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丹晨 丁瓅
摘 要:本文以王爾德的喜劇《一個無足輕重的女人》中塑造的女性形象為切入點,討論了劇中女性對自己的生存生活境遇所做的回應(yīng),指出王爾德看似著重描寫的“無足輕重的女人”只有一位,但實際并不止一位,從而彰顯了王爾德現(xiàn)實主義的創(chuàng)作手法及其女性觀。
關(guān)鍵詞:王爾德 一個無足輕重的女人 道德 新女性
《一個無足輕重的女人》是奧斯卡·王爾德著名的“社會風尚喜劇”之一。這部戲劇以青年才俊杰羅德突然之間得到一份令人羨慕的好差事開頭,描寫了美國姑娘赫斯特·沃斯里與杰羅德的愛情故事,穿插了杰羅德父母親不愉快的過往,最后以“才子佳人”所成就的佳話結(jié)尾。王爾德的這部戲劇以家事為背景,但其中紛雜的戲劇元素,卻凸顯了當時的社會特征。這部戲劇名為《一個無足輕重的女人》,那么,這個無足輕重的女人是誰?真的只有一個嗎?回到劇本,首先,阿巴斯諾特太太是伊林沃斯勛爵認定的“無足輕重的女人”。他欺騙了前者的感情,并在前者懷孕后又將其拋棄,而阿巴斯諾特太太經(jīng)歷生活磨練之后所做的最終選擇卻讓伊林沃斯勛爵成了“無足輕重的男人”;從美國來的沃斯里小姐,由于其美國國籍,在倫敦社交圈里也被認為是“無足輕重”,然而,正是這位來自美國的沃斯里小姐,以自己獨特的言行,挑戰(zhàn)當時英國的社會觀念。作為王爾德“社會風尚喜劇”系列的第二部,該劇的演出又一次獲得了觀眾的好評。從創(chuàng)作角度出發(fā),該劇相較于上一部《溫德米爾夫人的扇子》作者不僅加重了對女性形象和境遇的探討,也加重了對當時英國社會的政治、經(jīng)濟背景的渲染,所以,《一個無足輕重的女人》不僅是王爾德女性觀的直接體現(xiàn),也是王爾德走向現(xiàn)實主義的又一次嘗試。
一
當受邀參加聚會的夫人們獲悉杰羅德有新工作的好消息后,她們議論紛紛,其中一位夫人建議讓杰羅德的母親——阿巴斯諾特太太也過來參加宴會。阿巴斯諾特太太是王爾德筆下又一個有著神秘“過去”的女人。阿巴斯諾特太太未婚先孕,又慘遭情人拋棄。她因為自己的這份恥辱不得不含辛茹苦,獨自將兒子撫養(yǎng)成人。這樣一位好母親是如何生活的呢?社會又是如何對待她的呢?阿巴斯諾特太太終日“(留)在家里,(她)關(guān)起門來,避開陽光,躲在黑暗之中”。(287) 然而,對她始亂終棄的伊林沃斯勛爵卻逍遙自在,生活相當滋潤,不僅承襲了家族爵位,而且因為紈绔作風成了社交圈追捧的對象,可謂“名利雙收”。
王爾德通過阿巴斯諾特太太的遭遇,揭示了維多利亞時代女性受到的歧視?!霸诰S多利亞時代,不僅一般男子普遍具有性別優(yōu)越感,甚至一些有名望的學者也難逃脫男尊女卑的窠臼。在某些公開的場合,英倫女性雖然總能得到“女士優(yōu)先”的照顧,可實質(zhì)上那還是具有紳士風度的男性對‘天生弱者的一種自認為慷慨的精神施舍”。(閻照祥,308)女人被認為是低下的,當時著名的批評家羅斯金也稱“男人是有作為的人,是萬物的創(chuàng)造者、發(fā)明者,女人天生須以柔媚甜蜜的方式服從男人并受男人贊美”。(吳其堯,66)不僅如此,維多利亞時代奉行的對男女不同的雙重道德標準,給婦女帶來了極大的精神和肉體傷害。王爾德借阿巴斯諾特太太內(nèi)心獨白所流露出的企盼、無助、屈從和痛苦,表達了對“雙重道德標準”的不滿:“過去的陰影一直伴隨著我。你還以為我對快樂的生活不感興趣。我告訴你,我渴望得到它,但是卻不敢追求它,因為我認為自己無權(quán)得到它……我不去教堂還能去哪里?上帝的殿堂是唯一接納有罪者的地方。”(287) 在此基礎(chǔ)之上,作者又通過阿巴斯諾特太太和沃斯里小姐的話語,對“雙重道德標準”進行了強烈的譴責與抨擊。
19世紀是西方女性解放運動自覺興起的世紀,也是女權(quán)主義運動開始之時。女性逐步爭取女性的權(quán)利,“直到19世紀下半葉,才開始有規(guī)模有組織的運動——尤其是爭取改進女性教育、外出工作機會、修改涉及已婚婦女的法律以及選舉權(quán)的運動”。(Walters: 203)雖然女性意識開始覺醒,也在不斷爭取自己的權(quán)利和平等的機會,可是社會現(xiàn)實仍然沒有太大的改變。中上階層的女性仍然聽從于男性的主導,而下層女子的待遇則更加悲慘,許多人淪為娼妓并且被外化于整個社會。維多利亞時期的作品中不乏對“失足女性”的描述,“她們或者是被引誘失身,或者是成為一段感情關(guān)系中的犧牲品,是多數(shù)家庭中純潔善良的女性的反面教材”。(Poplawski:483)不過阿巴斯諾特太太并不是一個反面教材,而是一位具有獨立人格的女性,具有強烈道德觀念的女性。