(fā),對別材、別趣的內(nèi)涵作相關(guān)探討,以進一步探索興趣說的含義及興趣說對詩歌語言特性的內(nèi)在規(guī)定,并明確興趣說提出的時代針對性。
一、別材、別趣的含義
(一)別材
(1)別材之別:別材之別乃取自禪宗“教外別傳”之喻。禪宗不依賴言教經(jīng)典,不同于其他疏經(jīng)造論的宗派。故禪宗自稱“宗門”,將己判攝為“教外別傳”。此“別傳”之“別”顯然具有特別、區(qū)別、根本的意味,別材也即詩歌特別的、根本的材料。詩歌的材料來源具有特殊性:詩材來源于內(nèi)心,是詩人深切體驗到的感性的材料,別于外在的學問;又如禪宗以內(nèi)心領(lǐng)悟佛法而得佛法大義,暗示別材是切中詩歌要害的第一義,乃詩之所以為詩的根本。
(2)別材非別才:《滄浪詩話》各本本作“別材”,但在后世學者的轉(zhuǎn)相引述中卻常作“別才”。如李重華《貞一齋詩說》:“人謂詩有別才,非關(guān)學力者,只就天分一邊言之。”將“別材”作“別才”,理解為作詩需要特別的才情、才性?!安摹迸c“才”雖常通假,但本義實不可混淆。若說詩需別才,于理誠然可通,但縱觀前后文,又顯然不符嚴羽本意。一則嚴羽所批判之宋代諸公多少年天才,非無才者;二則詩人才情高低與詩歌別趣有無缺少必然關(guān)聯(lián);三則若強調(diào)才能,又后文論述全與才能無涉,未免前后脫節(jié)。別材之材實指詩歌材料,與才情無關(guān)。
(二)別趣
別趣之別同于別材之別,此處重點借助對趣在古代文論中的意義梳理來理解嚴羽所謂別趣之“趣”。
趣作為我國古代文論中的重要審美范疇,其內(nèi)涵在歷時視野中呈現(xiàn)出不斷提升、拓展、深化的發(fā)展態(tài)勢。趣的本義是快速疾走,《說文解字》:“趣,疾也。從走,取聲?!薄叭ぁ痹谙惹貎蓾h的典籍中多通于“趨”,表示動作的趨向或者用作副詞的立刻之義,后又由“趨向”引申為包含美感的“旨趣”、“意味”、“韻致”等義。但六朝之前多以趣論人,趣在魏晉才開始成為一個獨立的審美范疇,多指作品的風致、意味。鐘嶸《詩品》多以趣論詩,如論謝瞻等人詩“殊得風流媚趣?!比ぴ谔拼脑姼柙u論及詩歌創(chuàng)作中出現(xiàn)得更加頻繁,多指作者的興致。如王維《曉行巴峽》:“賴諳山水趣,稍解離別情?!?/p>
到了宋代,趣作為核心審美范疇,其內(nèi)涵不斷豐富。宋人往往不再單獨談趣,而是將趣與其他形容詞組合在一起,伸發(fā)出一系列趣的層級。魏慶之《詩人玉屑》專列有“詩趣”一目,又細分為天趣、奇趣、野人趣、登高臨遠之趣四類……在宋代詩話中,流行著各類以趣為中心詞的合成詞,如奇趣、機趣、野趣、禪趣、理趣、諧趣、興趣…… 嚴羽所言別趣之趣自然也屬于趣這個大的層級下的范疇分支。
二、興趣的含義
別材、別趣的提出是為了引出后文的核心概念:興趣。前文已論及趣之含義流變,這里主要探討興趣之核心:興的內(nèi)涵。
(一)興:“興”很早就進入了文論范疇,其在文論中的涵義大致有二:一是感興之興,指詩人受外界事物的感觸而引起的情思;二是比興之興,指托事于物而形成的委婉、含蓄的表現(xiàn)方法。
嚴羽謂“盛唐諸人,惟在興趣。”唐人之興屬感興一類,是詩人在外物觸發(fā)下所產(chǎn)生的帶有審美特點的情緒體驗。唐人多以“興”入詩,如李白詩“試發(fā)清秋興,因為吳會吟”(《送麹十少府》);杜甫詩有“遣興莫過詩”(《可惜》)等。李杜二公之詩雖興致有別,但都是真摯情感的自然流露,故嚴羽將李杜并舉,不分優(yōu)劣。嚴羽在《滄浪詩話》中所稱引之詩 “唐人好詩……往往能感動激發(fā)人意?!币捕嘁愿袆蛹ぐl(fā)情思之詩為上。
(二)興趣:興趣是別材別趣的必然歸宿,也是別材別趣最好的樣本。興趣乃感興的趣味。所謂感興的趣味,是說詩歌因感興而發(fā)所產(chǎn)生的具有美感意味的趣味及旨歸。在興趣的生成機制中,情性的感動是興趣產(chǎn)生之根源,感興構(gòu)成了興趣不同于其它趣味的特殊性。正如葉嘉瑩先生所論:“他所謂的興趣應(yīng)該并不是泛指一般所謂好玩有趣的趣味之意,而當是指由于內(nèi)心之興發(fā)感動所產(chǎn)生的一種情趣。所以他才首先提出‘詩者,吟詠情性之說。便因為他所謂的興趣,原是以詩人內(nèi)心情趣之感動為主的?!?/p>
