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藝蓉
摘 要: 教學有效性是一切教學活動得以順利進行的保障。尤其是小學階段,如果教學有效性無法得到保障,學生數(shù)學綜合能力就很難得到培養(yǎng)。本文針對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具體分析,并有針對性地提出優(yōu)化對策。
關鍵詞: 小學數(shù)學 課堂教學 有效性
引言
在新課改要求下,小學數(shù)學教學有效性更受到關注。目前,由于小學數(shù)學課堂中師生關系僵化、學生學習難度增加,教學有效信息傳遞差的問題十分普遍,導致課堂教學有效性一直無法得到保障。針對這些問題,小學數(shù)學教師應該充分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和重要性。在數(shù)學教學中做到因材施教、以生為本,通過提升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主動投入學習,加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促進教學有效性提升。
一、小學數(shù)學教學的“有效性”存在的問題
雖然眾多學者開始提倡批判教育,也開始意識到當代教育的本質是提升學生的能力,要回歸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但是傳統(tǒng)教育思想根深蒂固,要徹底普及“以生為本,因材施教”并不是短時間內可以實現(xiàn)的,導致目前小學數(shù)學課堂存在一些突出問題:
(一)師生關系僵化,缺乏學習熱情。
在傳統(tǒng)教育思想的影響下,教師維護“權威”形象,無法與學生平等相處,學生與教師的關系僵化,學習熱情不高,學生即便遇到難題,也不敢向教師發(fā)問和反饋,課堂上教師與學生缺乏交流,教學有效性自然無法保障。
(二)課堂互動性差,課堂教學方式單一。
在小學數(shù)學課堂上,教師總是站在三尺講臺之上,很少與學生溝通,教學成了單向的活動,同時教學方式過于生硬,甚至有些教師依舊沿用“填鴨式”、“一鍋端”的教學思維和模式,課堂互動少,教學信息滯后,課堂教學有效性因此大大降低。
(三)教學內容理論化,運用知識意識淡薄。
小學階段是學生奠定學習基礎,養(yǎng)成良好學習觀及學習意識的關鍵時期。教師在這個階段,應該有意識地提升學生的數(shù)學應用意識。這對學生的未來發(fā)展有巨大意義。但是目前小學數(shù)學教師在培養(yǎng)學生知識應用意識方面比較忽視,過于關注學生的分數(shù)和成績,違背學以致用的思想。
二、提升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對策
(一)結合學生能力特點,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
教師應以提高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為目的,從學生學習特點與心理特點出發(fā),考慮到小學生還處于初級學習階段,在學習數(shù)學這種邏輯性較強的知識方面,難免有些吃力。在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的過程中,教師既要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又要做到簡單易懂、富有趣味,這樣學生才能聽懂教師說什么,此時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才能真正發(fā)揮情境教學的作用,增強學生的學習熱情,確保教學的有效性。
比如:教學“分數(shù)的基本性質”這個知識點的時候,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這樣的情境:白兔子媽媽將一個蘋果分成4塊,準備分給白兔3兄弟吃,她將1塊蘋果分給了大哥,而二哥卻嚷著要吃2塊,媽媽沒有辦法就切了第2個蘋果,分成了8塊,給了二哥2塊,可是這個時候,三弟又不開心了,他想吃3塊,猴媽媽就把第3個蘋果平均分成了12塊,給了三弟3塊。那么問題來了,白兔三兄弟誰分到的蘋果最多呢?這個情境不僅富有趣味性,容易理解,而且蘊含把“單位1”平均分成幾份,取出不同分數(shù),卻表示相同大小這個含義。
(二)給予學生自由空間,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通過自主學習法,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而自主學習的關鍵是基于學生思維空間,給予他們解決問題的機會。針對傳統(tǒng)教學課堂上師生互動差的問題,教師應充分關注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合理規(guī)劃教學內容和實踐,為學生提供獨立學習的平臺,合理安排學生自主學習與教師講課的比例,做到教學相長,師生良性互動。
比如:教學“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的認識”內容時,教師應該將重點放在鍛煉學生認知能力方面,鼓勵學生親自動手操作,通過對各種圖形比一比、量一量、折一折,再通過小組合作探討,讓學生思考這些圖形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在教師的引導和幫助下,將圖形特點和性質總結出來。以“梯形面積計算”為例,教師首先將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拼接為一個平行四邊形,并以簡明扼要的數(shù)據(jù)語言闡述公式的推導過程,接著讓學生以此作為參考,自己親自拼一拼、折一折,不僅充分給予學生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空間,而且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三)構建和諧師生關系,重視激勵教學。
和諧的師生關系能夠為學生創(chuàng)建更輕松的學習環(huán)境,小學生雖然思維活躍,對各種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心,但是一旦數(shù)學課堂氣氛沉悶、緊張,教師依舊采用傳統(tǒng)“唯我獨尊”、一味傳授知識、學生被動接受的模式,導致學生很可能因為沒有興趣、怯懦害怕等原因,不愿意參與數(shù)學活動,進而大大降低教學的有效性。
比如:教學“用乘法口訣進行表內乘除法的口算”這個知識點的時候,教師可以對學生最喜歡的“英雄”——孫悟空的故事進行改編:有20個桃子,5個小猴子,這個時候美猴王要怎么分配才公平呢?如果是30個桃子,4個小猴子,又要怎么分呢?同學們聽到是美猴王的故事,注意力會馬上被吸引過來,教師用學生感興趣的動畫人物設計問題,不僅能夠拉近與學生的距離,而且便于學生理解,滿足學生的好奇心,最終達到提升教學有效性的目的。
結語
客觀看待目前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才能采取更加合理、科學的措施,提升小學生學習數(shù)學知識的興趣,奠定學習基礎,對小學生未來發(fā)展具有巨大意義。
參考文獻:
[1]吳德貴.與時俱進——對優(yōu)化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思路的思考[J].教師,2014(16).
[2]王愛梅.論如何正確處理課堂教學中的“生成”問題[J].才智,2014(13).
[3]趙婕.論如何推進語文課堂教學的效果[J].鴨綠江(下半月版),2014(02).
[4]蔡安娜.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學園,201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