在發(fā)現(xiàn)自己懷孕后,年輕的阿巴斯諾特太太去找自己的“愛人”商量婚姻大事,卻不料他根本沒有結(jié)婚的打算,只是有意承諾每年付給阿巴斯諾特太太母子六百磅。阿巴斯諾特太太絲毫沒有為此心動,宣稱絕不會“要她一個子兒”。(266)她將自己全部的愛傾注于兒子,獨自承擔撫養(yǎng)杰羅德的責任,即使在最困難的時候,也從未動過攀附和依靠的心思。她含辛茹苦二十年就是為了救贖自己曾經(jīng)一時的過錯,但是殘酷的現(xiàn)實讓她認清了一個男人乃至整個社會的真實面目。當杰羅德得知自己身世的真相后,他的第一個念頭,竟是讓自己的母親與自己的生身父親伊林沃斯勛爵結(jié)婚,并認為這是對母親“不公平的糾正”(285),并且還會“清除苦難、恢復名譽”(285)。兒子的提議遭到阿巴斯諾特太太的極力反對:“我不會站在上帝的圣壇前,請求上帝為我和喬治·哈福德這樣一樁荒唐可笑的婚姻祝?!以趺纯梢园l(fā)誓去愛一個我厭惡的人,去給予一個給我?guī)聿幻u的人的榮譽,去服從用卑鄙的方式讓我犯罪的人?”(286)杰羅德是關(guān)心自己的母親的,只不過,他的關(guān)心和愛是在現(xiàn)實社會環(huán)境中形成的,包含著名譽和身份的考量。在杰羅德看來,他們母子一直過著卑微、艱難的日子,其根源是因為他母親沒有名分,要過上好日子,就必須先恢復他母親的名分。阿巴斯諾特太太經(jīng)受了艱難生活的洗禮,認識到自己之前的過錯是因為“和他(伊林沃斯勛爵)聯(lián)系太緊密,他才剝奪了我,然而卻使我變得更加富有,以至于在我陷入生活的泥潭時,我找到了價值的所在”。(286)一位有著獨立思想、不愿意依附男人而生活的女性形象躍然紙上。
1887年,王爾德受邀加入《婦女世界》雜志任編輯。他認為女性期刊的內(nèi)容不能僅限于服飾、美容等等,而是“要關(guān)心她們想什么,有什么感覺,使《婦女世界》應(yīng)該成為表達女性在文學、藝術(shù)和現(xiàn)代生活諸問題上的觀點和喉舌”(孫宜學:56),并且他也鼓勵多邀請當時女性中的名流為雜志撰稿,增加評論文章,開啟婦女的心智,使她們的視野從自己的家庭擴展到整個社會,獨立地了解社會。阿巴斯諾特太太雖為“失足女性”,但并沒有自甘墮落,成為道德敗壞的人,而是挺身面對生活的逆境,成為一個敢于承擔、堅強、獨立的新女性,尤其是阿巴斯諾特太太扇了伊林沃斯勛爵一巴掌,并輕蔑地稱呼其為“一個無足輕重的男人”。這充分地表現(xiàn)了王爾德對獨立女性的贊賞。在本劇結(jié)尾,作者影射阿巴斯諾特太太選擇的后果便是去美國生活。由此表明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一個獨立的新女性是不會被英國社會接納的,從而表明作者對新女性的同情?!盀樗囆g(shù)而藝術(shù)”是王爾德創(chuàng)作的標準,但這部劇對現(xiàn)實道德的批判和對“男性中心”社會的解構(gòu),也表現(xiàn)出王爾德創(chuàng)作中給予女性的關(guān)懷。
二
來自美國的沃斯里小姐家庭經(jīng)濟條件良好,“穿著高雅、時尚”,經(jīng)常出入倫敦上層社交圈。倫敦上流社會的太太們對“沃斯里小姐的父母是誰”十分好奇,也熱衷談?wù)摗袄硐胝煞颉边@個話題,進而將話題轉(zhuǎn)入美國的社交活動,這些太太們卻發(fā)現(xiàn)“在美國沒有下層階級”,對此感到驚訝和不可理解,但在沃斯里小姐看來,英國當時普遍的階級觀念十分可笑:
啊,你們英國的社交圈在我看來真實既膚淺又自私又愚蠢。它已經(jīng)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它就像顯貴中的麻風病人,一具抹了金的死尸,全都錯了,全都錯了。(259)
從沃斯里小姐的用詞,如“顯貴的”、“抹了金的”等可以看出,在沃斯里小姐眼中,英國的地位已不復當年,英國人的生活讓她感到腐朽和虛偽。
1873年,美國正式宣告獨立,英國告別了在北美洲獨霸的時代。取得獨立后的美國走上了發(fā)展的“快速干道”。據(jù)統(tǒng)計,到十九世紀末期,美國在農(nóng)業(yè)、棉紡業(yè)、鋼鐵業(yè)、電力工業(yè)、機械制造業(yè)等的增長率和利潤率等都已經(jīng)遠遠超過英國。①來自美國的沃斯里小姐的經(jīng)濟狀況,成為她進入倫敦社交圈的門票??墒牵@里的人們在看她時無不帶著一種“帝國意識”。因為,英國被迫從美國撤退出去后,卻將殖民的觸角伸到了亞州、非洲和大洋洲。隨著殖民版圖的擴大,“帝國主義”思想也應(yīng)運而生。到“19世紀末,英國有一些人將帝國主義視為愛國主義的表現(xiàn)和產(chǎn)物,認為其內(nèi)涵不僅包括引導移民型殖民地建立自治政體,而且還具有將落后的非殖民型殖民地帶入文明世界的使命”。