嚴羽最早以興趣論詩且以興趣來總結(jié)唐詩的審美特征。與時人所謂天趣、機趣、奇趣、野趣、禪趣等游走于詩歌風格的部分把握不同,嚴羽所說的興趣是從源頭上尋找詩歌的整體特性。興趣說在嚴羽的詩學系統(tǒng)中具有藝術(shù)本源論的重要地位。
三、“興趣”之詩的語言特性
嚴羽又尤其強調(diào)興趣之詩所應(yīng)具有的語言特性,對詩歌語言文字作了理想化的設(shè)定?!八^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嚴羽明確設(shè)定了一種詩歌理想形態(tài):不涉理路,不落言筌。 “不涉理路,不落言筌”即不入思理,不拘語言,這無疑是“興趣”之語言特性的最佳注腳。嚴羽緊接著又說:“盛唐諸人,惟在興趣。羚羊掛角,無跡可求。故其妙處透徹玲瓏,不可湊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像,言有盡而意無窮?!睂υ姼枵Z言文字特性沒有辦法作細致具體的分析,故嚴羽采用了一系列隱喻來反復(fù)說明語言文字的特點及其與情性之間的微妙關(guān)系?!傲缪驋旖恰背鲎葬尩涝毒暗聜鳠翡洝肪硎?,義存禪師示眾語謂:“我若東道西道,汝則尋言逐句;我若羚羊掛角,你向什么處捫摸?” 羚羊掛角的原始涵義即喻消除語言痕跡。周裕鍇師所謂“羚羊掛角就是使人意識不到語言文字存在的語言文字?!币布床宦溲泽苤?。嚴羽又說不落言筌之語“透徹玲瓏,不可湊泊。”嚴羽借助佛典里的象喻構(gòu)建了一個詩學隱喻系統(tǒng),從這個隱喻系統(tǒng)中大概可以把握到兩點:
(一)語言與情感的整體性:正如空與音、相與色、水與月、鏡與象完全結(jié)合,語言文字與詩歌情感也呈現(xiàn)出水乳交融,物我冥契的狀態(tài),故而氣象渾融。讀者可以直觀不隔地體會到其中的興趣,卻無法從中單獨剝離出語言文字,找不到語言文字與情感分明的界限,即嚴羽評論漢魏古詩語:“氣象混沌,難以句摘”、“詞理意興,無跡可求?!迸d趣所至,語言一氣渾成,率性自然。
(二)語言與情感的澄澈性:正如音、色、月、象都是沒有被媒介遮蔽的顯豁的存在,詩歌情感也浮現(xiàn)于語言文字之上,直接作用于我們的感官,情感顯得玲瓏剔透。 羚羊掛角以及鏡像水月皆是“不涉理路,不落言筌”的形象表達,喻指詩歌語言文字不粘皮骨的澄澈之性。排除掉使字用事、句法布置等干擾,方可透徹不隔地看見性情。即皎然《詩式》所謂“但見性情,不睹文字”,司空圖《詩品.含蓄》所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弊x者能透過有限的語言,去領(lǐng)略無窮的意趣,故曰“言有盡而意無窮?!?/p>
嚴羽不即不離的語言觀既受到莊子言意觀的影響,同時也與禪宗主張破除文字執(zhí)相關(guān)。禪宗東土六祖都認為佛理非言教經(jīng)典能夠傳達,但正如周裕鍇師所論,“其實,禪宗所謂‘不立文字,很大程度上是指不立經(jīng)教,排斥概念化的、說經(jīng)式的佛經(jīng)中的文字,而并非完全否定語言文字本身。”禪宗從中唐到北宋經(jīng)歷了一次語言學轉(zhuǎn)向,語言文字以機鋒、俗語、偈頌等方式存在,與莊嚴的佛教經(jīng)典呈現(xiàn)出截然不同的語言風格?!岸U宗于文字,以膠盆粘著為大忌;法執(zhí)理障,則藥語盡成病語?!眹烙饘υ姼枵Z言文字的認識恰與禪宗的語言文字觀念契合。詩歌語言與禪宗語言具有同質(zhì)性,“舍筏登岸,禪家以為悟境,詩家以為化境。詩禪一致,等無差別。” 語言文字是渡岸之筏,詩之興趣才是詩家欲至之彼岸。
四、興趣說的針對性
