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敏
在閱讀中訓練學生的寫作思維和方法,在寫作中鼓勵學生主動閱讀和探知,讓文本的藝術性、表達的技巧性得到有效融合,產生一種“水漲船高”的自然推動力,必然使得閱讀不再枯燥無味,從而讓學生在細嚼慢咽的過程中享受知識的大餐,感受獲得的快樂。
一、他山之石,抒己胸臆
把他人的經(jīng)驗良法予以吸收轉化,讓他人的先進方法在被激起更多漣漪的過程中綻放耀眼的光彩,更利于增強學生學習的好奇心。如在蘇教版(下同)的第一單元“親近文學”的《為你打開一扇門》的教學中,為了幫助學生能從作者趙麗宏的精彩描述中掌握“什么是文學”和“文學的價值意義”,我從我國古代的四大名著聊起,讓學生對古代文學對推動社會文明發(fā)展所起到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有更為深入的了解感知。同時,從魯迅、冰心、沈從文、史鐵生等大家所發(fā)表的膾炙人口的作品中,讓學生體味其中特有的精練、雋永和博大,讓學生能夠對文學有更為形象、直觀的看法。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帶著激情深入閱讀文本,并建議他們圍繞“文學給了我什么”各抒己見。
他山之石的借鑒,能使學生這塊玉石有更多打磨的方法,能使閱讀更加富有色彩和趣味。選用的優(yōu)秀作品應該是學生感興趣的,能利于他們在主動閱讀參學的過程中有所感悟。多給學生發(fā)表意見的機會,讓他們能夠圍繞其中的生成點主動鋪設描述,主動將其轉變?yōu)樽约旱膶W習成果。
二、變換角度,發(fā)散思維
變換角度,讓學生的視野和思維更加開闊,理解感悟更有深度與廣度。如在八年級上冊《背影》的教學中,為了幫助學生準確理解“至愛親情”的深刻內涵,我沒有讓學生理解閱讀此篇散文,而是邀請他們說說對“父愛如山,母愛似水”的理解感知。于是,學生有的說,父親不辭勞苦地在外打工掙錢,用汗水和生命支撐著整個家庭,雖然平時家里沒有歡聲笑語,但父親給“我”的精神力量卻是永遠不能忘記的“教科書”,并且要一代代傳承下去;有的說,父親待“我”如命,“我”要待父如天,血濃于水的親情永遠是割舍不斷的;還有的說,看到父親為了省下5元的路費,竟然跑了10多里的山路給“我”送棉衣,真是終生難忘。這些學生的陳述,無疑就是學習此文最好的素材。我便趁機引導學生帶著對父親無比敬仰的心情主動朗讀《背影》,其中的“濃濃父愛”便躍然紙上,也為寫作《父親》做了最充分的素材準備。
鼓勵學生帶著共鳴去閱讀文本,鼓勵他們與文本、作者、人物進行對話,從對白中找出不一般的發(fā)現(xiàn),定能夠使得其中的思維情感更有厚度。鼓勵學生以探疑的精神研究文本,從一行行文字中篩選有價值的信息,讓他們在多元化的思考感知中找到學習的感知點和趣味點,更能夠使得閱讀充滿誘惑和無限生機。
三、評點批注,突顯智慧
評點批注,給了學生彰顯智慧與才能的舞臺,讓他們能夠有更多的平臺展示自我。如教學《散步》時,我發(fā)現(xiàn)學生對“我們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親,我的妻子和兒子”似乎很有“想法”。于是,我便引導學生對此進行評點。有的同學說,在散步對象的陳述上,作者排到前頭,突顯了“我”的不一般。有的同學說,以“我”為敘述者,能使得散步這件很普通、平常的事情變得更有韻味,更能夠使讀者想深入探究,等等。借用學生的評述,我引導學生模仿《散步》作者的寫作手法,就自己曾經(jīng)歷過的一件趣事進行描述,讓他們能夠有更多的寫作素材。
運用評點幫助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和觀點,借用閱讀方法引導學生主動進行寫作訓練,更利于學生在發(fā)現(xiàn)精彩中融入更多的感思體驗。圍繞寫作訓練主動優(yōu)化評點批注,讓學生在只言片語的描述中敲準鼓心,發(fā)出震撼人心的吶喊,更能使得他們在評點批注的過程中找到寫作的捷徑和方法。
四、放飛想象,再度創(chuàng)作
寫作是一種文本改造,是一種建立在閱讀共鳴感知基礎上的升華。學生作為寫作的主體,更應有著不可忽視的奇思妙想,有著不可忽視的無窮活力與潛力。引導學生放飛自己的想象,讓他們在主動對比和鑒賞中找到學習的彈跳點,更利于寫出耀眼的文章。
關注學生的表述,多給他們自我創(chuàng)造和嘗試的機會,讓他們在主動建言的過程中把握文章的脈絡,聆聽他們強大的心聲。多給學生主動表達的機會,針對不同的文本素材,鼓勵他們多續(xù)寫、擴寫、改寫,讓他們在“依葫蘆畫瓢”的過程中催生出更多的思維靈感,催生出更多的耀眼火花光芒。
多給學生的想象“搭把手”,讓他們在自由馳騁的天地間找到自己的目標定位,讓他們在主動嘗試的過程中獲得更多感思。多給學生搭建自由創(chuàng)作的平臺,引導他們利用成果展示的形式來呈現(xiàn)自己的佳作,給他們更多出彩的機會。
總而言之,語文課堂是放聲朗讀和自由書寫的天堂,更是學生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聚會,以讀為引導,鼓勵學生寫出心中的呼聲和疑問,使得課堂教學更加真實,更有動感。巧借外力,注重從別處吸取有價值的學習素材,變換認知思考方式,融進自己的點評,讓作品在不斷被打磨和升華中熠熠生輝。這樣的課堂不僅是學生需要的,也是教師應潛心研究并踐行的有意義的課堂。
作者簡介:江蘇省啟東市豎河中學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