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彩蓉
【摘 要】極端的悲劇事件給當前教育中的師生關系敲響了警鐘,理當讓我們更加關注和重視師生關系的處理。這一關系處理的好壞直接關系到教育教學的效果、以及學校培養(yǎng)目標的實現,關系到學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發(fā)展,構建正常的和諧的師生關系乃當務之急。
【關鍵詞】師生關系;良師益友;熱愛;尊重;溝通;補救
2015年12月4日上午8時許,湖南邵東縣發(fā)生一起兇殺案。邵東創(chuàng)新學校班主任滕某在辦公室、約談學生龍某及其家長時,被龍某持水果刀殺害。此則消息一經曝出,各大網站紛紛轉載,迅速成為網友關注的熱點,罵聲、批判聲不斷。
常言道,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師生關系本該是最真摯、最深厚、最親密的一種情感,但為何會出現這種極端的悲劇事件?盡管這只是個案和特例,盡管對于誘發(fā)和導致這起事件發(fā)生的具體原因我們尚不清楚,但可以斷定一個基本事實,那就是這起事件絕不是一時偶然的意外,而是矛盾不斷積聚、量變導致質變的必然結果。因為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劇變,而有一個逐步發(fā)展的漸進過程。這起極端的事例卻給我們敲響了警鐘,理當讓我們對表面上一片太平的師生關系引起高度的警醒,更加關注和重視師生關系的處理。
師生關系是指教師與學生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結成的相互關系,它是教育過程中最基本的人際關系。蘇聯教育家贊可夫說:“就教育的效果來說,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看師生之間的關系如何”。千百年來的教育教學實踐證明,良好的師生關系,有利于調動師生雙方的積極性、生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有利于形成輕松愉快、生動活潑的教學氣氛;有利于提高教學信息傳輸的效率和速度。因此,建立健全的并符合時代要求的和諧的師生關系是當前教育界一項重要的任務。
目前師生關系中存在不少誤區(qū),極大地削弱了教育的活力,妨礙了素質教育,因此很有必要對當前師生關系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歸納和剖析,并探索構建新型的師生關系。
一、師生關系存在的問題
(一)師生關系緊張
師生關系應該是一種和諧向上的關系,這樣才能產生強大的教育合力。但在日常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主宰著一切,學生完全成為一個被改造、被灌輸的對象。教師把學生看成被動的客體,是管轄的對象,是儲存知識的容器,不考慮學生的興趣和需要,老師習慣對學生發(fā)號施令,采用注入式灌輸法,甚至常用“高壓政策”制服學生,由此導致學生對教師的怨恨、抵觸、師生關系緊張和對立。學生對老師出言不遜,甚至揚言要打擊報復,而老師則粗暴地采取不讓上課、趕出教室、交學校處理、請家長等手段。這樣的事情、這樣的現象確實存在,并時有發(fā)生。如“女學生被批后持熱水潑教師”事件,湖北省重點中學女教師與女生互毆等一系列事件讓人目不暇接,耳不忍聞。
(二)師生關系顛倒
隨著社會平等、民主等概念的形成,以及對受教育者在教育中主體地位的發(fā)現,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師生關系受到了批評,出現了以兒童、學生為中心的師生關系,這種關系在尊重學生的興趣和需要,確立他們在教育中的主體性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但它的發(fā)展又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因為強調尊重學生、維護學生權利,有些教師不但不敢批評教育學生,還要想方設法取悅學生,對學生的錯誤,往往采取寬容甚至縱容的態(tài)度,教育學生時小心翼翼,甚至不敢在學生面前說一句重話,生怕被扣上“傷害學生自尊”的帽子,于是教師成為學生背后時有時無的幫助者。
(三)師生關系陌生
師生間本應該是親密無間,可是現實中師生間好像有堵墻,學生從進校入班一直到放學,都有一套自己并不認可的規(guī)律束縛著他們,老師不知道學生在想什么干什么,學生也不愿和老師交往,見到老師不愿打招呼,學生有心事不愿找老師談,有困難不愿找老師幫。