興趣說的提出具有強烈的時代針對性。嚴羽評價近代諸公,“近代諸公乃作奇特解會,遂以文字為詩,以才學為詩,以議論為詩。……且其作多務(wù)使事,不問興致;用字必有來歷,押韻必有出處,讀之反復(fù)終篇,不知著到何在?!焙敛浑[晦對近代諸公詩風的不滿。其不滿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反對專務(wù)才學、雕琢文字。“以才學為詩”指詩歌創(chuàng)作中喜用典故以顯示才學。如“以故為新,以俗為雅”、“點鐵成金”、“奪胎換骨”等理論都重視從文化典籍中尋求現(xiàn)成的語言材料,易流于“資書以為詩”?!耙晕淖譃樵姟敝缸磷譄捑?,如梅堯臣“意新語工”、黃庭堅“句中有眼”等主張。以才學為詩、以文字為詩是宋詩的兩大顯要特征。 黃庭堅主張“如此作詩句,要須詳略用事精切,更無虛字也。如老杜詩,字字有出處”,其論造語下字之法謹慎嚴密。其因難見巧、爭奇斗險的精神體現(xiàn)在下字、用事、句法、對偶、聲韻等各個方面,江西后學更將此風發(fā)揮至極。 嚴羽針對“山谷用功深刻”及近代諸公“多務(wù)使事”,“用字必有來歷,押韻必有出處”等弊病,在《詩辯》部分反復(fù)強調(diào)詩歌語言的澄澈之性,在《詩法》中更明確提出“押韻不必有出處,用字不必有來歷?!币酝笍責o礙的語言觀念貫穿始終,反對時人專務(wù)才學、雕琢文字的習氣。
(二)反對大發(fā)議論,空談性理?!稖胬嗽娫?詩評》:“本朝人尚理而病于意興,唐人尚意興而理在其中?!眹烙鹈翡J地意識到了唐宋詩氣象的不同,指出宋詩“尚理”與唐詩“尚意興而理在其中”的區(qū)別,二者高低自辨。江西詩派好發(fā)議論,理學詩派又以性理入詩,二者共同將詩歌題材向日常生活擴展,將原本屬于散文功能的說理介入詩中,詩歌成為文人們?nèi)粘U務(wù)?、論事說理的重要載體。漫談義理,“讀之反復(fù)終篇,不知著到何在”,與“透徹玲瓏”的情感旨歸相去甚遠。 嚴羽正欲破除江西詩派之事障與理學詩派之理障,故高標情性,強調(diào)詩人獨特的審美感受,重視對詩歌審美特征的把握。
總結(jié):
興趣說強調(diào)詩歌應(yīng)書寫別材,生發(fā)別趣。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要感興而發(fā),不涉理路;詩歌語言則須與情感渾然一體,不落言筌。嚴羽標舉盛唐興趣是針對江西詩派、理學詩派弊端而發(fā),旨在恢復(fù)古詩吟詠性情的傳統(tǒng)。雖不免師心自用之嫌,然確有反撥時弊之功。
參考文獻:
[1](梁)鐘嶸著.曹旭集注.詩品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2](唐)皎然著.李壯鷹校注.詩式校注[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
[3](宋)嚴羽撰.郭紹虞注.滄浪詩話校釋[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
[4](清)何文煥輯.歷代詩話[C].北京:中華書局,1981 .
[5]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xù)編[C].北京:中華書局,1983.
[6]繆鉞.詩詞散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7]張建.滄浪詩話研究[M].臺北:臺灣五南圖書公司,1992.
[8]陳名財.“別材別趣”說辨析[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1991(1).
[9]周裕鍇.文字禪與宋代詩學[D].四川聯(lián)合大學博士學位論文,1997(3).
[10]周裕鍇.滄浪詩話的隱喻系統(tǒng)和詩學旨趣新論[J].文學遺產(chǎn),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