(王覺非:680)在這種愛國主義思想驅(qū)動下,一些英國人對殖民地的印象總是“落后”的。英國人既沒有了解美國的真實情況,也沒有想過要去了解這個擺脫了英國統(tǒng)治的前殖民地上的人民,只是一味地憑借自己的身份地位和想象建構(gòu)對這個國家的看法,反映出這些人認知的膚淺。“維多利亞時代的作家要贊揚或者評判一個從語言、文化、種族與英國如此相像的國家是有難度的?!缙诘木S多利亞作家們都將美國建構(gòu)成一個年輕的、文化欠發(fā)達并且道德體系不健全的國家,而且這種形象一直持續(xù)到維多利亞中期 ”。(Deirdre:663-664)但是王爾德明顯采取了不同于其他作家的描寫方式來書寫美國。沃斯里小姐是王爾德所有作品中唯一著墨描寫的美國女子。她機智、真誠、坦率,愛憎分明。一方面,她看不慣英國社會浮夸、做作、虛偽的作派,反感英國社會對男女不公平的態(tài)度,提倡把“女人的恥辱看成是男人的惡行”,才會有正義的存在。王爾德借沃斯里小姐的身份提出“男女平等”的思想,可見當時道德體系中女性地位的低下,以及英國社會中 “男性中心主義”的興盛。為了宣揚自己的觀點,王爾德巧妙地將自己對社會的態(tài)度經(jīng)由一個大多數(shù)人眼中的“外國人”表達出來,既避免了此觀點可能招來的非議,又實現(xiàn)了對社會道德體系的批判,可謂一舉兩得。王爾德正是利用了沃斯里小姐身份的特殊性,創(chuàng)造出了寫作中的“第三空間”,即從一個旁人的角度對英國社會的虛偽予以批評。如果阿巴斯諾特太太礙于英國人的身份只能間接地去控訴這個社會,那么,沃斯里小姐的美國身份就充當了王爾德直接批判社會的掩體。
三
王爾德通過阿巴斯諾特太太和沃斯里小姐的藝術(shù)形象,充分地揭示了在維多利亞時代女性無足輕重的社會地位。這種輕視或來自道德要求,或來自身份問題。但是本劇中的兩位女性并沒有在自己的存在現(xiàn)實中沉淪和服從,而是用自己的勇氣和道德標準向現(xiàn)實社會表達了強烈的不滿。她們看似無足輕重,但是,她們敢于挑戰(zhàn)虛偽的社會現(xiàn)實、敢于正視社會的不公、敢于拷問社會現(xiàn)實、敢于爭取自己的權(quán)利,作者充分地彰顯了她們在社會中的重要意義。對于結(jié)局的處理,王爾德又有別于他同時代的作家,既沒有一味貶低作為新興國家的美國,也沒有一味歌頌帝國的霸業(yè)。相反,以一個家庭的選擇作為隱喻,暗指大英帝國的衰落以及美國向上發(fā)展的前景,一方面揭露出王爾德對當時社會“男尊女卑”的不滿,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本人對現(xiàn)實社會道德體系的妥協(xié)。
注釋
① 王覺非.近代英國史[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7:619-622.
參考文獻
[1] Deirdre, David “Writing about America”// Flint,Kate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Victorian Literatur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2:663-664.
[2] Poplawski,Paul: English Literature in Context,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8:483.
[3] Walters,Margaret: Feminism :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朱剛,麻曉蓉譯,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8:203
[4] 喬國強,選編.奧斯卡·王爾德精選集[C].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
[5] 孫宜學,編譯.奧斯卡·王爾德自傳[M].北京:團結(jié)出版社,2005:56.
[6] 王覺非,主編.近代英國史[C].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7:619-622,680.
[7] 吳其堯.唯美主義大師王爾德[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66.
[8] 閻照祥.英國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