師生關系作為學校環(huán)境中最重要的人際關系必將貫穿于整個教育教學過程的始終,因而這一關系處理的好壞直接關系到教育教學的效果、以及學校培養(yǎng)目標的實現,關系到學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發(fā)展。而以上幾種不正常的師生關系現象的出現,使我們廣大教師不得不正視這樣的問題,在當今社會中如何構建正常的和諧的師生關系。
二、擺脫傳統觀念的束縛是建立平等互助的師生關系的根本保障
在中國傳統教育和應試教育中,老師與學生之間強調的是一種“師徒如父子”的從屬關系,戒尺或教棍成為執(zhí)行這種教學理念最常見的管理工具,教師一直處于“傳道、授業(yè)、解惑”的主體地位,是學術的象征和權威,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知識,因而傳統的師生關系必然體現著“師道尊嚴”。但隨著經濟時代、知識經濟的到來,對個性發(fā)展的要求比過去已日益強烈;隨著互聯網的全球普及,信息的快速交流,學生學習的途徑不斷拓寬,教師知識的權威性受到置疑,教師至高無上的地位開始動搖,師生關系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隨著教育途徑的不斷拓寬,教育方法、教育管理和教育手段已逐步現代化、科學化,以教師為主體的活動舞臺早已逐漸被學生占領。
三、深入了解學生,從內心深處作學生的良師益友
現在大多數學生都出身于獨生子女家庭,所以現在的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越來越重。也是因為這樣,有些家長對孩子越來越溺愛,對他們是有求必應,甚至不要也給的溺愛態(tài)度,從而致使一部分孩子嬌縱,自主能力差,需要越來越多甚至難以管教。對于這些孩子的些許問題,我們應采取行之有效的辦法去引導他們,對其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用心與他們相交,真正從內心深處與他們交流、溝通,用自己的行動感化他們,作他們的良師益友。
首先對學生要有研究。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講的“盡可能深入的了解每個孩子的精神世界——這是教師和校長的首條金科玉律”。只有了解學生的社會、家庭背景、個性差異、興趣愛好、心理變化、發(fā)展特點等,我們才有與學生相處的基礎。我校要求班主任在接手一個班級時要在較短的時間內熟悉該班學生檔案并全面家訪,這是班主任順利開展工作的前提。在學校里,常常會遇到這樣的老師,他們每天嘴里喊著愛學生,可問及學生的個性特點或家庭背景時卻知之甚少,在我看來,這樣的愛顯得多么蒼白無力,這又怎么能引起學生愛的共鳴呢?因此,愛學生就會全面深入的去了解學生,才能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有針對性的進行教育,學生才能真正感受到老師的關愛。
其次要熱愛學生。我國現代教育家夏沔尊說:“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能稱其為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跨時代的學生,注重感覺和情感,渴求得到理解,每個學生的心里都有一架“天平”,權衡著老師愛心的走向和多少,這是一種細致但卻很重要的情感體驗。學生只有感受到了這種情感,才會向老師打開閉鎖的心扉,猶如朋友、家人般傾訴自己內心真實的所思所想,從而有利于師生關系的融洽。成功的教師總是給學生潤物細無聲的愛:在我的身邊,許多老師敬業(yè)愛生的事跡常常感動著我,尤其是那些班主任,面對著絕大多數外來務工子女,格外關心,他們是真正將自己的心掏出來給孩子們的,這樣的老師怎能不贏得學生的愛戴!多次看到,學生畢業(yè)離校后,一有時間便回母校找老師敘舊,每逢老師的生日,常有畢業(yè)后的學生聚集為可親的老師慶生。
第三要給學生以尊重,公平對待學生。尊重比熱愛更為重要。因為給學生以尊重學生才能感受師生的平等,才能感受自尊的存在。一旦他們認為失去自尊他們就會失去向上的動力,精神的支柱,由此導致消沉,甚至走向極端。反之,他們就會獲得向上的動力源泉。尊重學生特別要尊重學生的人格,保護學生的自尊心,作為教師,一句挖苦嘲笑,可能給他帶來終身的屈辱;一句無意識的話,可能會給他一生帶來影響。因此作為教師,我們應該真情公平地對待學生,不厚此薄彼,不說任何傷害他們自尊的話語,尤其是對于學業(yè)不夠理想的學生,我們應付出更多的熱情,多表揚、多鼓勵、多關懷,尋找他們的閃光點,給他們勇氣和力量,切實幫助他們,提高他們學習的興趣,讓他們感受到成功的快樂。
