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福敏
【摘要】 疑是思之源,思維是從問題提出開始. 數學課堂上只要學生有不同的意見,教師就要鼓勵學生質疑來討論解決,教師要有意識的設置矛盾情景,為學生質疑提供可能,為數學課堂增加亮點.
【關鍵詞】 質疑;動力;矛盾;點燃;智慧
“這么簡單的問題都不知道,真笨!”學生屢次的挫敗,造成了課堂的沉默;“1、2——停下”,“1、2、3——坐端正”,認為唯有學生這整齊劃一才是最好的;“別打岔,認真聽”,學生的質疑超出了老師設計的“圈子”,就顯得不耐煩;……,久而久之,學生怕質疑,不敢質疑,終于修成了“良好的課堂紀律”,這就是現階段農村小學數學課堂的真實寫照.
思維活動總不能跳出我們教師預先設計好的“圈子”,同時又生怕因為質疑遭到教師的訓斥. 因此學生已習慣于被動的、無條件地接受知識(哪怕是錯誤的),不敢向教師質疑.
我們教師善問只是為學生樹立“問”的榜樣,而“善問”才為學生的質疑提供了可能. 因此,我們要采用語言的激勵、手勢的肯定、眼神的默許等手段對學生的質疑行為給予充分的肯定和贊揚.
一、質疑,是發(fā)現的設想,是探究的動力,是創(chuàng)新的前提
一次我在教學判斷題“整數的末尾添上兩個零,這個數就擴大到原來的100倍”時,學生討論分析得出的結論是對的,我給予了充分的肯定,還表揚了發(fā)言的學生. 誰知下課后,一名學生在路上攔住我說:“老師,‘整數的末尾添上兩個零,這個數就擴大到原來的100倍這句話我懷疑是錯誤的,因為零擴大到100倍還是零. ”聽完學生的質疑,我感到臉上有些發(fā)燒:“我怎么這么粗心呢,考慮問題這么不全面. ”思想斗爭了片刻,我對這名學生說:“你分析的非常正確,謝謝你幫助老師糾正了一個錯誤,下節(jié)數學課上你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大家,好嗎?”第二天的數學課上,我對全班學生作了檢討,并鄭重地表揚了那名學生,鼓勵大家向他學習. 這一舉動看似非常小,但它帶來的效應卻非常大. 在后來的數學課上,只要有不同的意見,學生就敢于隨時提出質疑來討論解決.
一名學生如果體驗到一次成功的樂趣,就會勇氣倍增,激起無數次的追求. 我們老師要讓學生認識到畏懼錯誤、不敢質疑就是放棄進步,學生一旦有這樣的意識,就會消除自卑心理,毫無畏懼的勇于質疑.
二、疑是思之始,是學之端,是點燃學生思維探索的火種
在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的設置矛盾情景,讓學生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利用學生的好奇心理,促進學生細心觀察,發(fā)現問題并解決問題,進而主動去進行探索活動.
運用“商不變性質”教學有余數除法的簡便計算時,余數的判定是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 教學例題時,教師先讓學生用兩種方法計算:① 4300 ÷ 200 = 21(天)……100(千克);② 43 ÷ 2 = 21(天)……1(千克),學生計算后,發(fā)現前后矛盾,余數不一樣,出現了疑問,此時,讓學生直接質疑余數是1還是100,展開民主討論,由學生自己質疑、設疑,教師引導,讓學生利用“被除數=商×除數+余數”還原,得出余數是100. 為什么不是1呢?教師適時點撥,原因是利用商不變性質時,將被除數和除數都縮小了相同的倍數,同時,余數也被縮小了相同的倍數,應該把最后的余數乘縮小的倍數得出余數. 通過質疑、設疑,學生掌握了怎樣利用商不變性質進行有余數除法的簡便計算.
三、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顯得更重要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當中,要特別重視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yǎng),使學生不僅學會“答”,更重要的學會“問”.
在教學“三角形面積計算”時,通過學生動手操作發(fā)現了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這時一名學生馬上提出:“兩個面積相等的三角形也可以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嗎?”真的是及時雨,我馬上組織學生討論操作驗證,終于找到了有力的證據:底6高2和底4高3的兩個三角形面積相等,但并不能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當然這樣的例子還很多. 從而讓學生正確理解了“完全一樣”與“面積相等”的兩個概念,解決了學生質疑的問題.
疑是思之源,思維是從問題提出開始的. “質疑”閃爍著孩子智慧的火花. “質疑”作為課堂中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應該說是課堂的閃光點. 人們常說:“此時無聲勝有聲”,但我相信,只要正確的面對學生的“質疑”,定會為數學課堂增加亮點,定會讓“沉悶”的數學課堂“此時有聲勝無聲”.