第四要主動與學生溝通,善于與學生交往。我校曾有這樣一位教師,無論是當班主任還是任課老師,都是非常負責任,每天早到晚回,在教室、年段室時時可見她的身影,可謂全身心投入工作,但考試成績卻不盡人意,更有甚者,全班同學竟聯名上書學校,要求更換班主任。究其原因,這老師與學生間沒有共同語言,她走不進學生的心里,不善于與學生溝通,與學生隔閡越來越深。蘇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我堅信,常常以教育上的巨大不幸和失敗告終的學校內許許多多的沖突,其根源在于教師不善于與學生交往。”因此,老師要以真誠之心、朋友之意,引發(fā)學生情感;用師愛搭起師生之間的情感橋梁。這里包括教師的理解能力、民主作風和啟發(fā)引導的功夫,善于理解學生的感情,才能產生心理共鳴;善于啟發(fā)引導,才能使學生更加開竅;有民主作風,才能使師生以誠相待,敞開心扉溝通。因此,教師必須努力探索心理溝通的規(guī)律,并在交往中把握條件和機會,與學生深入地交往和溝通,把師生關系推向良好和諧。
四、和諧的師生關系需要補救
教育是一門永遠有遺憾的藝術。人非圣賢,孰能無過?教師也是人,也有自己的不足,這是正?,F象,在自己的教育工作中,總或多或少留下一些失誤。這些失誤給人警醒,催人思考,教人反思。我們在回首自己的教育工作時,總能發(fā)現一些倉促或一時急火攻心而導致的、可以避免的遺憾。如果經常反思,可以使我們在以后的工作中少犯類似的錯誤,即使在相同的情境下,也可以采取一些補救措施,盡量挽回造成的影響。批評學生,恐怕是任何一位教師都不可避免的,沒有批評的教育肯定是不完整的教育。但我們有時卻只注重批評的過程而忽略了批評帶來的后果。我們往往是說過就算,很少觀察學生的感受,由此造成的許多冤假錯案,如果不及時撥亂反正,其影響是深遠的。一些媒體上經常報道,有學生因為教師的批評而做噩夢,嚴重的還患上憂郁癥,甚至有因為教師的一句不合適的話而自殺的。這些都足以感覺到批評的負面作用。但倘若寄希望于每個教師都有極高的教育藝術性,既教育了學生,又讓學生樂意接受,這也是不可能人人做到的,老師也是個普通的人,在教育教學中也會說錯話,最重要的是要能夠采取相應的措施,力求將失誤減少到最小程度。如果說師生間關系不融洽,是否可以反思一下自己的教育,當我們意識到自己失誤的時候,坦誠地向學生表示自己的歉疚,及時補救,不把一時的草率變成埋藏在學生心中的仇恨的種子,妙手回春,這樣會更好地促進師生關系的和諧發(fā)展。
五、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需要重視學生的心理問題
我們正處在一個各種文化、各種思潮、各種時尚相互撞擊的復雜時代,多元的信息既充實著學生的頭腦,亦迷惑著他們的思維。面對著父母離異、家庭重組,孩子們感到愛的失落;面對著考試競爭,學生們感到壓力重重。他們難以正常的享受到孩童應該享受到的天倫之樂以及自由,各種心理問題也隨之而來。作為新時期的老師,我們應該有能力緩解學生的心理問題。在處理學生問題時,我總是經常問自己:這個學生的行為是否有其心理原因,如果有,是什么,怎樣解決。多問問自己這些問題,可避免處理問題過程中的簡單化。有一位學生,經常偷偷攜帶管制刀具進校,年輕的班主任拿他沒辦法。后來我通過調查了解到這學生從小失去母親,父親信奉棍棒出孝子,其管教孩子非打則罵,孩子特別沒有安全感,唯有刀具隨身心里才會踏實,了解了這些情況,通過與家長三番五次的溝通,家長也意識到自身的問題并不斷改進,孩子漸漸走出心理陰影,融入班集體,也變得陽光自信了。
六、不斷完善自我,盡顯人格魅力
在與學生的交往中,教師的個性對學生的影響非常大。要吸引學生,贏得學生的尊重和信任,關鍵是教師自身的師德修養(yǎng)、知識能力、教育態(tài)度和能力。因此,要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師除了要提高自己的素質水平,還要嚴格要求自己,有較強的自我控制能力,努力使自己的言行符合學生對教師的角色期望。提高自我修養(yǎng),教師首先要了解自己、解剖自己和正確評價自己,克服個人的偏見和定勢。其次還要在與學生相處過程中嚴于律已,防止意氣辦事。教師要使師生關系和諧,就必須通過自己崇高的理想、淵博的知識、嚴謹的治學態(tài)度、活潑開朗的性格、多方面的愛好與興趣吸引學生。為此,教師必須:加強學習和研究,使自己更加智慧;經常進行自我反思,改正不良行為,培養(yǎng)自己多方面的興趣和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學會自我控制,培養(yǎng)耐心、豁達、寬容、理解等個性品質。
總之,我們要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更多的要求教師轉變教育觀念,放下教師的架子,平等的對待學生,尊重學生,關愛學生,“蹲下來與學生說話”,并不斷提高自身素質,以高尚的品格和過硬的素質去感染學生,征服學生,師生間的距離就會越來越小,師生間的關系就會更和諧。相信和諧的師生關系一定能促進教育效果和教學質量的不斷提高,也會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